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红土地上的地质人(三)| 陈国栋

融入老区的地质人

回顾赣南老区的发展历史,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寻找勘探,矿业的开发,地质灾害的防治,自然资源生态的修复历史,无不体现着江西省地质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有色二队、264队砥砺奋斗的历史。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的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江西钨锡公司地质队和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局中南分局赣南粤北地质勘探大队、冶金工业部地质局201队、江西省地质局钨矿普查勘探大队。1981年4月,由908队,909队的地质技术人员合并成立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职工2900人。

有色二队于1953年成立,是江西省组建最早、长期从事以钨矿勘查为主的专业地质队伍。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了“保生产、保建设、为矿山服务”的重任,并一直在赣南的各钨矿山及周边地区从事地质勘查工作。有职工900人。

264队1956年成立,是一支从事铀矿找矿工作的核工业地质队。先后辗转于新疆乌恰、浙江衢县、江西寻乌、瑞金、赣州市章贡区等地。1964年从浙江衢县转战赣州寻乌。有职工1900人。

采访陈光飞总工(右1)、合龙钨矿详查项目负责人陶建利、项目队地矿工程师梁文剑

可以说,在赣南的红土地上,同时有三个在全国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功勋地质队,且地质工作者达5700多人,这样的人数规模在全国同类地区为数不多。

 一、坚守初心、弘扬“三光荣”精神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美好而勤奋工作的力量源泉。

 三年工作量,一年完成

高效快捷的战斗力和工作效能,是地质人以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献身地质事业,能吃苦打硬仗的行动,服务经济建设,为老区人民做实事作贡献的能力。

在赣南采访期间,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下属的地勘院2019年——2020年,在赣县合龙钨矿详查工作期间,克服了60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和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三年的工作量一年就完成,提交一个中型矿区详查报告的故事,激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从专业的角度看,一个中型规模矿区的地质工作从普查到详查并提交报告,期间,要完成钻探工作量7万多米,高峰时开动钻机41台,而且钻孔的平均深度都在600米左右,最深的钻孔达980米,地质专业人员仅14人,三年时间能提交详查报告都显得有些紧张。而他们一年就提交报告,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2021年3月23日上午,带着一种既有敬佩又有疑惑的心态,我与地勘院负责赣县合龙钨矿详查项目负责人陶建利、项目队地矿工程师梁文剑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俩人今年都是34岁,正是青春年华出成果的年龄。

陶建利是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领域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家就在武汉。

谈起2009年本科毕业到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工作的情景时,陶建利风趣地说,“我是随爱人来的。毕业时我准备去广东、深圳工作,那时学地质专业的很好找工作,尤其是男生就更容易了。当时,江西地质局到学校招聘毕业生,我的对象家在湖北潜江,她选择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队领导知道我也是毕业生,就约我见了面,就这样我们俩人一同来到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十多年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实践,让陶建利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2020年11月,获得高级工程师职务。

赣县合龙钨矿详查项目是一个矿山企业投资的项目,陶建利的团队从2019年春节后的初八,就开始了野外部署钻孔孔位的工作,到了5月开动钻机30台,6月达到41台。白天,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响彻整个勘探区,夜晚,几十台钻机的灯光点缀着茫茫山野,来来往往地质人穿梭在矿区9.6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好一派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景象。

2019年10月底,完成了设计所需的钻探工作量,11月又补充了部分钻探工作量,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7万多米的钻探工作量。这么高的台月效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在钻机施工时,地质技术人员要及时将钻探取出的岩芯进行编录,同时取样送实验室分析化验。以往的钻探工作中,一台钻机在同样的地层钻探一个600米的深孔,需要2—4个月,2—3个地质技术员编录。而在赣县合龙钨矿详查项目的实施中,常常是20天就完成一个钻孔的施工,一个地质技术员要同时兼顾3—4台钻机的岩芯编录和取样工作。

第一批进驻勘探区的地质技术员蔡宏建、温畅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分别编录了8166.42米和7783.06米的岩芯。如果“吉尼斯”纪录中,有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录钻探岩芯的纪录的话,他们俩肯定打破了“吉尼斯”纪录。

