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银行今年信贷投放重点圈定
伴随着监管层定调,银行今年信贷投放重点圈定:在总量“稳”的同时,结构上对重点领域的定向滴灌会进一步强化。央行日前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提出“保持贷款平稳增长、合理适度,把握好节奏”,也提出“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等。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4月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优化制造业的信贷结构,明确“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和“保持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速”的目标和任务。最近多家上市银行管理层人士在业绩发布会上也表态称,将聚焦信贷结构优化和调整,加大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与此同时,坚持“房住不炒”,加强房地产贷款管控力度。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政策层面对银行信贷投向做出更高的指引,未来商业银行需要在实体经济贷款领域进一步精耕细作,优化信贷资源的行业配给,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十四五”开局之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货币政策将以“稳”字当头。在这一背景下,全年银行新增信贷预计也将保持平稳增长。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全年新增信贷规模预计“不多不少”,与去年大体持平。今年1月至2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近7000亿元,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和市场需求回暖因素影响,预计3月新增贷款增速会有所放缓,以此来保证信贷投放节奏均衡。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今年信贷总量的增速相较去年会更为平缓,与实体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但结构上会持续呈现优化的态势。“普惠小微仍然将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重点,银行也将加大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投放,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的增量会显著下行,存量贷款占比也将下降。”他说。
普惠小微贷款是中小微企业的核心融资来源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延至今年底。
目前来看,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今年仍将保持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来自工行的数据显示,工行2020年末普惠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737亿元,增幅达58%。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徐守本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会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投放力度,做实“敢贷、愿贷”的体制机制,强化“能贷、会贷”的专业能力。在总量上,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幅会保持在30%以上。农业银行副行长湛东升表示,今年农行普惠金融业务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在完成投放达标要求基础上,要着力调结构,按监管要求提高首贷户、中长期贷款以及制造业贷款占比。同时提升风控能力,稳定资产质量。
绿色低碳领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也成为今年信贷投向新高地,多家银行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及将聚焦该领域重点投放金融资源。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表示,中信银行今年绿色信贷计划将有800亿元增量,将积极参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拓展电力、燃气、供水等领域的优质客户,特别要提升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绿色信贷的占比。湛东升表示,下一步也将强化专项政策支持,对绿色信贷业务在信贷规模、业务授权、费用匹配、贷款利率、经济资本计量等方面持续予以倾斜。
各家银行围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领域也将持续发力投放。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表示,我行目前信贷项目储备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领域,项目较为优质。方合英表示,寻求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在养老健康、医疗、新零售等方面要积极拓展;发掘重点产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比如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等。
业内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间,伴随着对房地产贷款、影子银行的强监管趋势,实体经济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重中之重。曾刚指出,银行信贷既需要配合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方向,将贷款投向实体经济需要的领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依据市场原则、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挖掘符合信贷政策要求的优质产业、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银行信贷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也认为,银行信贷投放不仅仅要优化结构,更要改进经营理念、体制机制。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表示,要增强信贷投放的市场化要素决定机制,将利润、风险等指标作为调控信贷投放的经济指标。王一峰表示,信贷资源投放既要考虑市场化配置的需要,又要考虑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应引导金融机构改善经营理念,通过提升金融科技水平、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措施,避免信贷投放的严重区域分化,更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未来金融机构的主要经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扩大规模,而是在更好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管控风险的同时,精准对接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锻造竞争力长板,并以此实现自身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