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凶险足可畏 偏做逆行人 ——部分行业类报社记者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采访记

疫情爆发,如何防治,一时间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一篇来自武汉疫情一线的报道《武汉所有社区隔离点已实现中药汤剂、中成药全覆盖》,发表后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一篇《记者目击:两百余警力守护火神山医院》的独家图文视频赢得亿万次的点击量;一篇《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消息:铁路这样做》微信产品在铁路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民公安报、人民铁道报、健康报、中国人口报、中国中医药报等行业类媒体,积极相应号召,立即选派最优秀、最得力的记者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大量的一手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疫情谁都怕,我是党员不能退!

疫情爆发,《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疫情应对领导小组,第一时间选派两名均为中共党员的记者李娜和罗乃莹,深入武汉疫情一线开展采访报道。

中国中医药报罗乃莹(左)和李娜(右)两位记者出发前合影

2月5日,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要求,报社党总支对2名同志作了行前叮嘱,要求听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方工作组的安排和指挥,克服困难,艰苦工作,在做好前线新闻报道的同时,做好个人的防护。两名党员二话没说,毅然接受了组织安排。上午9点,接到紧急任务通知的李娜没有犹豫,当即订了下午1点的火车,在家吃了中饭后立即返京作去武汉的准备。身为共产党员的李娜说:“疫情当前,谁都会怕,但我不能后退。”

将要出征的第二天恰是李娜的生日,她从家里离开的时候,妈妈在她包里放了一个亲手缝制的香包,说等她回来。李娜看着香包,才有一种要“奔赴战场”的感觉。临行前,同时收到了读研究生时的同学和同事们数不清的叮嘱……

2月6日是出发的日子,也是她27岁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她感慨道: “这次执行的任务非常特殊,也是一次艰难的生日礼,我收下了,这让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

而对于罗乃莹来说,这次非常规报道一生难得遇一回。她曾在武汉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大学本科生活。早在元旦期间,武汉有不明肺炎病例报道时,她就提醒在武汉的同学朋友做好防护工作。只是这次疫情,还是比她当时预料得要严重的多。疫情发生后,牵挂武汉的她把自己的微信头像也改成了“武汉加油”四个字。

1月23日,针对疫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中医治疗方案,召开全国中医药系统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作为报社最迟返乡的记者,罗乃莹对上述事件进行了全程报道。1月23日晚上,她在看了一则武汉人录制的视频后泪崩,发布了这样的一则朋友圈信息:“我在武汉生活了四年,太熟悉武汉的乡音!几年不见了,武汉呀,你们坚持住!我们以后还要一起去光谷,去户部巷、去琴台、去看长江!我爱你们!加油!我们的大武汉!”

2月6日,两名记者抵达武汉后,在工作组的指导下迅即投入了紧张的采访报道中,第一时间就发回了《武汉所有社区隔离点已实现中药汤剂、中成药全覆盖》等多篇现场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武汉,她们亲眼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看到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奋战在一线,与时间赛跑,竭尽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与疫情进行着勇敢的斗争。他们被感动着、激励着,她二人不顾被感染的风险,不停地奔波、采访,不停地发稿,尽可能多地把疫区的见闻发出来,为早日战胜疫情作出应有的贡献。

酒店的服务员看到他们二人忘我的工作,不由热情地道了一声“谢谢你们”。李娜在采访手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手中的“武器”,深入战场,记录战役中的瞬间,记录勇敢的白衣战士,我们和医护人员一样,和所有的武汉人一样,一起战斗,同呼吸,共命运。”

两位同志的精神也感动了全报社,在全社发布了向李娜、罗乃莹两位党员同志学习的倡议书,倡议书发布后,又有4名同志递交了请战书,纷纷要求到一线去。

在前方记者的鼓舞下,报社的战役情报道热火朝天。自2月3日以来共刊发稿件126篇,全部版面均为抗击疫情特别报道,开设了“抗疫故事、抗疫自述、前方手记、抗击疫情•发挥中医药优势 坚持中西医结合、让党旗高高飘扬、中医院在行动、各地抗疫见行动、抗疫一线、专家观点”等栏目。

自1月20日以来,微信公众号共推送文章129篇,开设最美中医药人、中医人在一线、各地抗疫见行动、共同抗疫、前线快报等栏目,多篇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

重点报道了中西医结合抗击疫情,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医药人奔赴一线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与担当精神,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我们不退,阳光必将驱散阴霾

1月31日,人民公安报社党委经过慎重选拨,派出了4名青年党员记者组成前方采访组,奔赴武汉一线驰援采访,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刚好四个人都是帅气的男记者,他们是王传宗、张铮、师二洋和李昌林。

回想起当初请战时的坚决,李昌林说,我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参加过抗击非典,2002年入党,至今18年,关键时刻就应该上,不上算什么党员。

新党员张铮春节前赴武汉采访过春运安保工作,回来因为疫情自我隔离刚满14天,又毅然请求到武汉一线采访。

张铮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妻子的朋友圈记录了5岁大女儿和亲戚小孩在家玩玩具时讲新冠肺炎的对话:“你说你爸爸在哪里?”“我爸爸去武汉了。”“武汉是哪里?”“就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我爸爸去了”。