在项目的实施中,项目团队遇到的困难真不少。

2019年初至7月中旬,赣县就基本没有晴天。尤其是7月初,遭遇到了6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瓢泼大雨连续下了二天,驻地的交通、通讯全部中断,泥石流、山体滑坡灾害随处可见。农田、通往外界的桥梁被冲毁,正在施工的5—6台钻机被山体滑坡掩埋了,所幸的是由于防范到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特大的洪灾不仅给项目团队的正常施工带来困难,让原本已时间紧、工作量大的详查任务更加艰巨。而且,生活上的难题更是雪上加霜。就拿饮用水来说,平时大家都是喝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因为下暴雨,山上流下来的都是带着泥土的浑浊水。为解燃眉之急,大家就想了个办法,将浑浊水在水池里沉淀杂质后,将装矿石标本的样品袋套在水龙头上过滤到水桶中,然后在水桶上打一个洞插上一根塑料管,第二次过滤到水桶中。

赣县合龙钨矿项目地距离赣州市内40公里,平时驾车需要一个半小时。项目队里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30岁,大部分都成家了。为了完成项目任务,项目队采取了调休的办法,实行一个月休息4天,而且这4天的休息是在钻机完成一个钻孔的钻探任务后,开始搬迁到下一个钻孔施工前的这几天。五一、国庆期间也没有停止生产。

2019年5月,项目勘查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梁文剑的父亲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症,血小板降低,随时都会发生大出血的现象。为此,家里人决定送父亲到广州治疗。

梁文剑说,我当时负责编录岩芯的工作,人手紧,但考虑到妻子要带二个孩子,母亲一人陪父亲去广州我不放心,于是我就找陶建利说,“我想陪父亲去广州”。陶建利听后说,“目前工作虽然多、重,但你决定去陪父亲,我尊重你的决定。”当我将陪父亲去广州的事告诉家里人时,母亲、妻子都不赞同,说,“你还是去工作吧!”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我返回到项目团队。从6月初到11月,我在野外编录了4000多米的岩芯。

2019年6月,陶建利一岁的儿子因患肺炎住院一周,他在40公里外的矿区,都没有到医院去照顾孩子一天,那怕是一小时。看着妻子发来儿子输液针头扎在头上的图片,他心里不是个滋味。

2019年12月底,赣县合龙钨矿的野外勘查工作基本结束,转入了室内综合分析研究撰写勘查报告阶段。为在2020年3月12日提交矿区的详查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评审,进而为矿山企业转入办理采矿证,筹备矿山建设争取时间,项目队的同志又马不停蹄地忙开了。

时间在飞快地消失。转眼间,2020年的春节来临了,勘查报告的初稿也基本形成。趁着春节放假,项目队的同志总算能够放松一下,陪陪家人了。

作为项目队队长、勘查报告的主要撰写人陶建利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与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个自驾车带着两个孩子回武汉看望爷爷奶奶,然后到湖北潜江看望外公外婆的春节行动计划。

1月18日,陶建利一家4口人回到了武汉父母家,这是三代人难得相聚的时刻,家在安徽的姐姐也赶回来了。1月21日全家提前吃了团圆饭,第二天,陶建利一家回到了湖北潜江孩子的外公外婆家,女儿一家人回来过春节,两位老人别说有多高兴啊!然而,此时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武汉蔓延。1月23日一早,得知为了阻断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武汉将要实行封城的消息后,陶建利坐不住了,他担心的是,如果交通管制范围扩大,自己不能按时返回赣南,3月份提交勘查报告的计划就要落空。于是,全家人商量后,将大年30的年夜饭提前到中午。随后一家4口人踏上了艰难的返程之路。说起返程的艰难,陶建利说,“由于我的车是鄂A牌子,一路上都被拦下来测量体温,加之天气不好,一直在下雨,到湖南长沙时天黑下来了,我们又怕发生意外,连高速路都没下,终于在大年初一的凌晨1点安全到达赣州”。

2020年3月12日,赣县合龙钨矿详查报告正式提交,4月7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4月8日,评审报告的结论是:赣县合龙钨矿详查报告找矿成果好,钨金属量3.6万吨(中型规模),质量较高,效率高,是一份优秀的详查报告。

三年的工作量,一年完成,而且还是在遇到诸如天灾、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情况下完成的。这就是工作生活在红土地上的地质人,不忘初心,传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的真实写照。

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队伍之壮在于器之精,器之精在于人之强。人、人才是决定事业发展的根基。

