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以永远在路上的状态锤炼和提高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涵盖新闻采写的全过程,涉及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的各个方面,对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创作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了方法路径。近年来,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深入践行“四力”,特别是把锤炼和提高脚力摆在重要位置,广大采编人员深入生产服务一线、企业群众身边,用心观察、用情倾听、用力思考,积极展现人社部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生动实践和挺膺担当,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

一、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深化对脚力重要性的认识

在“四力”中,脚力居于首位,是新闻采写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支撑和保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脚力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激发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脚力提升引领“四力”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锤炼和提高脚力,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新闻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转作风”是一项重要内容。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亲近人民、讴歌人民。如果新闻工作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意味着作风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新闻工作者应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走向基层、走进群众,多挖掘普通劳动者工作生活中的鲜活故事,多宣传基层一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多报道各级政府部门办实事、解民忧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信心。

记者拍摄工伤康复现场。

锤炼和提高脚力,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调查研究更是立身立业之本、干事成事之基。脚力是深入基层的基础、调查研究的前提,是充分挖掘基层工作富矿的保障。新闻工作者只有迈开双脚、走得够近,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察实情、听实话、获真知,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及时发现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掌握最新颖、最鲜活、最生动的情况,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

锤炼和提高脚力,是提升作品质量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从新闻实践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如实报道事实本来面貌,必然需要新闻工作者走出办公室,走到新闻现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采访。进一步说,突破个别事实的局限,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全面揭示事件或事物的本质,更需要新闻工作者练就铁脚板,多走多看,全面、准确、完整了解相关信息。从受众需求看,独家的、深刻的新闻作品更吸引人、打动人。如果新闻工作者只满足于做“剪刀手”“搬运工”,报道就会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乏善可陈,就会把受众拒之门外,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

二、深入行业一线,在新闻实践中锤炼和提高脚力

脚力怎么样,最终要体现在新闻实践中、落实到新闻作品上、用传播效果来评判。中国劳动保障报社引导采编人员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脚力、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脚力、在新闻作品中检验脚力,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采访,为提高报道质量、扩大宣传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浓墨重彩,做好重大报道。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家事更是国事。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发表重要讲话。我们加强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组织《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等重大主题报道。记者奔赴江苏、湖北、安徽、山西、河北等省份,深入企业、高校、街镇、社区(村)等,了解各地如何将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实践。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我们集中力量报道世界技能大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国际技能赛事,记者在比赛现场不同赛道间来回切换,捕捉精彩瞬间,感受技能魅力,在台前幕后采访参赛选手、教练和赛事工作人员,深入挖掘赛事动人故事,深刻分析技能的时代价值,深度报道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典型事迹,采写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稿件,增强了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技能健儿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上。

以小见大,做活一线报道。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我们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将其作为践行“四力”的重要契机、检验“四力”的宝贵平台。以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为例,报社派出28个采访组,奔赴16个省份,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跟专列、跑市场、忙蹲点,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题,积极反映各地“春暖助团圆、春风促就业”,促进百姓安居乐业的生动场景。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县区,都是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我们组织“走市县,看人社高质量发展”主题报道,派出记者奔赴浙江、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省份的市(县区),进社区入村寨、走企业访群众,通过解剖麻雀式的采访调研,了解和宣传基层人社部门持续深化改革、为民办实事的火热实践。

2025年春节前夕,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罗昭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技师们为高铁列车进行调试和检测。

深耕细作,做强深度报道。青年采编人员是新闻事业的生力军。报社青年记者编辑积极参加人社部开展的“人社青年攻一关”“人社青年献一策”活动和“做一周基层人社人”调研实践活动,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人才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等主题,采取蹲点调研的方式,深入相关企业、技工院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调解仲裁现场等,挖掘典型经验,发现分析问题,反映群众呼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所属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十城调研记”活动,记者编辑深入赤峰、沈阳、徐州、宁波、南昌、青岛、武汉、成都、昆明、延安等10座城市,调研采访这些城市开展社保经办服务的特色做法、创新举措、成功经验,见证了“马背上的社保服务”浸润牧民心田,记录下“人人都是宣传员、处处都是宣传阵地、时时都是宣传点”的理念和实践。

“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现场。

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锤炼和提高脚力

当前,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对新闻战线在全媒体时代践行“四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工智能被运用到新闻采编、视频制作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也让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特别是锤炼和提高脚力面临新考验。我们将把践行“四力”作为重大课题和职业要求,迈开腿、走下去,采写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新闻作品。

走出思想误区,让锤炼和提高脚力成为一种习惯。当前,关于脚力存在一些思想误区。有人认为,依赖脚力、提升脚力是传统媒体的事,新媒体用不着。有人认为,网上有海量信息,通过浏览网站、搜索引擎查找新闻素材省时省力,而且通信手段多种多样,通过电话、微信、发邮件等方式也能采访,新闻采访无需到现场、不必面对面,没必要再下苦功夫、用笨办法。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无所不能”,可以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极大便利,不用总跑基层、到现场。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如不予以纠正,势必影响媒体人的公信力。大数据和信息化只是增加了发现新闻线索和选题的渠道,丰富了了解新闻背景和信息的途径,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来使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信息手段都不能代替一线采访,道听途说都无法胜过耳闻目睹,“别人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己的一手材料,复制粘贴都不能产生优质新闻作品。身处新媒体、信息化时代,提升脚力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而是更加重要、更有价值。

加强选题策划,推动走基层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化。我们将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社领域重要改革、重点政策和重大活动进行选题策划,组织记者编辑到基层一线“采鲜菜”“抓活鱼”。深入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走千里路,入百家门,以有生命、能共情的精品力作展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民生保障工作举措、劳动者值班值守、群众欢度春节喜庆景象。推动“四季走基层”,实现走基层常态化长效化,广泛报道各地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最新进展和经验做法,让“永远在路上”成为职业常态、“我在现场”成为职业状态、“不到现场不写稿”成为职业操守。

记者采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产传承人。

健全保障机制,激发深入一线的内生动力。把践行“四力”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托,通过专题新闻采访报道培养人、锻炼人、提升人,培养造就更多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内部互动,通过每月一度的评报会、专题报道研讨等多种形式,促进采编人员交流互鉴。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既邀请专家学者到报社授课,又到其他新闻单位学习取经,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考评机制,对深入一线、扎根基层创作的优秀作品予以奖励,增强采编人员深入一线践行“四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