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省群众干警出行约935亿公里,“减排”二氧化碳941万吨—— 智慧法院建设算出一笔“绿色账”
2020年,人民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相对传统线下方式,节省群众、干警出行约935亿公里,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41万吨,节约纸张145亿张,相当于保护了108万棵树……这是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一组数据。
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8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建设智慧法院促进绿色发展成效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科学、量化评估智慧法院减轻群众诉累、提升工作质效、促进绿色发展的工作成效。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主持发布会。
在线诉讼减少群众出行约63亿公里
曾经有律师统计,线下方式完成一项诉讼需要往返法院近6次。许建峰在发布会上介绍,智慧法院通过推行电子诉讼极大方便人民群众,减少出行成本,能够支持“一次都不用跑”。
当前,全国法院大力发展“互联网+诉讼服务”,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各级法院全面建成并应用诉讼服务网、诉讼服务大厅、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中国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电子送达平台等。
通过调研、分析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开庭、网上调解、跨域立案、12368诉服热线、网络司法拍卖等9项信息化应用成效,《报告》评估得出,2020年全国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全方位保障当事人诉求,减轻群众诉累,相比传统诉讼方式减少群众出行约8800万人次,减少出行约63亿公里。
“这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0万余吨、减少碳排42万余吨。”许建峰表示。
就网上立案而言,2020年,全国法院接收网上立案1080万件,占一审立案量的54%。相比于传统线下法院现场立案方式,帮助当事人、律师等诉讼参与人减少出行约24.5亿公里,节约出行成本约15.9亿元,节约纸张约1.2亿张,节省当事人、律师等诉讼参与人时间约4860万小时。
信息化办公节约印制成本5亿余元
记者了解到,在审判执行、司法管理等方面,人民法院同样依托信息化建设,促进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取得实效。
全国法院全面推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改变法官基于纸质卷宗办案的传统办案方式。此外,全国法院全面落实网络执行查控,推动远程音视频应用,建成四级法院执行指挥管理平台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通过调研、分析电子卷宗跨院调阅、远程执行指挥、“总对总”网络查询、“点对点”查控、远程提讯、视频会议等10项应用成效,《报告》评估显示,2020年全国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如果采用传统线下方式达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效果,需要干警公务出行约73亿余人次,出行里程约870余亿公里,相当于消耗标准煤430多万吨、排放二氧化碳890多万吨;需要耗费纸张约132亿张,需要耗费干警时间约145亿小时;需要耗费出行、印制等成本780亿余元。
许建峰介绍,2020年,全国法院运用网上办公平台办理电子公文约710万件,通过电子送达方式送达文书2400多万次,通过电子签章方式盖章文件8800万余次。相比传统纸质办公方式,节约纸张约10亿余张,节约印制成本5亿余元。
进一步研究推广节能降碳有效模式
“目前,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向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能等方面扩展。”史作廷介绍。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将节约型机关建设推向深入。史作廷介绍,多年来,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国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食堂等绿色行动和工程实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报告》列出了一系列详细的数据和相应的支撑依据。通过这些数据,我认为人民法院在智慧法院、绿色发展方面的工作成效十分显著,走在了全国前列,也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国节能降碳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史作廷表示,下一步,国家节能中心将联合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进一步研究推广这一有效模式,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