赣县合龙钨矿详查,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故事,说明了一个单位有一支在各种艰难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肩负重任,完成任务的专业技术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进一步佐证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历届党委班子,多年来,始终坚持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寻找资源,为老区人民谋福祉,建设一支稳定的业务精湛、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具有“三光荣”精神的专业技术队伍的做法,是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即使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由于地质工作经费的削减,地质工作任务大幅度萎缩,一些地质专业人员有的调离地质队、有的下岗转产,开店办厂,开展多种经营以减轻单位经济压力的背景下,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为保留专业技术骨干,稳定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可以说是使尽了招数。

  与78岁的苟月明交谈

3月22日,我采访了1993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大队总工程师的苟月明。

谈到当时在那么困难的处境下,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还能够保留一支稳定的地质专业队伍的话题时。苟月明说,“当时目睹地勘院那些离去的专业技术人员,心里很难过。他们大多是业务骨干,有的还是项目负责人。这些人的离去,势必会影响今后地质工作项目的实施。培养一个地质技术员,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历练才能成才。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我们的找矿队伍就散了,为国家找矿工作将难以为继。”

为稳住这支地质找矿队伍,就必须有项目有经费,让专业人员干专业的事。国家计划项目少,经费也少,苟月明就通过自己长期在野外做地质工作时与一些矿山企业领导、私营企业老板有交往的人缘脉络,与这些矿山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为这些矿山企业勘探扩大资源储量,提供技术支撑等方式,获得了一些社会项目,让一大批技术人员既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所长,还有不错的收入。在寻找地质项目方面,苟月明采取的方式是,既要检芝麻,更要摘西瓜。用他的话说,芝麻是矿山企业、私营企业的项目,工作量小,经费也少,而西瓜是国家项目,工作量大、周期长,经费也多。

九十年代中期,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获得地矿部的部控重点项目二个,中央资源补偿费项目一个,三个项目的工作经费580万元,这些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总算稳住了队伍。

在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的问题后,苟月明就将精力放在培养人才,提升能力上。对一批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加入地质队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传、帮、带,让其担任项目负责的方式,让这批年轻人在工作中摸爬滚打,增长才干。通过技术培训、学历教育、脱产进修等形式培养了一批骨干。硬是在地质工作处于低潮时期,保留和培养一大批中坚力量。

2003年8月,苟月明从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休了,面对多家矿山企业的高薪聘请,他不为所动,一直留在地勘院当技术顾问。他培养的许多专业技术骨干都已被上级调任,先后有近10名专业骨干到江西地质局所属的地质队担任总工程师、副队长,赣南地质大队因此被称为队级总工程师的摇篮。

而今,年已78岁的苟月明依然还在履行着地质人的职责。可以说,苟月明同志是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的优秀代表。

2021年3月22日下午,我在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见到了地质勘查院院长陈小勇。我们聊起了队伍建设、在革命老区的地质找矿工作。陈小勇的精干和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地质队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我们都能千方百计地保留一支专业技术队伍。现在的条件好多了,目前,地质勘查院集聚了各类地质专业的人员118名,而且队伍稳定。“十三五”期间,我们在高效服务国家、社会、企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实施的赣县合龙钨矿、于都银坑铜多金属矿、张家地钼矿、石城萤石矿等项目都取得了好的找矿成果。

仅仅是地勘院就聚集了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如果再加上水环院、测绘院、实验室、工程研究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院等所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有400多人。其中具有正高、副高级专业职称的有101人,中级专业职称的179人。

多年来,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认真践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秉持合作、创新、共享的理念。在人才培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科技成果的应用,地质找矿理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和项目的实施等方面,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各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

2011年,经江西省委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在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裴荣富作为驻站院士,定期来队给予指导、培养高层次人才。在野外地质队设立院士工作站,在江西地质系统是首家。

在赣南有一支功勋地质队。建队以来,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月13日上午,我来到位于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坚中路的264队,与队党委书记张世葵进行了交流。

264队建队60多年来,先后向国家提交多处大、中型铀矿床,其中4个矿床已经开采利用,完成地质科研项目100多个,技术革新项目200多个。

张世葵用一句话概括了264队的奋斗历程:“天山浙水红土地,每到一个地方都为国家找到了大中型铀矿。”

