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一个月上20次热搜,《人民现场》靠什么?|中国新闻奖秘笈

编者按:近日,外交部发言人的短视频名场面屡上热搜,网友也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很容易刷到外交部发言人近景甚至特写短视频”“发言人们各有特点,都有很强的个人魅力”“通过这些权威发声,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国际局势,很提气”……

中国记协网编辑部今天推出人民网聚焦政务新闻发布会而推出的短视频专栏《人民现场》背后的故事,听创作团队讲述这一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的品牌打造经历和运营之道。

扫码查看获奖作品

2021年11月,人民网推出的短视频专栏《人民现场》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从外交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开始,人民网人民视频用两年多的时间,打造了一档常态化运营的政务发布会短视频专栏《人民现场》,创新了政务发布会可视化传播运营模式。

该专栏以外交部每日例行记者会为主,覆盖国台办、商务部等部委新闻发布会,结合热点、热词,对发布会核心信息、精彩内容进行提炼,使用竖屏拍摄方式,放大细节,现场制作完成并播出,短视频短小、精炼、优质。《人民现场》率先探索政务发布会视频化、轻量化、品牌化建设,栏目深受网民喜爱,曾经创下“一个月20余个热搜”的记录。

找准定位

《人民现场》栏目诞生之初,政务新闻发布会的视频报道仍多为电视新闻片类型,数字中国建设和网络强国战略带来全新的传播格局。传统单向、严肃、“我说你听”的政务新闻发布形态,已经不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环境, “视频优先”“时效优先”“移动优先”成为核心逻辑,品牌化运营成为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为顺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运用短视频加强宣传工作的趋势,人民网于2019年创办了首个常态化运营的政务新闻发布会短视频专栏《人民现场》,创新政务新闻发布会可视化传播运营模式。实践证明,《人民现场》独特的定位,使得栏目独具特色,引人注目。

塑造品牌

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数据和内容,即使是好的内容也非常容易石沉大海,只有“品牌化”才能培养用户习惯,形成“约会效应”,对观众产生感染力、吸引力和号召力。《人民现场》从产品生产、形象设计、运营推广等领域发力,塑造了具有影响力的政务传播品牌。

强化产品形态,快速生产短视频“通稿”。新媒体传播时代,舆论场“唯快不破”。《人民现场》强调时效优先,组建“内容+技术”联合视频制作团队,将整体工作端口前移:与政务部门紧密合作,直接进行政策指导;突破技术限制,实现视频在发布会现场审批制作模式,“会毕视频出”,快速释放权威声音,抢占第一落点。《人民现场》坚持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产品理念,将外交部等部委新闻发布内容进行现场采集、二次加工,制作成更利于移动传播的短视频“通稿”。符合手机观看习惯的竖版短视频,易于记忆的碎片化传播,二者相结合的产品实现了高效传递核心信息,塑造了我国部委新闻发言人的鲜明形象,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和效果。《华春莹回应“战狼外交”: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就做“战狼”又何妨》短视频,引发境内外网友关于中国外交官是否为“战狼”的激烈讨论。《汪文斌使用多国语言拜年》短视频是外交部通过《人民现场》栏目独家发布的创意短视频,发言人熟练使用30余种语言,充分展现了我大国外交开放自信的姿态。

人民网-人民视频2020年12月18日发布《华春莹回应“战狼外交”: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就做“战狼”又何妨?》

完善形象设计,建立品牌独特调性。《人民现场》自创立之初就进行了整体形象设计,凸显整体品牌调性。《人民现场》基于产品特点,建立了品牌标志系统,对于视频的名称、标志、图案、字体、颜色及配乐等进行整体设计。用大气的金色展现栏目权威性、采用“人民系”字体增加子品牌与主品牌的统一性,固定开屏及落版的动画、声音效果,形成视听一体记忆,加深受众对品牌的感知。在统一标识的基础上,坚持每日更新、专栏呈现,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品牌化生产和运营,增强了品牌独具一格的调性。

