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路径探析 ——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2025全国“两会”新媒体报道为例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025年,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在全国“两会”新闻宣传报道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结合新形式、新技术探索推出一系列新媒体作品。通过对部分作品策划、制作和推广过程的回顾分析,传媒总社努力拓展科技赋能媒体创作的有效路径,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新时代对于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意义,坚持走好新型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拓展新模式新资源,“脚力”牵引采撷鲜活素材 

“脚力”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力量之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工作的灵感,正蕴含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作品形态不仅涵盖文字、图片,还有音频、视频等,形式更多元,更要求记者奔赴现场,掌握来自基层的最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事件,让读者听到、看到、感受到记者所感受的真实场景、真实故事。

积极探索直播手段,拉近受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2月28日,以长江保护法实施4周年为契机,传媒总社联合10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推出长达10个小时的“从山顶呼叫海洋”慢直播,展现不同类型自然环境下,人民法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一手抓办案、一手促治理的实践成果。直播画面既有高山雪地航拍,也有觅食的麋鹿、畅游的中华鲟,让网友零距离、零时差感受司法保护基地的别样风貌,以“慢”的方式“快”速传递真实现场,全网播放量近630万。地方法院参与直播现场拍摄,与北京导播团队密切配合,实现延伸“脚力”的效率最大化。

坚持前往现场拍摄,夯实优质视频的内容基础。视频《司法守护吉光片羽|追踪深海谜案,是谁动了沉睡千年的宝藏》,通过深入采访和拍摄福建省漳浦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团伙盗捞海底沉船文物犯罪案件,记录和展示人民法院在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方面作出的努力探索和工作成效,全网阅读量超过100万。为完成该视频制作,记者组前往盗捞团伙出发的虎头山码头,跟随渔民出海前往事发海域,拍摄了大量的延时画面和空镜,用4K格式记录,同时采访拍摄了丰富的专家、法官出镜素材;后期制作环节运用达芬奇调色,以取得更加精准的色彩还原,精心设计画面组接,在此基础上配以小剧场、配乐、特效、动画,形成了一部展示法院全方位、立体式保护文物,观赏性、技术性、新闻性兼具的优质纪录片。

二、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眼力”洞察挖掘选题价值

新媒体选题策划环节十分考验“眼力”,要求采编人员对于法治新闻的价值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要用专业的眼光去发现案件的亮点、打动群众的信息点,剖析其社会意义,从而体现新闻产品对于人民群众的深层次价值。提升“眼力”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点。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些深刻论断依然是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新闻选题策划工作的重要遵循。

精心挑选案件,展示人民法院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今年两会期间,传媒总社开设“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司法力量”专栏,3月4日至10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非法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犯罪、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工作者的权益保护、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外国当事人选择中国法院处理海事纠纷等主题推出5篇案例图文报道,其中3期稿件均获得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10万+浏览量。产品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得益于稿件居中体、短句行文,及图文与动效、视频结合等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形式特点,更胜在对案件细节和亮点的挖掘,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AI生图造成的侵权问题等,对于当前群众所关切的新兴领域法律问题,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以选题的影响力和社会意义提升了作品的传播价值。

着眼细微处化解宏大叙事,做到感染人心。3月3日推出暖新闻视频《“暖”迹可循》,以细腻的画面和温暖的话语展现法院干警的温度,是法院新闻兼顾主流价值与受众喜好的另一策划角度。该视频以“暖迹”为线索,将散落在人民法院日常工作中的新闻素材精心编织,力求在公正与威严“职业符号”外,呈现出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法院干警群像。老人颤巍巍的手与孩子绽放的笑脸交织,盲文判决书上的凸点与急救鸣笛声共振……这种碎片化处理,让不同时空的善意形成交响,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序幕以踏过山河的国徽为主线,将观众情绪悄然带入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中章细腻描绘老人、孩童、残障者、生命救援等多个帮扶场景,展现了司法工作温暖辐射的广度与深度;终章以当事人致谢快剪,营造密集而强烈的情感脉冲,百姓笑容、泪水、掌声交织在一起,在情感共鸣中,司法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得以充分体现。