谈起这支始于天山,转战浙水,立足红土地专业从事找铀矿的地质队,那些不忘初心,怀揣着建设祖国国防事业的满腔赤诚,告别父母妻儿,远离繁华都市,钻山沟,住茅棚,翻越崇山峻岭,穿行荒漠戈壁,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不辞辛劳为国家寻找铀矿资源,弘扬“三光荣”传统的地质队员时,张世葵充满了敬意和自豪。

他给我讲了他加入这支队伍后的一段经历。

1984年,我从核工业部的天水地质学校毕业,来到了当时驻在瑞金的264队报到。随后就分配到驻赣县大阜乡的野外分队地质组当了一名技术员。那时,我刚满19岁。地质组的任务就是跑路线,寻找水样。白天,大家到野外跑水样点,取水样,用伽马仪测出伽马数据,用测氡仪测出水的浓度。然后根据数据圈定矿化点,再通过槽探、钻探手段进行验证。晚上就在老表家借宿。就这样,我在工区一干就是2年。

1987年,我们分队转战到崇义县的麟潭乡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有一天,我与女地质员黄兴菊一起到野外去取水样,当时的黄兴菊也就20多岁,与男同志一样在野外跋山涉水,住茅棚。

当我们路过一个茅草堆时,无意间捅了马蜂窝,这可遇上了大麻烦。数十只马蜂追着我们要报复,撤离时,我的手被马蜂蜇了几下,而女同胞就惨了,脸上被十多只马蜂蜇了,当时,脸都肿了,就连走路都无法看清楚路面。我就赶快将随身带的蛇药揉碎后,涂在黄兴菊的脸上,以达到解毒的效果,然后就背着她向野外工作汇合点奔去。山间草丛小路,高低不平,一会上坡下坡,就这样,我背着她足足跑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汇合点,然后用车将她送到乡卫生所。

张世葵回忆起这段在野外工作的经历时感慨地说,那时,乡村之间不通公路,不像现在有村村通。工作生活用品全靠自己手提肩扛带入工区。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业余生活也很充实,白天工作一天,傍晚回到驻地,就打篮球,打扑克牌,输了就罚做俯卧撑、脸上贴纸条。

二、与老区人民同圆“全面小康”梦

我与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的许多地质队员都很熟悉,并且在寻找矿产资源,地质找矿规律研究方面,有过长达十余年的合作。耳闻目睹了他们坚守初心,把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振兴,为老区人民摆脱昔日的贫困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并且把地质队自身的发展、地质工作者的成长成才融入其中所做的许多工作。

记得在2007年的中秋节这天,我和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30多名同志在瑞金、会昌一带开展1:5万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傍晚,当我们一行从野外返回驻地时,看到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党委书记陈武、工会主席余南萍等10多名同志,带着月饼、水果从200公里外的赣州市区赶来陪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他们还带来了几个小节目,我们一同在野外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

2008年11月——12月,由于当年的野外调查工作任务重,为保证年底完成任务,我所在的单位——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从1000公里外的南京调集的一批科研人员充实到项目组中。因为人员多,在野外丘陵地带开展工作、宿营也在乡村里,又是自己建食堂开伙,加上已进入冬季,工作和生活上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时任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队长朱祥培得知后,就派出有丰富野外地质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协助我们工作,定期派人派车给我们送来蔬菜、肉类、副食品,还经常到项目组驻地看望大家,了解项目组的同志在工作、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将我们这些从远方来到老区工作的同志,当作自己单位的职工一样对待。

多年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在真心真诚的合作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在同甘共苦、攻坚克难的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在今天看来,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赣南采访时,一次坐地质队小车班驾驶员陈新刚的车时,陈师傅对我说,“前不久,我到南京出差,在城里迷路了。这时,有个中年人主动问我,你是赣南来的吧,是赣南队的吧!接着就将我要去的地点,应当怎么走,做了详细的解释。原来他是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职工。”

这次到赣南采访,当我走出机场时,就看到工会主席余南萍,到了驻地又见到了队长陈武、党委书记曾载林。这些队领导都是20年前就认识了,并且还一起跑过野外。20多年来,他们一直就在这片红土地上工作生活。我就想,凭我对他们的党性、人品、能力的了解,由他们主政的地质队还能差吗?