“中央厨房”模式运营,打造立体多元化采编发矩阵。《人民现场》栏目打通生产团队、运营团队、新媒体团队及海外平台团队,集中指挥、统一调度、高效协调;构建了权威平台首发、各级媒体联动、商业平台和社交媒体多元分发的立体化传播矩阵,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专栏开设在人民网和人民视频客户端,形成权威的集纳效应,短视频播出覆盖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一平台一策略”,构建了立体有效的传播体系。

规范运作

稳定高质量,建立工作SOP(标准作业程序)。参照企业生产流程,细分“生产环节”,从选题到制作、发布等数个贯穿前后的环节,实施全程质量跟踪、各环节责任到人,不仅形成了一条规范有序高效的生产链,也有效地通过层层把关保证节目质量。

加强业务学习交流。通过参加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组织的培训活动,团队内部定期召开复盘总结会议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提升。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好”“坏”案例进行“全面解剖”,谈经验讲教训,形成专业、钻研的工作氛围,团队年轻编导迅速成长,成为了业务骨干。(作者:人民网人民视频运营中心主任薛颂)

采写体会

坚持初心,不懈努力

《人民现场》诞生和成长的背后是整个团队与时代同进,与受众同行,坚持初心,不懈努力的结果。

一条爆款的出现

2019年初,人民网人民视频受邀为外交部发言人拍摄制作一条新春拜年短视频。此前,外交部发言人每年都会在春节前的例行记者会上向与会记者拜年,但几乎没有媒体进行过报道。可供参考的例行记者会视频类报道也多为电视新闻片形态,观众熟知的是发言人的义正辞严,“发言人拜年短视频”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人民视频团队在策划之初,就决定回归“拜年”的本来形态:简短而真挚。放弃“前因后果”式的新闻片制作逻辑,聚焦“拜年”的那句话和那个动作,配以喜庆的背景音乐,在1小时内出片发布。视频一经推出即在爆款众多的“春节档”里获得了网民如潮好评,“耳目一新”“好喜欢”等真挚评价充满了评论区,团队开始感知到政务短视频充满了可能性。

一个品牌的诞生

在“发言人拜年短视频”成为爆款后,团队按照惯例召开了复盘会。在会上,年轻的编导们不约而同提到了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拍摄的感受:“现场太带劲了”。那种“带劲”,来源于语言的力量、话语的节奏、表情的意蕴,来源于可以真实感知的交锋氛围和人格魅力。团队讨论时认为,政务机构权威发布的内容具有政策性强、专业性高的特点,在传播上并不容易“出圈”,那么“在现场”,能不能成为政务传播“破圈”的选项呢?

年轻的创作团队积极调用其“网络原住民”的偏好,决定做一档最大化还原政务发布现场的短视频栏目《人民现场》。

用短视频“还原”现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横版视频调整为更有沉浸感的竖版视频;从记者会现场找机位、调景别;根据不同发言人的个人特点和答问内容调整节奏;将发言人与记者的互动交流融进去……大家一边上会,一边不断复盘、讨论、总结,进行内容、视觉、音效甚至字幕字体的打磨,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能够最大化还原政务发布现场的“品牌方案”。至此,《人民现场》呈现出了其独具一格的特点。

一个团队的坚持

从第一条爆款视频开始,《人民现场》栏目已经走过了三年时间,团队与栏目一道也在不断成长和壮大。

从决定要做一档“在现场”的栏目开始,团队就始终在与时间赛跑,现场抓重点要快、片子制作剪辑要快、审片发片要快、新媒体运营要快,只有“即时”的,才是“现场”的。上会小编在现场一边盯剪辑制作、一边编写微博推文、一边在各个工作群里对接分发都是常态。不少记者会现场都留下了《人民现场》团队“忙到飞起”的身影。而现场之外,是坚持“安全第一、时效优先”的坚实后方,“稳字当头”的审核团队、捕捉热点的运营团队……诸多部门的共同配合,才有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现实可能。

秘笈帖

1.找准定位。生动、快速报道政务新闻发布会,“会毕视频出”,第一落点释放权威声音。

2.打造风格。放大细节,传递核心新闻信息的同时,着力打造发言人的鲜明个人风格。

3.塑造品牌。统一标识、专栏呈现,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品牌化生产和运营,增强受众粘性。

4.多元渠道。通过“一平台一策略”,构建了立体有效的传播体系。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