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红色题材文学创作—— 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新时代文学新气象)

 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
刘开渠作(资料图片)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红色题材不只是聚焦硝烟战火中的红色往事,而是在承载厚重历史的同时,不断向广阔的时代现实敞开,不断推陈出新,有力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展现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是红色题材无可取代的价值和魅力,也是红色文学常写常新、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文学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一部部讲述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的红色经典,体现着党领导文艺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记录着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凝结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情感。

进入新时代,红色题材文学蓬勃涌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红色故事和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和书写,不仅传统的严肃文学佳作迭出,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中的“红色”元素也日益凸显,一些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之后更是影响广泛。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红色题材创作承载厚重历史的同时,不断向广阔的时代现实敞开,不断推陈出新,有力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通过艺术创新,把红色历史讲到当代读者心里

红色文学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面貌。作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介入社会的主动精神,对革命历史进行艺术提炼、生动书写的创作追求,坚持现实主义原则进行人物塑造的美学模式,无不是红色文学积累的宝贵传统。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随着时代背景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红色文学在内容视野、表现手法、思想内涵上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力图通过艺术创新,把红色历史讲到当代读者心里。

借助历史研究最新成果,将案头梳理和实地寻访相结合,当代作家不断深入红色历史,拓宽书写视野,丰富题材内涵。以庆祝建党百年期间涌现的作品为例,何建明《革命者》以牺牲在上海街头的年轻烈士为主角,讲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英勇抗争的感人事迹;丁晓平《红船启航》聚焦重大历史节点,以文学笔法生动还原历史现场;杨震林《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铁流《靠山》等作品,则围绕百年党史积累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书写和弘扬民族精神。

一些创作在彰显革命理想的同时,融入更多人文情怀,深化和丰富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红色文学的发展,与当代文学艺术手法的日益丰富密切相关。得益于几十年来文学创作领域的不断探索,今天的红色文学在处理历史与艺术、题材与形式等关系上更显从容。郑欣《百川东到海》等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根底上是宏大叙事但切入的角度更“巧”,塑造的是典型人物但形象更“活”,叙述也富有个性,凸显美学特色。

一些创作面向当代读者,从通俗文学以及大众文化中汲取有益元素。事实上,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一些红色经典,就吸纳了中国古典通俗小说的优长,《林海雪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革命叙事天然具有英雄主义的浪漫豪情与传奇色彩,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近年来海飞等一批作家从红色历史中挖掘谍战故事,陆续写出《麻雀》《苏州河》等作品,有的经由影视剧改编,传播广泛。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也借助类型小说和通俗文艺的手法,把革命历史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拉近了红色历史与当代读者的距离。

立足时代背景,让红色精神从历史照进现实

红色题材聚焦的不只是硝烟战火中的红色往事。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立足时代背景,让红色精神从历史照进现实,书写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代代传承,成为红色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

这一方面需要创作者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历史中认识现实、从现实中发现历史。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建设美丽中国,文学书写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时,若能将其放置到百年奋斗历程中去认识,放置到绵延赓续的红色精神脉络中去表现,无疑会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加深读者对现实和历史的理解。范稳《太阳转身》不仅讲述一位曾经的战斗英雄如今在刑警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故事,同时将一座村庄的脱贫之路与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感悟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和奉献精神。温燕霞《琵琶围》以赣南山区为背景,书写这里怎样从革命年代的红色热土,变成新时代扶贫开发的奋斗热土。这些作品既有历史的景深,又有现实的温度,生动呈现了新时代的面貌,也揭示出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时代现场,及时捕捉新的现实经验和新的英雄楷模形象,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红色精神。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经典中,既有着重表现革命历史的《红岩》《红日》《红旗谱》,也有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创业史》《山乡巨变》,还有工业题材小说如《乘风破浪》等,体现出对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及时书写。新时代呈现的新气象、涌现的新人物,更需要今天的红色文学去敏锐发现、生动表达。80后作家董夏青青在走访边防的过程中,积累下对艰苦条件下驻守边防的战士们的真切认识,以作品《科恰里特山下》等为军旅书写提供新鲜经验。紫金《大地如歌》讲述北京市公安局恩济庄派出所已故民警高宝来的生平故事,塑造了感人的新时代雷锋式人物形象。

发扬优良传统,让红色题材书写生生不息

红色文学是红色文化的独特载体。它持续发现历史记忆中的红色元素,彰显红色文化的新内涵,同时凭借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红色文化赢得读者共鸣。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中,文学的地位与作用难以替代。红色题材作品成为近年来网络文学一支强有力的劲旅,就体现出红色故事对当代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吸引力。

展现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是红色题材无可取代的价值和魅力,也是红色文学常写常新、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朱秀海《远去的白马》讲述一位女支前队长跟随部队在东北战场屡建奇功,革命胜利以后回到沂蒙山区,深藏功与名,过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她对革命的认识、对共产党人精神的理解朴素而真诚,引发今天读者的思考。老藤《北地》书写北大荒建设者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小说人物在对父辈历史的追索中深刻体会到,父辈的理想信念和今天的时代血肉相连,历史传承的背后有精神的传承。

对当下的红色题材创作而言,我们不仅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荡气回肠的人物事迹可供开掘、书写,还有根脉深厚的创作经验和文学传统可供借鉴、汲取。梁斌、吴强、曲波等老一辈作家自身有革命斗争的经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确立了为人民书写的信念。他们在深厚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创作出既有红色基因又有经典品质、既有革命激情又有泥土气息的优秀作品,彰显中国文学的风格气派。今天的创作者理应从前辈宝贵的文学经验中汲取动力和养分,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

无论文学怎样变化,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书写不会停止,它们构成中国文学永恒的魅力。期待红色题材创作不断产生黄钟大吕之作,以新时代红色经典彰显中国气派。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1日 19 版)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