3月23日中午,我在陈武的办公室与他交流了2个多小时。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你是一队之长,你带的这支队伍有近3000人,你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陈武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发展的压力,我们地质大队现在的人才结构、装备、资质与市场的发展还有短板。人才结构不合理。体现在,我们是以地质专业为主,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地质队,我们还缺乏诸如矿业开发、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地产开发方面的人才,我们要努力多承担国家的重大项目,同时也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而无论是国家项目还是市场项目,我们的资质升级的任务都很重,压力大。目前,我们有地质灾害、工勘、测绘等26个资质,但甲(壹)级资质的只有8个,所以资质升级的任务重。同时,我们的设备更新任务也很重,人们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只有兵强器精方能打大仗打硬仗。二是资源保障的压力。赣南是革命老区、山区,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地质人的职责所在,目前,许多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如何提供资源保障,防治地质灾害,维护生态、修复生态,我们责任重大。三是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满足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压力。

从陈武说的三大压力,我能体会到他作为几千人的领头人的所思所想所要做的,都是事关一个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陈武是地质二代,打小开始,那些叔叔、阿姨背着地质包,早出晚归,日晒雨淋、风餐露宿,常与毒蛇猛兽打交道、足迹遍布赣南的崇山峻岭,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的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对他影响至深。1983年,陈武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兴国县留龙金矿野外分队,摸爬滚打一干就是8年。后来到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机关工作,2003年以来任地质队副队长,党委副书记,还在南康市挂职任副市长2年。2007年5月,担任赣南地质队党委书记,2016年5 月,任队长、党委书记,2018年任队长。

陈武任队长期间,正是“十三五”时期,应当说,陈武与队领导班子带领全队职工在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为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倾情尽力做保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老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将地质队的自身发展,地质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老区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向上级党委,向全队职工呈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十三五”期间,实施地质找矿项目132个,向国家、企业提交了一批资源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三五”期间,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创收三年翻番,职工收入稳定增长。

   赣南队信丰职工安居房

把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与老区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投入配套资金1.02亿元,新建职工住宅1009套,确保职工有房住。投入6000万元用于职工住宅基地的环境美化、公共设施的维护。

3月21日下午,我来到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位于“红都”的瑞金沙州坝基地。只见7栋住宅楼由北向南依次展开。项目部负责人贾晶告诉我,为解决在瑞金退休的50多名老职工的安置以及家在宁都、于都、兴国、石城、会昌这一区域内退休但没有享受过单位福利分房的128名老职工的住房问题。根据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在瑞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的212套住宅,于2020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进入市政工程施工阶段,7月底将全部完成,进入装修阶段,年底老同志们就能入住了。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工会主席余南萍说,我们地质队是个老队,从上世纪50年代成立,到现在有近70年的历史了。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让退休的老职工安享晚年的岁月,让中青年职工安居乐业,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为此,这些年,我们队分别在章贡区、信丰县和瑞金的老基地上建了1000多套职工住宅,现在全队共有2313套住宅,基本解决了职工安无居所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更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在安居这一职工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上,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做得好。

三、传承红色文化又出发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在这片近4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把为老区人民服务,为老区的发展振兴探寻矿产资源,为老区的美丽富饶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默默无闻地耕耘着。为了帮助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尽快摆脱贫困步入全面小康。30年来,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还承担了原地质矿产部、原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对赣南革命老区定点定向扶贫项目,为扶贫干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提高了自然资源部对赣南老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支持力度。

在采访中,陈武说,上个世纪的1989年,为支援老区发展,经地质矿产部批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将由100多名地质工作者历时12年,从普查、详查到勘探的兴国县“留龙”金矿勘探报告及资料,无偿移交给老区,并与地质矿产部赣南扶贫工作团一起帮助老区建立矿山。勘探报告显示,矿区有6吨多的黄金金属储量,达到了中型规模。

对地质工作者为老区发展振兴所做的工作和无私奉献,老区的各级党委、政府、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尽力地为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政策支持,帮助协调处理一些仅靠地质队和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地质工作者与老区人民一同进入全面小康。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存在许多同志工作多年,因为家在农村和经济等客观原因,一直没有享受过福利分房或购买商品房,有的同志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还没有自己的住房。为了解决地质职工的住房问题,赣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倾情相助,在土地性质的变更,老基地土地的置换、经济适用房、棚改房政策的运用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从而让所有无房的地质职工圆了多年的梦想。

