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管好流向田间的每一滴水——看山西提黄灌区如何推进现代化建设

麦浪翻滚,满目金黄。6月3日,在山西省运城市董原村,站在及腰高的麦田里,微风拂过,耳边一阵“沙沙”声,这是丰收的声音。

丰收不丰收,用水是关键。

万里黄河劈山越岭,沿着晋陕边界一路南下,在山西南部急转东北,画出一道弧线。一座座提黄灌区在此修建,它们依托一道道输水管将黄河水提引到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为百万亩良田调来“生命之水”。

记者日前深入山西省大禹渡、北赵、夹马口等高扬程引黄灌区,看这里的农田水利人如何管理好流向田间的每一滴水,以灌区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禹渡灌区:规范设施助推“信息化”建设

站在大禹渡观景平台向下望,滔滔黄河水成为晋豫两省的自然分界线,右岸的河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直接受到黄河水的“馈赠”;左岸的山西因山阻隔,需要灌区提水泵站才能用到黄河水。

来到黄河岸边,只见7座独立的蓝顶白身小房。“这是大禹渡灌区一级站的7台移动式泵房,可随水位变化在轨道上上下移动。”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枢纽一级站负责人李昆介绍。

沿着泵车输水管的方向前行数十米,220米长、单厢可容纳2.1万立方米水的两厢露天沉沙池呈现在眼前。

“黄河水经过沉沙后,溢流流向二级站,再次加压后扬高193.2米,通过管坡送往山上的渠道。”顺着李昆手指的方向看,7条黑色管坡沿山势向上“爬”去。

2021年,大禹渡灌区开始实施“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升级灌区泵站、输配水、计量监测等工程,为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

见到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信息科工作人员张铭时,他正坐在二级站中控室的电脑前,查看各泵站的运行情况。2022年,大禹渡灌区入选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名单,围绕用水、工程安全管理等多项业务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其中,信息化综合调度实时监测系统是一个重要板块。

张铭打开系统,灌区“一张图”呈现在屏幕上,各条干渠的流量及所有节制闸闸前水位一一显示。随机点开15号节制闸,更为详细的数据呈现——屏幕左边是渠道剖面图,显示渠道宽度、高度、报警水位等数据;右边是视频监控下的渠道实景,荧光水尺让工作人员在黑夜也能看清上面的刻度。

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让灌区水情监测更便捷、调度管理更科学,也让斗渠计量更标准。

“从前计量用的是混凝土量水堰,现在换成钢板的了,刻度统一,更公平。”芮城县杨院村村民党虎文向记者介绍田边的量水设施。

村民口中的钢板式量水堰是大禹渡灌区在所有对外计费的闸口上,统一安装的钢板式巴歇尔量水槽,实现了灌区“一杆秤”计量。

“我们还运用磁致伸缩水位流量计,实现了主要计量口在线计量。”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国杰补充道。

“原来放水时要到每个斗渠口看刻度线,每天去两三趟,现在换成远程监控,再不用跑到现场看咯!”大禹渡灌区刘原站配水员赵兴源对这几年灌区的“数字变革”深有感触。

北赵灌区:“软硬结合”推进全过程节水

“薛站长,我家地里的小麦就是没有咱们这边种的穗大,这是怎么回事?”5月的一天,临猗县北景乡村民刘宏斌攥着一缕麦穗,火急火燎冲进北赵灌区节水灌溉试验站。站长薛宁闻声而动,放下手中试验田的样本,迎了上来,“走,到你地里看看去。”

薛宁测量了村里的土壤含水率等数值,指导刘宏斌更换节水高效的灌溉设备。收成的时候,刘宏斌家的小麦也像试验站的一样穗大饱满。

薛宁所描述的这个场景,在北赵灌区节水灌溉试验站里,并不罕见。

黄河流域普遍缺水,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是每一座引黄灌区绕不开的“必答题”。作为全国节水型灌区,北赵灌区完善节水灌溉制度,升级节水灌溉设施,“软硬结合”推进全过程节水。

