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好记者讲好故事|张洋:架起党和人民的新闻连心桥

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记者 张洋

  这是我们最近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有数百户群众七八年前购置的房产,到现在也没住进去。信中还说,他们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可问题还是没解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记者正在调查。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几十年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每天都会收到成百上千的来信,只要读者有来信,有需求,我们就出发。

  今年5月,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城市,有一百多个回迁户联名给我们来信,说他们20年没有办成房产证。记得第一次采访时,一位80岁的老人塞给我一沓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是他上百次反映情况的记录。他说,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拿到大红本。

  采访结束时,老人紧紧抓住我的手,一再说:“拜托拜托。”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什么叫托付,我很笃定地回复老人:“一定调查到底。”

  接下来,我们白天采访相关部门,晚上回到宾馆看材料,一看就看到天亮,然后顾不上休息,直接出了门。我们调查发现,当年被征的那块地涉及15家企业、3家银行,情况确实很复杂。可回迁户是无辜的,我们又挨家挨户走访,画出很多密密麻麻的关系图。

  最终,我们推出整版调查报道,详细介绍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当地随即成立工作组,历时3个月,圆满解决了这件20年没解决的事情。今年中秋节,还是这位80岁的老人,给我发来照片,说他们自发举办了一个庆祝会,沉寂多年的小区终于热闹起来了。

  看到这很欣慰,同时,我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读者来信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需要我们充当“尖刀连”,积极采访调查,努力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把群众利益维护好。有时还需要充当“调解员”,把群众工作做得更深些,把群众情绪疏导好。人民群众给我们来信,就说明相信我们!相信我们单位大门上的这四个大字!

  今年年初,又是一封来信,让我有些傻了眼。在北方的一个村庄,十多年前的征地补偿款始终是笔糊涂账,多年来的村“两委”一直是个烂摊子,就连土地确权,也迟迟没有开展。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决定走一遭。寒冬深夜的山沟沟里,没有路灯,我们就摸着黑进村,敲村民家门,把村民所说的每一件事都详细记录下来。有关部门不一定能及时回复,我们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访沟通,最终把老百姓的诉求和有关部门的说法都完整地呈现在报道上。报道推出后,当地迅速启动整改工作。

  村子会有转机吗?接下来的半年里,我几乎每周都会和村民联系,询问情况。今年6月,土地确权宣告完成,近300户村民重新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征地补偿款也进入结算环节。听到这个好消息,本可以踏实了,可我还是第一时间买了车票,我想再努努力,引导大家团结起来向前走。

  我们在村委会召开了一场交流会,左手边是村民代表,右手边是相关部门负责人,左手边有什么疑惑敞开提,右手边必须作出解释说明。有时村民听得还不是太懂,我也帮着追问,然后用群众的语言翻译给他们听。一上午时间,充分的交流,村民们表示:“一定相信党和政府。”那一刻,大家对村庄的未来都有了信心、有了盼头。现在村“两委”真的重新运转起来了。

  读者来信就是我们出发的号角,群众期盼鞭策我们永远在路上。一直以来,反映人民呼声、调查现实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就是我们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职责使命。特别是通过我们的报道,农民工领到了拖欠的工资,民营企业的工厂办成了手续,饮用水的污染源被依法关停了,老百姓各种各样的难题得到了解决,我心里特别的幸福。我坚信,只要时刻担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就一定能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一定能架起党和人民的新闻连心桥。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