谈到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时,陈武说,江西地勘单位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要坚持地质立队、科技兴队、产业强队的定位,把国家需求、政策需求、市场导向、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地质工作的风向标,坚持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满足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地质找矿、资源勘查领域要结合国家需求,着力在绿色勘查上取得实效。

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主要在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环境保护、废弃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上发挥地质工作的专业优势。

在服务民生方面,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水文地质和地质文化村建设,重点开展老区的富硒土壤的调查开发利用工作,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在矿业开发、老基地存量资源的盘活方面都要有新的建树。这些工作任务的落实,关键还在于传承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建设一支讲政治、业务精、懂市场、会经营的干部队伍。

采访结束时,我对眼前这位在一个有近3000人的基层地质队担任主要领导多年,今年已57岁身材精瘦、活力满满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话不多,却思维敏锐,视野开阔,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然于胸,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对单位各项业务工作的熟悉程度,对职工群众的浓浓情怀,以及他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自信,让我心生敬意。

赣南是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和湘、鄂、赣三省苏区的所在地。老区的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当年参加红军的人数占当时总人口数的40%,中国工农红军西征北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有8.6万红军,其中赣南籍的子弟就达5.6万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前进一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的红军战士倒下。可谓是万里长征路,一路都有赣南魂。

在赣南这片充满红色基因的土地上,地质人如何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长征路上,为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为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3月23日下午,我从赣南地质队党委书记曾载林那里得到了答案。

赣南有浓厚的红色基因,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到达陕北奔赴抗日前线,谱写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我们要珍惜的宝贵财富。队党委正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就是要通过学习百年党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凝聚奋斗的力量,为赣南老区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服务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地质事业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坚持科技创新,走绿色发展之路。曾载林说。

谈起地质队伍的建设时,曾载林认为,红色文化、地质“三光荣”精神是凝聚地质人的魂。文化兴则地质队兴,文化强则地质队强。地质队重视文化建设是有传统的。过去我们的前辈在国家工业建设急需矿产资源的时候,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地质找矿工作中。那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无怨无悔。

如今,我们这一代,还有90后的一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地质工作,工作生活的环境条件比前辈们好多了,思想、视野也都更活跃和开阔了。客观地讲,我们在为国家为人民做奉献方面还是有差距的。尽管这些年我们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但还有距离。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将队伍建设成为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弘扬“三光荣”精神,充满正能量的队伍,对党委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个单位看的是精神面貌,是否有进取、奉献精神,有没有战斗力、执行力。如果这些都具备了就不愁我们没有项目,就不愁单位的发展。关键是在目前的环境和条件下,将文化建设与地质工作融合好,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找资源,为老区人民服务。

尽管我与曾载林的相识有20年了。过去他一直是从事地质专业技术工作。2007年,担任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后,一干就是十多年。在他任总工程师期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单位的支持下,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的找矿成果十分耀眼。先后取得了“银坑银铅锌多金属矿、石城楂山里萤石矿、会昌淘锡坝锡矿、安远园岭寨钼矿、崇义淘锡坑钨矿、兴国城岗萤石矿、全南青龙山萤石矿”等7个矿区的找矿重大突破,一跃成为大型规模矿床。地质找矿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一批新的成果。期间,有二项找矿成果获得国土资源部找矿成果二等奖,一项成果获得江西省找矿成果二等奖。

我是这次到赣南采访前,陈武与我通话商量具体行程时,才知道曾载林的工作岗位有了变化。我还为他担忧过,从搞技术管理到党务工作,跨度这么大,能适应吗?通过这次在赣南的几次交谈,我感觉他能够将专业技术人员严谨、钻研、较真的特质,运用在党的建设和职工思想文化建设中,并且还有创新,在他的工作中,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

我们在讨论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的定位和下一步工作着力点时,曾载林将其归纳为三个定位,提高三个能力。即三个定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从行业、专业的角度为老区人民服务。三个能力是,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能力,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提高地下找矿、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服务民生的能力。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提升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的目标任务。

而赣南的大部分区域,正地处于我国南岭、武夷山两个重要成矿带范围内,国家实施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的地质工作者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红军长征出发渡口

 在我们实现百年梦想第一个奋斗目标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目标的新征程已经扬帆起航。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走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服务老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作出新贡献。这是红土地上地质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任务。

新征程、新任务,红土地上的地质人出发了!

(全文完。本文发《中国作家》2021年第7期)

作者:陈国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学创作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