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发展再添新动力
图片来源:本报图片库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了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其中,汽车行业成重点关注领域。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保有量急剧攀升,大量被淘汰的车辆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规划》的发布实施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加快发展再添新动力。
被列入重点关注领域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为达成上述目标,《规划》聚焦循环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部署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包括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五大重点工程以及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六大重点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规划》提出,研究制定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构建涵盖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维修企业、回收拆解企业等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系统,加强汽车生产、进口、销售、登记、维修、二手车交易、报废、关键零部件流向等信息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建立认证配件、再制造件、回收利用外观件的标识制度和信息查询体系。开展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选择部分地区率先开展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条件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据测算,可再生能源转型和能效提升只能解决55%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剩下45%的温室气体来源于人类日常生活物品,比如汽车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安介绍,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减少各价值链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材料和产品的循环利用以节约能源,并提升产品的碳封存能力。如在工业领域,循环经济促使生产端回收利用产品原材料,缩短了产品的加工和制造步骤,既能提高资源产出率,又能减少能源使用从而降低与生产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
专家表示,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契合“以更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获得更多、更高附加值和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规划》的发布将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获益颇多。
市场规模正在扩大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再制造产业的重要构成。我国汽车生产销售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促进了汽车零部件行业和汽车售后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汽车售后市场规模达到1.6万亿元,其中售后维修市场规模约为6770亿元。从国际发展规律看,再制造零部件在售后维修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欧美等国再制造产品在汽车售后市场占比均超过70%,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对汽车行业节能降本有较大意义。”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与传统废金属回收利用处置方式相比,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能够回收报废产品所蕴含附加值的70%左右;与原始制造相比,再制造可节约能源消耗80%,节约材料70%以上,降低制造成本30%-5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明显降低。
零部件再制造成热门
有鉴于汽车零部件蕴藏的巨大价值,除了此次发布的《规划》,今年以来针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相关部门专门发布了政策。4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发印发《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旨在进一步规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延伸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促进汽车售后市场提质升级。
《管理办法》共包含八章36条,对再制造企业规范条件、旧件回收管理、再制造生产管理、再制造产品管理、再制造市场管理、监督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报废机动车是亟待开发的宝贵资源。《管理办法》打破了此前实行数量控制的垄断管理,符合规定的企业经批准均可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同时允许报废机动车发动机总成等部件的再制造。”在知名汽车评论员贾新光看来,《管理办法》施行吸引了更多资本进入报废机动车回收领域,推动了零部件再制造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绿色发展水平。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支持再制造技术研发。鼓励再制造企业、研究设计单位加快再制造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解决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深入推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和工艺,推动零部件旧件回收和再制造产品质量控制等能力建设。对再制造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项目进行支持。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