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媒体转型正提速
央视频“三八”妇女节独家连线。
《钱江晚报》与新媒体共同策划。
《新京报》公众号在疫情期间特别策划
《三联生活周刊》
《财新周刊》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席卷世界,而隔离目前来看是有效防范疫情蔓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物理上的隔离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类媒体带来了重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如《钱江晚报》为配合疫情防控,从2月5日起连续休刊至2月17日,但却迎来了新媒体内容生产、用户增长和传播数据的井喷,而其远不是个案。从疫情中媒体的发展与表现来看,变的是传播渠道、表达方式和参与人群,不变的则是媒体的本质与责任。
变 传播渠道与表达方式
互联网传播渠道已经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渠道。疫情期间,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一方面用户有更多的时间来消费新闻和信息,另一方面物理隔离又对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影响。在传统媒体的既有渠道中,电视传播由于不受物理隔离的影响,收视率在疫情高发期间大幅度上扬,广播的应急传播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报刊却由于需要物理送达而受到最大影响。当然,互联网传播渠道得益于用户既高度关注相关信息,又有充足的时间消费信息,从而迎来井喷。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传统媒体依然是内容生产尤其是正面报道的主流媒体,但是其内容传播的主渠道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报纸、期刊、电视和广播等媒介,而是传统媒体旗下的新闻客户端、网站以及传统媒体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的自有栏目等互联网传播渠道。疫情期间的各类传播数据显示,借助于互联网主渠道,大量的新闻产品动辄阅读量上亿甚至上10亿。可以预测的是,当疫情结束之后,在旧有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改变之后,传统媒体的衰落会进一步加快,报刊这种传播渠道会受较大影响,而广播和电视渠道的暂时回暖也会大幅回落。而此消彼长的是,互联网渠道的优势会进一步彰显,主导性会进一步加强。
自媒体已经成为传播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传播状态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都可以借助手机及时生产和传播信息。尤其在疫情期间,人民群众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既有关注疫情相关资讯的和疫情相关知识科普的,又有娱乐内容舒缓情绪的,更有真正刚需的各类生活服务类信息。由于主流媒体的人员数量有限,主要集中于报道疫情相关信息,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主要由自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提供。典型代表之一是李文亮医生,其作为医学专业人士通过朋友圈给社会提出了疫情警醒,这是自媒体的一种责任担当的表现,而当李文亮医生去世之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以在其微博下写日记的方式遥寄哀思,既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医生的敬意,也代表了人们对于真相和良知的尊重。
而湖北省作协原主席方方的《方方日记》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能够让身在武汉疫区的人感同身受,让不在武汉疫区的人更好地了解武汉疫情,传播效果极好。
此外,在抖音、快手、B站等互联网平台,各类自媒体制作了大量优质内容,如“回形针”的疫情科普、“手工耿”的自制口罩、林晨同学的武汉实拍等,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疫情和应对疫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相关科普,很多人学会了正确洗手和科学佩戴口罩,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们的卫生习惯,而这种卫生习惯的养成将会终生受益。
表达方式更加多元丰富。此次疫情报道各种表达方式粉墨登场,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各类需求。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传统媒体都采取了多种表达方式进行报道。文字表达方式在带来增量信息的同时能够直达人心,如《财新周刊》的系列报道带来了大量的增量信息,因其权威真实性,成了受众最为信赖的疫情资讯主流媒体。音视频表达方式更为直观、形象,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户体验更好。尤其是“回形针”等通过音视频的表达方式进行知识科普,示范效果更好,用户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动漫等表达方式更为好玩有趣,得到年轻用户尤其是小孩子的青睐,如《南方都市报》推出的抗疫题材动画片效果就很好。直播能够让用户实时了解疫区的一线情况,深得用户喜欢。如央视频利用5G技术,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进行云直播,累计访问量超过2亿人次,高峰时期同时在线观看直播的观众超7000万,也被网友称为7000万“云监工”。
不变 媒体本质与责任
2014年8月18日以来,传统媒体大力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说,在技术、渠道、平台等方面都实现了全面升级换代,尤其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都在大力部署舆情服务,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此次疫情的前期阶段,我们仍能看到些许不足。比如一些媒体理应及时预警,或通过媒体新闻报道,或通过内参,或通过舆情等渠道,一方面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决策建议,另一方面给当地人民群众及时做出预警,但是有的媒体仍然将关注点放在报道“万人宴”等内容上。正如钟南山院士团队研究预测:湖北隔离措施推迟5天,中国疫情规模或超过35万人;若提前5天干预,感染人数或减少2/3。当然,我们可以理解,疫情前期阶段媒体没有发挥出相应功能是由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基于此,可以看出,无论媒体的传播渠道、表达方式如何迭代创新,但媒体的本质永远不会变化,那就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做好主旋律宣传的同时,要忠实地记录时代,不断地迫近事件真相。否则,技术能力再强的媒体也会失去其功能和用户的信任。
而《财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等媒体派出大量一线记者,深入武汉医院,实地采访了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病例以及其直系亲属等,采写了大量的一线报道。表现出彩的是市场化媒体中的佼佼者之一《财新周刊》,其从前线动态、救援、交通、医学、民生、地方疫情、评论等多个角度关注疫情,报道角度多样,信息增量较多。例如,早在1月20日正式出版的《财新周刊》纸质版中,刊物就已经发表了《不明肺炎忽现》深度报道,认为“中国的疾控系统正在面对一场意外考验”,而当时此次疫情还未成为影响全国的卫生事件。同时,《财新周刊》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此次疫情报道,《了解你附近的“武汉肺炎”定点医院》,可以帮助用户通过地图定位来了解离自己最近的定点医院位置,更好地帮助和服务用户。而《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了《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等系列报道,从一线抗疫医生对病毒暴发过程、医院诊疗情况、医生专业角度总结了疫情中犯过的错误,并判断疫情要延续到5月。新京报社的《记者凌晨探访武汉发热门诊:一天数百人,三点排长龙》,记录了记者分别凌晨1点、3点来到定点医院取号排队,都被告知仍需等待4个小时的亲身经历。《中国经营报》的《120一线护士:拉着病人却送不进医院丨武汉肺炎亲历》,通过护士的亲身经历,描述了武汉医院床位缺乏、防护用品缺乏等真实情况。
除了报道武汉疫情的灾难和困难外,各级媒体也忠实记录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和不易,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到了党和国家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例如,《财新周刊》的摄影报道《除夕的武汉隔离病房:有人工作七小时不吃不喝 有人母亲手术无法陪同》,以图片的方法展示了一线医护人员在除夕当日的工作景象。界面新闻的《武汉隔离病房里的除夕夜》记录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吃着盒饭过除夕、给隔离病人送饭的画面。当然,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大量报道。
坚守媒体本质的媒体,其报道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喜欢,阅读量、用户量都大幅度提升,而用户的褒奖无疑是对媒体最大的肯定。(郭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