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传递民政温度 折射时代之光 ——中国社会报社践行“四力”的实践与思考

民政事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社会的良心、坚守着道德的底线、体现着文明的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近年来,中国社会报社引导全社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充分发挥《中国社会报》作为民政部党组机关报的民政新闻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奋进力量。

以“理”服人,在高举旗帜、引领导向中践行“四力”

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引领力,要善于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中国社会报社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紧贴民政工作特点和实际,努力推出兼具思想性、专业性和可读性的作品。

2022年,为扎实做好喜迎党的二十大宣传工作,在民政系统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中国社会报社策划了“足迹·总书记来过我们这儿”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国社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设立专栏,刊发27篇报道,通过回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走过的民政部门和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和看望过的民政服务对象,反映民政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推动民政工作取得新成效的生动实践。

在此次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中,所有参与记者都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先后回访总书记考察过的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北京市四季青敬老院等8个民政部门和服务机构,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东湖新城社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等19个社区(村),获得大量一手素材,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项项务实的举措、一个个可喜的变化,转化为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引领人民……这组报道生动反映了总书记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充分展示了各类民政服务对象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小故事、小切口出发,呈现了时代大主题、民政大成就。这是一次记者深入践行“四力”的过程,也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过程。

本报记者(左一)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采访。

以“专”示人,在彰显行业特色中践行“四力”

对于行业媒体来说,立足行业、彰显特色、打造精品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求。中国社会报社深耕民政领域,坚持立足民政和服务大局相结合、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相统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统筹,持续深入宣传各级民政部门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改革创新实践。围绕民政重点工作,紧跟民政改革发展、政策创制和基层创新,近年来推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观察”“老年助餐服务在行动”“银龄行动”“乡村著名行动”等一系列专栏专题报道。

2024年5月29日至31日,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本次大赛是民政部首次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设置养老护理员、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假肢装配工、矫形器装配工5个竞赛项目,是民政行业规格最高、赛项最多、参与人数最广、影响最大的标志性赛事。经过层层选拔,共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参赛队伍、307名参赛选手参加决赛,代表了民政行业技术技能的最高水平。

本报记者在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赛项现场进行报道。

这场民政领域最高级别赛事,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切磋技艺、互学互鉴的广阔舞台,也为民政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各展其能提供了绝佳练兵场。中国社会报社提前策划,充分考虑用户信息需求,成立包括7名记者、2名视频编辑的报道组,分赛前、赛中、赛后3个阶段,展开多维度、立体化报道,累计推出3次专题报道、7篇通讯、1篇评论员文章及24次视频报道,全面展现了赛事风貌与民政技能人才风采。

在现今的传播环境下,“笔力”体现为全方位的输出。此次赛事报道中,记者秉持融媒思维,推出多个视频报道,通过赛场初探、赛场速递、专家说大赛等,生动呈现精彩瞬间。报道团队采用“提前做统筹、分组盯赛项、采剪强协同”的模式,赛前按省份和赛项细分任务到人;赛场内两人一组盯紧赛项,抓取鲜活故事,拍摄关键画面;后期组实时剪辑生成短视频,编辑组统筹分发至不同平台。系列报道通过全媒体传播,实现了传播广度与深度的突破,全网阅读量达160万+。报道紧扣“技能报国”主题,强化价值引导,激发民政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引发行业深度讨论,也增强了全社会对民政工作和民政职业的认可。本次赛事中,中国社会报社获评“突出贡献单位”。

报社荣获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单位”。图为本报记者合影。

以“情”动人,在传递人文关怀中践行“四力”

媒体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于报道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等,更在于传递人文关怀。只有那些触及人心深处、引发强烈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和强劲的生命力。这也应该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价值追求。民政业务点多、线长、面广,件件关系民生、事事关乎民心,“一老一小”等服务对象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中国社会报社引导新闻工作者注重换位思考,运用群众视角,讲好民政故事,传递民生温度。

养老历来都是关注度极高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说,“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养老服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社会报》推出系列报道《老人眼中“好的养老服务”》。这组报道包括《“照顾母亲不再是孤军奋战了”》《“村里有了食堂,啥都解决了”》《“这样的旅行让人省心安心放心”》《“智慧养老系统关键时刻能救命”》《“我喜欢这里的自由”》,全都由记者面对面采访而成,讲述了关于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助餐服务、康养旅居、智慧养老、认知症患者的故事。这组新闻作品从报道对象的视角展开,用朴实的话语讲“朴实的愿望”,用具体人物、具体案例将“好的养老服务”具象化,不仅让读者了解到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更让人对这项家家都离不开的服务产生了共情,达到了以笔传情、以情动人的效果。

本报记者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中国人寿杯”老年春节联欢会的后台采访。

以“文”化人,在传播优秀民政文化中践行“四力”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增强新闻作品的价值感召力,持续增进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重要取向。中国社会报社聚焦优秀民政文化,突出民政文化的行业特色,结合清明节、全国助残日、“六一”国际儿童节、七夕节、“中华慈善日”、重阳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持续开展“敬老月”“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的救助故事”“中华慈善奖”“生命文化大家谈”等专栏专题报道,深入挖掘宣传尊老敬老、助残慈幼、扶弱济困、乐善好施、慎终追远等文化理念,弘扬新时代敬老文化、新型婚育文化、健康殡葬文化、新时代区划地名文化、现代慈善文化,用优秀民政文化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

1月23日正值南方小年,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的侗乡老人邀请在村里采访的本报记者体验打糍粑。

行政区划承载着民族记忆、历史文脉、治理智慧,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标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传承保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2025年3月,中国社会报社联合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策划推出“何方家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纵横”主题宣传活动。首期自3月26日至28日连续推出重磅历史文化评论《相约一场从行政区划出发的历史文化之旅》及记者采写的《承载中华文明 维系乡土认同——专家学者共探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之源》《凝结集体记忆 厚植家国情怀——民政干部共话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之道》。这组文章一经推出就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业内高度好评,引发各方热烈反响。

承载厚重历史文化意义的作品,对记者的“脑力”无疑是一次“大考”。这类报道专业门槛高,对记者业务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积累要求高。报道组记者平时就对行政区划业务较为熟悉,接到报道任务后,更是早早进入学习状态,广泛阅读权威资料,深入采访专家学者,领悟其中的文化精髓,尝试以历史文化为棱镜,以学术深度联结大众视角,以百姓语言厚植家国情怀。这组报道发出后,用户普遍反映,被文章阐释传递的“家国一体的极致浪漫”所深深打动。

“何方家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纵横”专栏首期宣传顺利完成,后期将持续以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为主线,利用文字、视频、长图、SVG等方式,开展矩阵式融媒报道,启迪、厚植人民群众“何方家国”的深层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情感共识,共同守护这份“牵绊故土乡愁、汇入中华江河”的文化血脉。

践行“四力”是行业媒体需深入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今后,中国社会报社将在转作风、改文风上持续发力,以融媒思维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在新时代媒体格局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