知识产权“护航” 工业企业“远航”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累计培育2800余家试点企业,其中包括18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近3年,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总额达到573.15亿元,平均增长率约1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131.33亿元,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总额约为28.32亿元。
这一组数据来自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61.3%,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8%,其产业化收益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种种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获得巩固和增强,知识产权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导航”“护航”“助航”作用不断强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持续迈进。
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
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从2012年的0.62件提升至2020年的2.38件,增长率达到284%。知识产权成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10年来,我们制定了70多项制造业规划,均明确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介绍,“我们先后支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导航与布局研究,研判分析相关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挥专利优先审查机制作用,畅通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促进专利等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制造业知识产权大课堂’等系列活动,每年度平均覆盖2000余人次。”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工作实践,该公司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大幅提升研制能力、助力突破技术瓶颈的创新发展之路。“针对长周期大型产品研制项目,有必要建立一套贯穿产品研制全过程的嵌入式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比如,针对涡桨通用支线飞机“运12F”对外出口项目,该公司提前排查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相关专利,对比分析形成专利布局策略建议,有效规避侵权风险,并通过对国际上重点专利的状态进行跟踪,为飞机改进改型提供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2021年,我国有14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其中工业企业入围73家。高铁、核电、4G和5G通信技术成体系走出国门,“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的生产企业,在布局实施锆基新材料绿色循环工艺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该公司深入挖掘分析专利信息,摸清产业专利布局,敏锐发现沸腾氯化法上游及副产物循环利用方面专利布局的缺口。抓住这一突破点,其以后来者的身份,成功绕开了密集的氧氯化锆“专利丛林”,并通过专利布局“补位”,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同业市场中建立起了“锆—硅”联产的特色化生产运营模式。
企业是制造业创新的主体。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3.4万件,同比增长23.4%。这些企业保持着强劲的创新活力,以占国内企业47.8%的数量,产生了国内企业63.3%的有效发明专利量。
同时,我国已先后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729家,这些企业以1.5%的全国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产出了全国37.4%的工业增加值和56%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21年,这些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达到7.7%,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的平均水平。
记者从发布会上还了解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十四五”期间的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促进关键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引导行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与管理水平,优化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