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勾勒乡村振兴图《中华合作时报》”新春走基层”活动“走”出新成果
经统计,2022年中华合作时报“新春走基层”栏目共刊发报道31篇,45名编辑记者直接参与。不光数量和参与人数较往年有了突破,在报道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也有了不少进步。总体而言,今年报道力图从“小”处着手,精耕细作,就像工笔画一样,用一个个小人物、小故事折射时代大背景的变化。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报道更加立体全面,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
以小见大,小人物、小故事展现乡村振兴大主题
服务“三农”是供销合作社的宗旨。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行业报,《中华合作时报》发挥系统扎根农村、深耕农业的优势,在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时力求以小见大,以一个个小人物、小事件为切入点,记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基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展现了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信系统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的贡献与担当。
以《走进邻里的心》为例,记者走进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新合作邻里中心达官营店,展现了中国供销集团所属新合作商贸连锁集团有限公司在农产品流通、城乡服务、助农带货等方面的作为,这也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无数商贸流通企业在助农增收、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的缩影。文章中出镜的都是店长、消费者等“小人物”,配发的“记者手记”的主角也只是一名在京务工的配送员。纵观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出场人物大多都很普通:销售员、农民、金融助理、农资经销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等等,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所思所感所做,折射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也让宏大的主题有了落脚点,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在邻里中心达官营店采访
敏锐捕捉,结合冬奥、保供等重点事件展现行业成就
今年春节期间恰逢北京冬奥会举办,全国人民都被这一盛事所吸引。从表面上看,供销合作社、农信社系统等与冬奥会没有关联,但经深入细致挖掘,记者们找到了其中的关联点。于是,《快看!冰雪冬奥中那抹“供销绿”》《好一支“冬奥服务保障先锋队”》等稿件,集中报道了系统单位中标冬奥道路保障融雪剂项目,在赛区建设农特产品体验馆助农增收,干部职工及院校学生提供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及场馆群内各项保障服务,农商银行先锋队进驻张家口崇礼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等内容,支持冬奥、享受冬奥的氛围跃然纸上。因为有了冬奥元素,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有了独特的风采。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正是要准备春耕备耕的时期,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抗疫保供工作也非常受关注。今年1月份,在陕西西安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刻,陕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切实发挥流通网络渠道和组织体系优势,全力保障居民生活所需。本报记者克服疫情困难,通过视频连线、电话采访等多种形式,以《线上”从未停歇 “线下”陆续到位》为题,记录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做好疫情防控和节日保障的举措,展示了为农服务“国家队”的力量。此外,《储足量 送到家》《河北廊坊:农资备足了,保供没问题!》等一系列稿件以春耕备耕工作为重点,展现供销合作社发挥主渠道优势保障春耕农资供应充足且质优价稳服务好。
“新春走基层”虽然是每年的固定“命题作文”,但绝对不能走过场。本报采编人员提前动手,依靠职业敏感与专业素养,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情制胜,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凸显“人情味儿”
文章不应该只是事件的记录,更应该是情绪的表达。在“新春走基层”这组稿件里,采编人员抓住无数个感人的小细节,营造出浓浓的暖意,而这些,在某一层面上讲,正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体现,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展示。
山区的群众怎么增收致富?在贵州遵义,有供销合作社电商公司持续发力,年货节直播间里喜气洋洋;在浙江,有流动供销致富车在乡间小道穿梭,发挥着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作用——《在年味中找回乡愁》《小小大篷车 拳拳爱农心》等稿件围绕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作用,介绍了各地供销合作社服务城乡居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改革经验。80岁的独居老人一边接过刘岩斌帮忙代买的物品,一边高兴地说:“多亏有致富车,不用出门,年货就买齐了。”——简单的场景、人物描写,冬日里的暖意就扑面而来。
《漾濞地震的受灾群众,日子过得咋样了?》《村里有了“直播间”》《翻山越岭来存款》《“金融助理”进村来》《陕西西安:做有价值的服务,与农民一起迎新春》《百年老店:茶香里的技艺与情谊》等稿件,都是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展现行业的新变化新成就,也营造了浓浓的暖意,体现出报道的温度。
移动优先,媒体融合让产品更立体
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春走基层”系列稿件在新媒体渠道刊发时,文章标题作了修改,以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比如,《走进邻里的心》《在年味中找回乡愁》在微信平台传播时,以《市井烟火里的“供销”元素》《年味到家》的标题出现,稿件里都配发了记者采访的短视频,文、图、视频等元素深受读者的欢迎。
今年“新春走基层”稿件,更加突出移动优先。超过一半的稿件都是先在微信端刊发,再在纸媒上呈现。通过“纸媒+微信推送+视频”融媒体报道形式,不光让更多人看到了报道,增加了传播量,提升了影响力,也更符合读者对优质融媒体产品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的影响,加之本报在外地没有记者站,无法亲身前往某些地点采访。于是,记者另辟蹊径,走进北京的商超、茶叶店等,从销售端窥见生产端、流通端的动态,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串在了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报道。同时,对于一些外地的采访选题,记者不断地打电话、微信采访,并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眼见为实”来获得真实感受。为了弄清楚一个细节,记者可能要采访多人,从某一句话抓到亮点,进而挖掘到更为珍贵的材料。
于点滴见深情,于细节见功力。为做好“新春走基层”报道,报社领导主抓强推,采编人员全力以赴,以数十篇精彩报道精心描绘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可喜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勾勒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作者系中华合作时报总编室首席编辑)
责编:焦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