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应对气候走极端 降碳按下快进键

  图①:湖南省桂阳县天塘山,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
周秀鱼春摄
图②:安徽省芜湖市繁阳大道,市政工作人员将路灯更换成节能的LED灯。
肖本祥摄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荒漠化土地变身光伏电站。
新华社记者 张 龙摄

  核心阅读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十四五”是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我们要一手抓“减缓”,一手抓“适应”,打赢减污降碳这场硬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以来,世界不少地区气温如同坐上过山车,天气“忽冷忽热”,创纪录的寒潮、暴风雪和偏暖天气频繁出现。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发,怎样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实现?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值此之际,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天气为何频走极端?

  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天儿真暖和!”2月21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攀升到25.6℃。在暖阳下,一些人脱下厚厚的冬装拿在手上,穿起了短袖。

石家庄27.3℃,郑州28.3℃,西安26.5℃,合肥28.7℃……在强大暖气团和晴空辐射影响下,2月19日至21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迅速升高,全国超过25%的市(县)日最高气温突破2月历史最高值,相当于常年5月的气温水平。

这样温暖的天气,和此前一个多月形成很大反差。

1月6日至8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强寒潮影响,在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5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达到或突破建站以来最低纪录。

“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还会这样冷飕飕?”北京市大兴区居民严春,刚到室外就直喊冷。1月7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达-19.6℃,创1966年2月之后最冷气温纪录。

“这种天气忽冷忽热、走极端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1月上旬,北美大部分地区明显偏暖,有的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超过10℃。但2月13日至17日,受冬季风暴“乌里”影响,加拿大南部、美国大部和墨西哥北部遭遇强寒流及暴风雪,给数百万家庭带来严重灾害。

近期国内外罕见的强沙尘天气袭来,极冷和极暖天气接踵而至,这是为什么?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局地气候。”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增大。”宋连春说,过去“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大范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须高度重视并加强防范。

“近期国内外发生的种种极端天气,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风险,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周兵表示。

  全球变暖原因何在?

  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极有可能是主因。减排是治本之策,既要提高全社会气候韧性,也要减缓未来气候变化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变暖?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极有可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因。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碳排放有所下降,但气候变暖的脚步并未停止,气候紧急状态仍在持续,全球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宋连春说。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气候声明,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2011—20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最暖的6年都在2015年至2020年这几年。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要“适应”和“减缓”两手抓。

“适应气候变化是迫在眉睫的应对举措。”宋连春说,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必须通过适应手段加以调整改变,将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战略规划制定和政策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是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还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化,这是治本之策。”宋连春说。

国际社会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巴黎协定》提出,各缔约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IPCC评估报告指出,要实现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减少40%—60%,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为零,即实现碳中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做出了碳中和承诺。

“如果不管控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系统将进一步变暖,进而导致地球系统丧失恢复力,进入‘热室地球’这一不稳定状态,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风险加剧。”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表示,“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潜在风险,全世界急需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增加碳汇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习近平主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十四五”是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约束性指标,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全面部署。

“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推进绿色发展。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低碳”成为热词。广东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分区域分行业推动碳排放达峰;北京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将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浙江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0.8%,煤电装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

节能降碳,企业是主体。3月11日,三峡集团宣布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此前,国家电投等能源企业,以及石油石化、钢铁、节能等领域的多家企业,相继提出各自的碳达峰目标。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表示。

“从白炽灯泡到节能灯管,再到现在的LED灯,这些年照明‘鸟枪换炮’,越来越环保了。”在灯饰城挑选灯具的山东省平度市居民谭小军感慨道。2011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由此,白炽灯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通过这一行动,全国年节电48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48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近年来实施家电节能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不仅有效拉动绿色消费,同时引导家电、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30万辆,同比增长10%以上。

中国承诺的碳减排2020目标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说:“‘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18.8%。2019年底,非化石能源占比已提升至15.3%,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达9.34亿千瓦。”

  如何让更多公众参与?

  低碳教育要更务实、更贴近,进一步提升认知度和参与度,促进公众消费行为与自然更友好

应对气候变化,全社会广泛参与不可或缺。调查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

北京市西城区高二年级学生徐亦冰,曾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她发现:“虽然很多人了解全球变暖的基本情况,却不知道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许多被调查者不清楚如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那么,哪些因素导致了公众认知的不足?

研究机构媒商实验室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某媒体2020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报道有400篇,整体偏宏观。绿色、发展、联合国、全球等是高频词,碳排放、温室气体减排等是核心议题。

“公众对这些宏观议题接受程度有限,大家更关心的是,气候变化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媒商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学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颖认为。

“有必要让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更加全面、准确。更重要的是,要让公众的消费观与自然更友好,并将这些正确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有一家叫“麦浪”的民宿。游客离店前,扫扫二维码就能知道自己住店期间的能耗和排名,节能效果显著的,还能获得住店优惠。这项活动名为“低碳入住计划”,参与的酒店不仅美誉度有所提升,也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贴近公众,让公众有成就感,还能获得实在的奖励,有效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引导公众积极投身绿色低碳行动的关键。”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保卫教授说。

“简约生活、参与低碳行动,普通百姓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光盘行动、垃圾分类、节能节水、选择绿色产品等等。”郑保卫说,关键在于真正行动起来,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这正是公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要义。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