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贫困村里建起“绿色银行”

“八山一水一分田,不见工厂不冒烟,一分田地不争气,富裕不识瓦房村。”这说的是几年前被大连市确认的全市200多个低收入村之一——大连市普兰店区同益乡瓦房村。

2017年,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与瓦房村建立对口扶贫关系,开启了该行扶贫之路。如今,瓦房村的农业生产已形成良性发展生态圈,为2020年底彻底脱贫迈出坚实步伐。

摸清实情 精准施策

要找到瓦房村的致贫原因才能找到脱贫的思路、方向进而精准帮扶,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首先对瓦房村进行了“摸底”。

瓦房村有10 个自然屯,共723 户2456 人。其中,60 岁以上老人占比80%,全村268 名低收入人员中,患慢性病、重大疾病以及残疾人共 243 人,占比90.6%。村里无村办企业及集体经济收入。低收入农户(根据大连市2018 年人均收入低于 1.4 万元的农户确定为低收入农户) 103 户,低收入人口268 人,低收入人口占瓦房村总人口的10.9%。在低收入农户中,部分农户因缺乏资金等各种原因无法从事生产或经营,生活来源依靠低保供养、财政补贴、子女赡养等途径。

通过进村摸底,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梳理出瓦房村集体经济不振、贫困家庭致贫成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农业种植业产值效益低,大田作物灾害多,管理跟不上。苹果种植缺乏品牌传播意识和销售途径,农业效益低下。其次,劳动力年龄结构及健康因素制约发展质量。瓦房村中老年和留守儿童占比大,难以胜任农业劳作。最后,村经济发展要素不足。村集体缺资金、缺项目、缺主导产业、缺有文化新型农民,造成瓦房村陷入低收入非良性循环。

输血+造血建“绿色银行”

针对实际情况,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组织行内外专家给瓦房村把脉,最终确定由该行以特殊党费等途径融资30 万元,通过瓦房村村委会集体流转土地辅助建设两座高标准高产蔬菜大棚,吸纳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地就业,为他们解决无收入和低收入问题。同时,吸引外出打工且已经积累一定资金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未来形成村屯连片的蔬菜设施农业产业园,带动瓦房村扶贫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生态圈,最终推动瓦房村整村2020 年底彻底摘掉低收入村的穷帽子。

前年开始,村里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就开始返乡投入设施农业,“现在全村蔬菜大棚总数已经达到52 座,年规模效益达到300 多万元。”3 月24 日,瓦房村第一书记吴军兴奋地对笔者说。

听说笔者担心瓦房村蔬菜销路,具体分管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与瓦房村扶贫对接工作的该行金普新区分行纪委书记解明表示: “ 除了瓦房村正常市场销售,我们分行食堂里主要蔬菜品种,也都是由瓦房村集体大棚供给的,中行员工也以‘定向’团购方式,帮助瓦房村消化数量可观的绿色蔬菜。”

解明还透露,随着大连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期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将与另一家知名企业联手,再给瓦房村无偿援建一座高标准蔬菜大棚。“这是瓦房村运用集体经济长期解决村里几户失能贫困户生活保障的‘绿色银行’。”解明说。

家门口的打工族

在两座高标准蔬菜大棚里,负责管理蔬菜的管华和王俊华两位大娘,正在耐心地指导吴军和中行员工学习给“圣女果”和铁柿子人工授粉。虽说此时室外依然温差较大,但温室大棚内一片翠绿,生机盎然,两个蔬菜大棚分别栽种的的“圣女果”和铁柿子长势喜人。

管华今年67 岁,王俊华 61 岁,见到笔者一行人,两位大娘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人家银行出钱给咱村里硬生生地树起了两座全村最漂亮的大棚,它能帮助咱村里治穷啊!”还未等管华把话说完,王俊华就抢过了话茬,“今天它能给咱治穷,以后它可是能让咱大伙儿一起致富的摇钱树啊!”

管华和王俊华两家原来都靠种苞米为生,日子紧巴巴的。“咱这把岁数没法出去打工,这下子好了,有了人家银行建的大棚,咱这老身子骨也能在家门口打打短工,贴补贴补家里,这可是过去不敢想的事啊!”管华说。

吴军被村里人称为“货郎书记”,村里农民尤其是老弱病残的低收入家庭想把地里的农产品变现成钱很难,吴军就当起了卖货郎,每次到城里开会办事,都会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带些蔬菜、苹果顺路在马路边上卖掉,时间晚了卖不掉,就找到亲朋好友给“处理”了。

“现在好了,中行不光给村里建了能‘造血’的大棚,行里和员工去年帮助村里卖掉的农产品就有小30 万块钱呢!”这几天,吴军没有闲着,一边不敢松懈忙着疫情联防联控;一边给解明带话,让解明找他做老板的战友们,帮助他这个“ 货郎书记”给村里蓬勃发展的未来蔬菜产业再物色几个潜在的“消费下家”。李敬伟)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