面对疫情,警察是逆行者,记者也是逆行者,承担着双重使命的人民公安报记者义无反顾,奔赴一线。

2月2日,四名记者在湖北记者站杨槐柳的陪同下跟随民警近距离采访、记录转运病人和疑似患者。杨槐柳作为一名女记者,从大年初四起,就没有休息过,第一时间发回《武汉全警动员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等多篇报道,感动让她不能停笔。

人民公安报驻湖北记者站记者杨槐柳(左一)在江汉方舱医院警务室采访

车在行进过程中,病人突然咳嗽干呕。停车,病人下车开始剧烈咳嗽、呕吐,民警赶紧帮助病人拍背,记者就在附近。

亲密的接触病患,你们怕吗?记者王传宗问民警,民警说,会担心,但这是我的城市,我不保护谁来保护呢?

为了报道专司疑似病患转运的武汉江汉区汉兴街派出所民警刘晓钟,四名记者在杨槐柳陪同下,走访了防疫形势严峻的常二社区,这个社区的15栋楼都有发热病人。

摄影记者张铮拍摄下了四个穿着白色防护服逆行的记者背影,他们在背上标注了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在阳光下亮眼。

90后记者师二洋说,我其实最担心自己感染后会传染给民警,不能让他们非战斗减员。所以,除了穿着密封的防护服、带着憋气的口罩和起雾的护目镜摄影、记录、采访,消毒、消毒、再消毒,是前方记者每天必做的功课。

“这是我参加的最危险的一次战斗,原因在于病毒无声无息,你根本看不到危险在哪里。”记者李昌林严肃地说。

吹响号角,“我们看到了信仰与爱的力量”,“上了战场,信仰的力量让人震撼。”90后党员记者师二洋说。

武汉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确诊患者,而病区巡逻的民警很多是湖北省武汉市公安机关的党员干部,机关干部全部上了一线,每个党支部都是一个战斗堡垒。记者王传宗说。

2月9日,人民公安报四版刊发前方报道组稿件《大美武汉!我们一定能过关》,记者团元宵节夜访鹦鹉洲长江大桥过江桥梁检测岗,在江边收到了来自江景房武汉人民的热情呼唤,“喂,你好!加油!”“喂,你好!加油!”民警和记者们很感动,一起在江边大喊“大美武汉,我们一定过关”!回到酒店王传宗一气呵成写完稿件,稿件传递了武汉民警和人民对这座英雄城市的大爱。

为了写好牺牲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湖北省南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郑勇,王传宗连夜采访至凌晨5时,然后继续写稿,完成了《把百姓的事挂在嘴上放在心上》《“记得把我下月工资全部交党费”》上、下两篇人物通讯。

人民公安报记者王传宗(右)在大智街派出所采访中战“疫”英雄邵玉春

记者李昌林除了为《人民公安报》采写稿件,还在疫情当中深入走访调研,撰写了反映一线民警困难的内参报道。他白天采访,晚上写稿至凌晨,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有时,坐在车上都可以睡着。在采访中,李昌林遇到了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分局中南警务综合服务站站长刘俊、湖北武汉江汉区民权派出所打铜社区警务室民警李德胜等向着危险前行的英雄,他认为这就是党员担当最好的诠释。

人民公报记者李昌林(右二)、王传宗(右三)采访守护武汉火神山医院的特警

火神山、雷神山警务室挂牌,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接收首批病患,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接收首批病患,转运病患和疑似患者,医疗物资运送,深夜巡逻…..派出所、警务室、警务站、交警队、街头卡点……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人民公安报前方记者始终与广大公安民警一起,战斗在充满无声危险的新闻现场,用生命与看不见的对手战斗,发回了一篇又一篇独家报道,吹响了疫情防控战场上嘹亮的公安号角。

前方记者与民警一同吃盒饭一起战斗,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月5日晚,张铮和师二洋两位记者为了蹲守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接收首批患者,在阴雨中,足足蹲守了5个多小时。

中国警察网记者师二洋(左)和人民公安报记者张铮(右)在雷神山医院前为抗疫一线人员加油

“2月6日凌晨,开始下雨,我穿着冲锋衣加防护服,都觉得手脚冰凉,心疼我们今晚执勤的民警兄弟,这么冷的天,要在户外站一晚,千万不要战斗减员啊!”这是张铮在朋友圈的一条动态。

经过11天的奋战,50多篇(个)报道被951家媒体网站转载推送。《武汉火神山警务室挂牌》《记者目击:两百余警力守护火神山医院》等独家图文视频报道,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并纷纷推送,人民群众为邵玉春、刘晓钟、郑勇、李德胜、刘俊等一线民警事迹感动泪目……这一切的一切背后,是人民公安报前方记者组的拼尽全力,是后方编辑组的彻夜不眠,是融媒体报道机制的运转高效。

