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全媒体报道从精品策划到落地过程浅析——以《中国航天报》“新春走基层”活动北京冬奥全媒体报道为例

摘要:航天科技点亮冬奥之夜,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在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国航天报社全媒体新闻报道团队贯彻新时代媒体融合理念,以精品意识牵引冬奥专题报道策划,新闻产品橱窗玲琅满目,深度与广度兼备;思想性、故事性、视觉感、科普感俱佳。记者发扬航天攻关精神,在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想尽一切办法做原创、拼独家。在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上寻求新突破,让作品可读、好看,赋予其充沛生命力,航天的高科技和系统工程管理理念被生动地呈现给社会各界。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 全媒体报道 精品意识 航天系统工程

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的重要开篇,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中国航天报社积极组织记者编辑深入中国航天科研生产试验一线,热情书写航天发展成就,生动呈现了一幅航天事业欣欣向荣的景象。特别是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航天报社以新时代媒体融合理念,谋篇布局北京冬奥会新闻传播,推出一批“系统化”“精品化”的全媒体作品。

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航天科技之光点亮了冬奥舞台的每个角落。不仅如此,在这次精心策划的冬奥专题全媒体报道中,冬奥会上有航天参与的环节,就有中国航天报记者带来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故事和影像画面,航天的高科技和系统工程管理理念被生动地呈现给社会各界,“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这句话亦余音绕梁,更加深入人心。

一、以精品意识牵引策划

要将中国航天全力保障北京冬奥会举行的全媒体报道做出彩,就要立足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高质量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在当下复杂多元的环境下,要结合多维度特征做好媒体融合规划与构想,尤其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构架,以在冬奥会报道中带给受众更好的新闻体验。

2021年下半年,中国航天报社启动冬奥全媒体报道策划,以全媒体新闻部作为报道主力,快速推进这一工作。对媒体来说,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不变的永远是对精品内容的渴求。报道团队把坚持“独家原创、精品至上”作为主线,经过前期大量走访和调查,收集海量信息资料,精心策划了一批文字、视频、摄影报道,根据不同传播平台有的放矢,并将冬奥会开幕式定为全程报道的“发力点”。

作为开闭幕式的重要保障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共承担了地面舞台(含旗杆设备)、威亚、火炬、冰立方(含五环)、指挥监控、通信系统、地面显示系统、冰瀑、指挥中心、央视视频播放及VR、视频渲染机房等11个大项目,是让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由衷称赞的“幕后英雄”。

抓准“航天以高技术和系统工程管理理念保障冬奥”这个最核心的主题后,团队策划了多篇重磅报道:有《“我们负责精彩,航天负责成功”》和《“科技冬奥”从愿景走向现实》这样的全景式深度报道,也有《冰与火之歌》《在水里点一抹“朱砂”》这样将航天人研制火炬的故事娓娓道来的特稿,还有《航天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完美交融》这样透视航天型号工程“两总”管理模式的硬核通讯。这些报道见诸于纸面的同时,还要一并推出角度多样、内容丰富的影像视频报道,进行全方位立体展示,新闻产品橱窗可谓玲琅满目。

策划这些报道的最大初衷,就是做出一批全媒体报道精品,实现深度与广度兼备;思想性、故事性、视觉感、科普感俱佳,在当下重大时事的新闻大战中独树一帜。对于这条策划主线的坚持,也是中国航天报社多年来深耕行业不断进步的最大法宝。作为行业媒体,只有坚守好、用好资源优势,做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才能让自身的公信力不断增强,让行业品牌打得更响,才能跟上航天事业阔步向前的步伐。

二、采访突破彰显航天攻关精神

因为冬奥会开闭幕式的保密要求,所有参与采访的记者均在一开始就签署了保密协议,但在保密要求下现场采访的机会凤毛麟角,而且可利用的素材极少,再加上疫情防控措施,这些都给采访工作设置了极高的难度。尽管如此,每位记者都发扬航天攻关精神,在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想尽一切办法做原创、拼独家,“越挫越勇”,积跬步至千里。