三、催生新思路新创意,“脑力”引领塑造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传媒总社始终牢记司法新闻宣传领域的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的职责使命,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新媒体视域下,法治新闻工作的“脑力”不仅体现在准确把握案件和法律问题的重点亮点,更体现在新的传播形式与内容如何完美结合,取得“1+1>2”的效果,占领司法宣传阵地的舆论制高点。最高法工作报告的宣传解读是历年来传媒总社“两会”报道重点,我们持续探索将长篇报道文字转化为轻量化新媒体产品,让人民法院工作亮点信息有效走入人民群众视野。

采用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呈现司法工作成就。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作最高法工作报告,工作报告首页二维码视频《快来,最高法工作报告内容抢先看》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表现形式,直击百姓关切,突出重点亮点,深度解析工作报告中的4个典型案例,聚焦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犯罪、司法审判保护科技创新、遏制高额彩礼、促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等主题,由点及面、抽丝剥茧,清晰呈现报告重点内容。代表委员反馈,视频效果震撼,令人印象深刻。

采用一镜到底的运镜手段,凝练核心叙事脉络。3月8日,最高法新闻局、传媒总社第一时间推出解读报告创意三维动画视频《一镜到底!解锁最高法工作报告》,以电影级运镜,将法院大楼的庄严肃穆、庭审现场的紧张氛围和民生百态的烟火气息生动连接起来,带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遗产与新时代司法守护的时空对话、数字法院的鲜活具象、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司法助力。在色彩设计上匠心独运,将传统美学颜色与动画三维场景深度交融,既传承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又以新时代媒体技术生动诠释了司法现代化的崭新发展图景,虚实相生,实现了“硬新闻”的“软着陆”。

四、拥抱新技术新应用,“笔力”突破焕新视觉效果

“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能否用好新的传播技术,是新时代新媒体工作者“笔力”的重要体现。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行业媒体人要善于运用技术,发挥创意,让专业内容得以立体、多元、全景式呈现。

让技术服务于内容。围绕人民法院调解工作主题,推出AIGC创意交互动画视频作品《调解之花盛开在幸福社区1号》,利用AI技术,搭建新时代社区场景,用AI动画对改编自真实案例的六大典型纠纷调解案例进行沉浸式剧情化演绎,生动还原调解现场,通过交互程序设计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调解“和”力量。媒体同行和技术领域专家反馈,此次创意设计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既是内容叙事层面的创新性表达,也是交互算法技术领域的创新性探索和设计,因其承载大量视频内容和交互程序设计,是在坚守内容策划思路上实现技术突破的一次有益尝试。该作品播发后不久,就在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取得10万+的阅读量。

以形式创新讲述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是新媒体作品赢得人心的必备要素。如何运用AI创新作品形式,同时牢牢守住“真实”的底线,是媒体人当前不得回避的必答题。大会期间,传媒总社与百度公司联合制作推出AI短视频《如果这些话落在“我”身上……》聚焦网络暴力,虽是运用AI技术生成的虚拟视频画面,但真实还原、情景再现了人民法院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的案例,其真实性不仅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还体现在对最高法工作报告中严惩网络暴力犯罪内容的数据支撑,震慑效果强烈。

让正能量释放大流量。运用VR绘画、AIGC等新技术,推出视频《VR绘画|来,心情都发芽了》,呈现人民法院10年来环资审判的工作成效。传媒总社视频制作团队运用VR绘画技术在3D空间中作画,以泼墨技法与淡彩配色的国画风格,沉浸式还原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运用AIGC图生视频技术,制作了白鹭、中华鲟等动物的动态效果;运用MR混合现实技术,通过绿幕实时抠像,实现真实演员与画融合、与画互动的特效。这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突破传统屏幕、二维绘画的限制,通过艺术形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以唯美视觉效果烘托出润泽绿水青山的法治力量。

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有新的标准要求。媒体技术赋能发展至今,早已不再仅仅“秀技术”,而更要“比观念”。经过近年来对全国“两会”报道的探索,传媒总社在发展新媒体工作中逐渐形成认知,只有秉持真材实料的本源观、真情实感的叙事观、真心实意的受众观,才能把握住技术赋能创作的内核,生产有社会价值的新闻作品。未来,传媒总社将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任务框架下,继续探索创新数字技术与重大主题报道的有机结合,坚持守好初心、做好内容,不断拓展思路、积累经验,助力法治中国建设,推动行业媒体高质高效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