春运战“疫”中的记录者

王亚琼,负责武汉段春运报道的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的记者,面对凶险的新冠肺炎疫情,她义无反顾坚守一线,采写铁路交通最鲜活的新闻。

1月20日,她采写完去年底新开通的汉十高铁首个春运稿件《旅游黄金线直达鄂西北》后,收到武汉客运段南线车队发来的微信:“明天列车春晚活动取消。”当天,钟南山院士证实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疫情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从那天起,春运报道也正式转入铁路抗击疫情的报道中。同时,连日来穿梭于各大车站和列车上采访的王亚琼也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和身处其中的危险性,当天晚上她戴着口罩回到家中,两岁的女儿有些害怕,吵闹着让摘掉口罩,她告诉女儿,妈妈有可能感染病毒,要与你做好隔离防护。

1月24日,《武汉局集团公司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消息刊发,《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消息:铁路这样做》微信产品在“中国铁路”公众号发表,第一时间开启了湖北地区铁路干部职工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全媒体系列报道。

由于武汉市实行了严格的交通管制,以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降低传染风险,采访活动被迫终止。于是电话采访、视频连线成为了沟通现场、直击一线的重要方式。居家办公,最大的干扰来自于刚满两岁的女儿。由于春运期间十分忙碌,王亚琼陪伴女儿的时间很少,白天要收集各地通过铁路支援武汉的医疗资源信息,电话采访党员突击队抢运防疫及生活保障物资的事例,向铁路相关部门询问防控最新政策措施,电话几乎成为了新闻热线。起初女儿不停对她说“妈妈不打电话”、“妈妈不要手机”,然而电话并没有因此减少,女儿开始在通话时哭闹,企图打断。无奈,她只得把她推出房间,并快速反锁住房门,任她在客厅无助的喊着“我要妈妈”。由于缺少安静独立的办公环境,新闻素材的整理和写作只能在晚上家人入睡后才开始,并一直写稿持续到深夜。

春节期间报纸休刊,然而疫情防控前沿的战役没有停,新闻报道不能停。疫情发生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防疫物资密集到达武汉各大客货运车站,一场场争分夺秒转运物资的战役在站台上打响。每到达一趟列车,王亚琼都紧密和前方保持电话联系,确认到达物资的品类、数量、去向等情况,指导现场人员拍照留存影像资料。

一天下来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图片,确保消息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刊发。春运期间,及时刊发了《十几天建成武汉“小汤山”,“基建狂魔”背后的铁路保障》《7000万网友“监工”造医院!铁路部门在行动》《到了!各地援助物资陆续抵达武汉》等近20篇防疫前沿的新媒体报道。

然而,2月3日,距离王亚琼最后一次在外采访第13天,让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开始出现轻微咳嗽症状,体温也上升到37.3的低烧状态,当时她正在采写武汉局集团公司各级党组织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点报道,作为为打赢这场战役加油呐喊的记者,她没有退缩,而是在防护的前提下继续通过电话和微信采访挖掘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的感人故事,最终顺利完成稿件在头版头条刊发,向社会传递了铁路党员干部抗疫正能量,也为奋战在一线的铁路人鼓劲加油。2月5日,体温升高到37.6度,到医院验血检查被告知是病毒感染,需遵医嘱服药并进行居家隔离。一时间慌张、恐惧袭来,难道自己真的中招了。冷静下来安慰自己,既然没有立刻让住院接受下一步治疗,也许没有那么严重。戴双层口罩,和家人分餐制用餐,狠心跟孩子分房睡,开始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尽量让自己回归正轨,回到和铁路人一起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在严密监测体温和各项体征的基础上,没有松懈,坚持采用视频的方式采访了武汉局调度所干部职工精细指挥抢运抵鄂物资的通讯报道《让救援物资抵汉再快些》《铁路夫妻的暖心包裹》等稿件,并在“中国铁路”“人民铁道”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乘复兴号抵达武汉!“方舱医院”医疗救援队来了》《拼了!三等小站转运314万只口罩》《800余名支援“方舱医院”医护人员通过高铁陆续抵汉》等新媒体报道。2020年春运是不平凡的春运,她见证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她彰显了铁路人勇于担当奉献大爱,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有幸在春运的每一天里观察着,体会着,记录着,坚守着,用文字和影像致敬每一名为这场战役倾力付出的英雄们。

曾经参加过非典报道的中国人口报记者潘松刚,在这次疫情发生后,又毅然报名奔赴前线,参加采访。他在采访手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对这一份职业的热忱,提醒我,若是不能亲赴现场,那必然是一种缺失,甚至是一种失职。他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他知道,在每一个新闻人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使命和担当。

2月15日,中国人口报记者潘松刚(左)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采访,等待拍摄出院患者

抗击疫情正是吃劲的时候,许多行业类媒体记者们不离不弃,至今仍战斗在紧张的抗疫第一线,他们的可贵精神感动了新闻界,他们的行动激励更多的记者踊跃报名奔赴抗疫第一线。(稿件整理:葛洪才 朱胤元)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