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财报:半导体企业调整与进阶
时间来到8月末,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半年报发布也进入尾声。不同于前两年的高歌猛进,今年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半年业绩有一种波折感。大部分半导体企业依旧保持了增长势头甚至迎来了历年上半年最佳营收,但在财报中或多或少地表露出对未来淡淡的焦虑和不安,并为应对全行业周期性调整做出了经营策略上的改变。
在8月12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用“‘双重’周期叠加”形容当前半导体产业的大环境:第一重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周期,第二重是半导体市场进入下行的行业周期。双重周期的交互,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从供需来看,半导体市场已经走出了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大范围缺货,供给端出现了结构性分化。以通信、消费电子为代表的终端产业进入高库存调整期,汽车、新能源等行业需求较为旺盛,高端汽车芯片仍存在一定的产能缺口。
对于制造、封测以及IDM等产品线分布相对多样的半导体企业来说,结构性分化无疑对于产能利用、产品结构调整、资源分配等提出了更加精细的要求。综合来看,国内半导体企业应对结构性分化有三种策略: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产品组合并调整产线利用率,二是聚焦高附加值产品、高门槛市场的培育,三是向新兴领域拓展产品线。
以第二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1.6%的中芯国际为例,面对景气相对转弱的消费电子市场,中芯国际提前调整产能,削减大屏LCD Driver、指纹识别、低端CIS等市场逐步饱和的产能,增加电源管理、高端MCU、OLED Driver、WiFi6等模拟和数模混合类特色工艺产品的差异化平台产能,动态契合快速变化的市场。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
长电科技在国内部分消费类、手机类客户3月后出现订单不足的情况下,持续优化产品组合,聚焦高附加值应用的市场和差异化竞争力的培育,在深化精益生产与加强成本管控的助力下,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财报显示,长电科技上半年收入155.9亿元,同比增长12.8%,创历年上半年新高。
同样在上半年实现营收同比两位数增长的士兰微也在经营策略上进行了调整。一方面聚焦高端客户和高门槛市场,进一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2022年上半年,士兰微电路和器件成品的销售收入中,已有接近70%的收入来自家电、通信、工业、新能源、汽车等高门槛市场。另一方面,士兰微的多条产品线都在向汽车领域延伸。2022年上半年,士兰微的IPM(智能功率模块)模块、IGBT、FRD(快速恢复二极管)芯片实现了向国内部分汽车零部件厂商的批量供货,PIM(汽车级功率模块)产能建设提速,MEMS传感器、分立器件、大功率模块也加速向汽车市场渗透。
在周期变动中,高附加值产品往往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从财报来看,头部企业的资源和研发力量进一步向高端产品集中。设备供应商中微公司披露的十个在研项目中,有三个面向7nm及以下半导体产品需求,包括用于5~3nm逻辑芯片制造的ICP刻蚀机。华润微电子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加5.85%,650V、900V氮化镓产品推向市场,高端掩膜项目持续推进,面板级封装技术通过车规级认证。长电科技2022年实现了4nm工艺制程手机芯片的封装,7月位于江阴的长电微电子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持续推动高端制造业务布局。
而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设计企业,由于市场位置处在下游终端厂商和代工厂商之间,一旦终端厂商实际需求低于年初的预定目标,就容易形成高库存水位,即便近几年呈现高成长性的消费电子芯片品类,也出现了供应商营收下滑的情况。
以CIS为例,从2009年到2019年,CIS搭乘智能手机多摄的东风实现了连续十年的增长。而今年以来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下滑,让CMOS企业也出现了营收负增长。但也可以看到,国内头部CMOS企业正在通过高端化和多样化缓解下行周期的不利影响。如去年登陆科创板的格科微于近期率先发布单芯片3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为高端智能手机前摄需求提供高像素解决方案,并加强在智慧城市、汽车电子、笔记本电脑、物联网等非手机领域CMOS图像传感器的推广,连续推出3 颗面向智慧城市、汽车电子的系列新品。
虽然景气有高有低,市场有晴有阴,但数字经济发展大势未变。只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在增长,半导体就会随之进行技术的革新与产能的提升。就像赵海军所说,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增长和全球区域化趋势不变,虽短期有调整,但本土代工制造长期逻辑不变,对于公司的中长期成长依然充满信心。
而大多数半导体企业能做的,就是始终关注市场需求,始终保有高端化竞争或者差异化生存的意识,始终重视产品创新与技术积累。毕竟,在代工从IDM时代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产业链节点之后,先进制程就不再是IDM的专属资源。而RISC-V等开源架构的存在,也让高性能芯片设计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这些都为真正有技术、有创意的企业提供了走向高端化或者差异化的契机。众所周知,周期性是半导体产业的基本特性,要成为长久存续的企业,就注定要不断经历半导体市场的冷热交替。如何培养穿越周期的能力,是每一个半导体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