在试验站22亩小麦示范田里,几座喷灌机均匀分布。“这种喷灌机采用大喷头设计,黄河水引过来不需要过滤直接喷洒,也不会造成喷口堵塞。”薛宁介绍。

目前,这种灌溉方式已被推广。在北赵灌区种粮大村景庄村,有4000亩小麦地用上喷灌设备,覆盖了全村13的种植面积。

“与畦灌相比,喷灌可将小麦的亩产量从700斤提高到1000斤以上,亩均单次灌水可由70立方米降低到50立方米左右。”北赵引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灌溉科科长高津难掩自豪。

来到试验站经济作物推广田,一棵棵樱桃树构成一片黑绿交织的“海洋”。“黑色”是经济作物所用膜下滴灌技术的覆膜,他们覆盖在作物根部上,减少棵间蒸发。膜下的滴灌带则可以将水和肥料精准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灌溉水“利用最大化”。

膜下滴灌技术对水质的要求高,水中杂质易造成滴灌带堵塞。在试验田旁的水肥一体站里,沉淀后的黄河水经二次过滤,和肥料按比例混合,输送到滴灌带中。

“这种灌溉方式虽然节水增产,但是成本比较高,我们还在探索农民更易接受的灌溉模式,再开展大面积推广。”薛宁说。

黄河水来之不易,要精打细算用好。北赵灌区制定节水灌溉制度,引导农户科学灌水。“我们在灌区的不同片区安装自动化土壤墒情监测仪,及时了解不同地块的缺水情况,指导农户在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灌溉。”高津介绍。自2019年灌溉试验站成立以来,农民直观感受到了节水技术的实惠,也渐渐接受了这些农村水利的“高科技”。

提高渠道防渗率,实行农户用水总量控制,设立节水管理员推广技术……从源头到地头,从“硬件”到“软件”,北赵灌区逐步将节水覆盖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2021年的0.566提高到2022年的0.578。

夹马口灌区:“古老”灌区的科学管理模式

走进夹马口灌区北景管理站,一块写有2023年春浇斗长任务分配表的黑板映入眼帘,密密麻麻的表格上记录了片区每一名斗长需要完成的灌水任务。

“每年年初,我们根据年取水指标、作物类型、分类灌溉定额等信息,制定全年提水任务,并将水权层层分解至干支斗渠。”夹马口引黄服务中心总工办主任王中新介绍。

从上而下按计划配水,从下而上报用水需求,看似简单的放水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据北景管理站站长谢鹏鸣介绍,在放水期间,斗长负责每天询问片区农户的灌水计划,计算后向支渠长上报需水流量,支渠长将各斗渠数据汇总到管理站后,管理站再报给干渠站调度中心,由干渠站对接泵站,控制水泵机组启闭,分片配水。

日复一日的灌水工作在井然有序的管理架构下层层拆解,确保调度人员及时了解灌区百万亩农田的用水需求。

翻开夹马口引黄服务中心的统一供水票,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个斗渠交费的时间和金额,其中,两个水票本里的用水单价却不相同。

“2022年,山西在我们灌区试点分类水价及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现在粮食和经济作物执行分类水价,倒逼农业生产和用水方式转变。”夹马口引黄服务中心灌溉管理科副科长马玉珍说。

在灌区管理站,一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宣传册放在桌面上,方便村民随看随取;在村头公示栏,水价收取公示表公开收费标准,让村民交“明白水”。这座黄河上建起的第一座大型高扬程电力提黄灌溉工程,迎来了从“古老”到“现代”的蜕变。

“目前看,农户的接受度很高,我们力争在2025年将农业水价调整到工程运维水价。”王中新对灌区的水价改革之路信心满满。

探索的脚步未曾停止。2018年,夹马口灌区建设东扩水源置换工程,调引黄河水置换井灌区地下水。2020年,工程投入试运行,东扩片区的农户用上了珍贵的黄河水。

“原来自己抽地下水,费时费力还要交电费,现在交水费一亩地节省20元,还能多产200斤。”临猗县杨中村种植大户曹来意说,“原来3个钟头浇1亩地,现在1个钟头浇3亩地。”

一方面减少农业地下水开采量,一方面黄河水通过深层渗漏补充地下水。近3年,夹马口灌区年压采地下水3700多万立方米。农户是生态保护者,也是红利共享者。保护与发展,生态与民生,再也不被分开。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