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学者研讨新时代中国学术出版

2月26日,“新时代的中国学术出版暨《思想的表达与传播——学术出版的本质及其实践》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座谈会由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

《思想的表达与传播——学术出版的本质及其实践》(以下简称《思想的表达与传播》)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凝聚了该社社长赵剑英十多年来对中国学术出版的思考及其在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总结。

赵剑英表示,进入新时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学术出版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更高的要求,被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做好中国学术出版事业,首先,要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学术出版。学术出版关键要以“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为要义,做好学术研究的把关人、守护人和引领者。其次,做学术出版要充满热忱,不忘学术出版人的初心和理想,传文明薪火、发时代先声,做真正有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内容。最后,从理念到战略再到战略的实施,是学术出版人应有的行动逻辑,要有一刻也不停留的理论思考、学术追求和坚定的干事创业的意志品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认为,用“思想的表达与传播”概括学术出版的本质和使命非常到位,学术出版的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学术出版是不能“一刻没有”的理论表达和传播。

《思想的表达与传播》一书序的作者、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该书从实践和理性的角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做好学术出版工作,是一本有学术含量、思想深度、实践价值的书。中国学术出版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需要学术界、出版界加以深刻认识,跟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学术出版人应当充分认识新时代学术出版的重大意义,吸收古今中外经验,更好推进新时代的学术出版。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首任总裁聂震宁认为,做好新时代学术出版工作,要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要勇于立言,勤于立言。这就需要学术出版家要在立言上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不放弃个人专业,保持充实的专业出版的研究底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认为,学术出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出版社不仅是优秀成果的把关者,而且是优秀成果的策划者。《思想的表达与传播》凝聚了作者及其团队在学术出版领域耕耘十多年的经验,以及对于学术出版理论和实践的思考与探索。相信该书必将对我国学术出版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认为,学术出版是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脊梁,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襟怀,以及精心的组织策划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需要一代代出版人坚守出版理念,坚守出版品质和追求,推出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德顺认为,学术出版单位应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推出真正有学术分量的学术成果,组织和推动学术研究、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认为,中国出版物需要在形式多样性上向前发展。从读者角度来说,如何迅速掌握核心观点、找到需要的知识,是学术出版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学术出版今后能带来更有趣的书、更方便阅读的书,让读者迅速找出更好的、有价值的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表示,《思想的表达与传播》一书体现了学者办出版的追求。该书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及对学术前沿发展的科学把握,给人以启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谈到,如何实现更好的表达和传播,把学术的表达与社会、百姓相挂钩,与社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认为,学术出版最重要的是面向未来,这是学者、出版社要思考的。在数字化时代,思想的表达也走到了“新口传时代”。如何将学术出版与未来相衔接,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甦认为,出版人做好表达与传播,对国家、社会、历史的观察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一个主动的、自觉的建立过程。这需要学术研究者和出版人共同努力。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认为,《思想的表达与传播》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学著、学人、学社。学著,是今天人文社会科学出版与探索的缩影。学人,作者作为学者和出版家,非常好地把这两种身份统一起来。学社,学术出版的一些学术论坛、学术性的探讨,聚人、聚学、聚学术气。学术出版也使得出版和学者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认为应厘清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定义学术出版,学术出版的特质是什么。二是学术的标准如何。学术的标准会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形态,为什么用这样的标准、有哪些标准可以衡量学术著作,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三是学术著作出版的新形态问题。如何在新时代适应出版的新形态,适应学术出版工作,也值得学术出版人深入思考。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