例如,报道开幕式技术保障的记者无法见到“彩排”“联排”等预演场面,只能在办公室里对有关人员进行采访,更多还是通过拨打语音电话(也不能拨打视频电话)进行采访。在这种情形下,记者必须抓住一切宝贵机会尽可能细致地去采访,在脑海中构建出采访对象描述的场景,然后再结合开幕式电视直播和现场记者拍摄的影像,快速进行核准,以最快速度刊发,突出时效性。在写到冰立方和五环内容时,采访对象描述两者的配合关系很复杂,记者若追问都会被婉拒。再比如采访通信系统时,航天提供的通信设备多达五六种,每种数量不同,记者一通通电话锲而不舍地追问,才搞清楚每种设备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的数量。

在采访特种火炬水下传递试验时,周末的冬奥公园寒风凛冽,三位记者蹲点式跟踪一整天也只能拿到一点有价值的信息,但每往前走一步都当做是一次胜利;在采访主火炬研制过程中,许多重点环节无法现场记录,许多重要场景不能拍摄,两位记者抓住每次与技术人员的交流机会,并在寒冬深夜前往北京郊区的火箭试车台蹲点,像拼拼图一样对每一条信息、每一幅画面都视若珍宝,耐心推进采访。无论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故事特稿,还是一支3分钟的视频短片,就是这样如工匠造器一般逐字逐帧地采出来、打磨好的。

中国航天报记者采访北京冬奥水下火炬传递试验现场

在撰写航天型号工程“两总”管理模式的稿件前,记者翻阅关于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的海量资料,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嚼碎吸收,然后不断采访、不断完善,稿件结构经过四轮迭代,一篇化抽象为具象的通讯作品才正式出炉。

技巧纯熟赋予作品生命力

宏大主题报道中,新闻内核越硬就越要求作品在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上寻求新突破。在这次冬奥专题报道中,没有传统的说教式宣传报道,没有枯燥乏味的素材堆积,更没有只为博眼球的低俗杜撰,无一例外地都是充分运用各种写作和剪辑技巧,让作品可读、好看,赋予作品充沛生命力,收获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如同一部布满精密器件的航天型号产品,《“我们负责精彩,航天负责成功”》和《“科技冬奥”从愿景走向现实》都是六千字篇幅的跨版深度报道,浑身上下都是客观准确的细节描述、数据信息,如同卷轴徐徐展开,精彩章节一个接一个。记者犹如航天设计师,充分论证出方案,然后细心制作工艺图纸,一笔一划丝毫不偏,全景展现航天保障冬奥的每一个技术项目和背后的玄妙机关,平稳流畅,读起来解渴。前者的标题直接引用张艺谋原话,冬奥开幕式结束后迅速在微信平台推送,当晚便收获阅读量“十万加”的成绩。

《冰与火之歌》讲的是冬奥主火炬在航天人手上诞生的故事,采用非线性叙事方法,时间和空间的蒙太奇运用恰到好处,一气呵成,非虚构特写味道很浓,把航天人与开幕式导演组的沟通协作、航天技术解读,以及航天人支撑、配合重大国家活动背后的不易写透了,精彩的故事和难忘的群像呈现眼前,读起来过瘾。文章引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新浪、搜狐等媒体平台转发,热度较高。

在影像报道方面,记者采访拍摄制作的《今晚张艺谋负责精彩,航天负责成功》《谁说水火不容?航天人让冬奥火炬水火相融》《航天人让奥运火炬上珠峰、下冰湖》《冰与火之歌》等视频报道,既有珍贵的一手画面、又有巧妙的镜头语言,一面是纯熟的叙事剪辑、一面是快速得当的氛围渲染,这些都让移动端受众印象深刻,掀起转发热潮。在中国航天报微信视频号刚刚开通一个月、粉丝只有一百多的背景下,单支视频创下阅读量“十万加”的惊人成绩,其余多支视频阅读量均破万,传播效果可见一斑。

在冬奥会开幕前一周,《中国航天报》“新春走基层”活动中的冬奥预热报道率先刊出。开幕后,重磅全媒体报道作品在报纸正刊和新媒体平台矩阵上悉数亮相,并在2月4日~2月9日掀起传播热潮,有力烘托了冬奥氛围。

这些报道通过航天记者的专业视角,生动回顾了中国航天全力保障北京冬奥会举行的来龙去脉,记录了一批为冬奥拼搏奋斗的航天人,发出了中国冰雪闪耀世界的航天好声音。我们也愈加坚信“内容为王”,在做好原创内容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开拓全媒体传播阵地,能闯出一片更大的天地。(作者系中国航天报社全媒体新闻部主任)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