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我做一天春运人》成为耐人寻味的“新闻年货”

《我做一天春运人》融媒体系列报道是中国交通报社“新春走基层”的品牌活动,是记者践行“四力”的重要载体。今年春运期间,中国交通报社第三年把视角对准春运中的交通人,记者们深入一线体验各交通运输岗位,亲身感受交通人的苦与乐,通过融媒体报道立体展示春运人的工作点滴。

北京步班邮递员、12306铁路客服中心、高速公路收费员、滑雪用具寄递、南航厨师……记者们挑选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岗位,通过深度“揭秘”,让百姓了解这些岗位背后的真实故事。一次采集、多元发布,《我做一天春运人》融媒体系列报道在各平台的点击量超过200万次,“报、网、刊、微、端”的传播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强国平台推送截图

选题多元 找准受众关注点共鸣点兴趣点

交通运输行业点多、面广、线长,职业种类也是丰富多样,因此,选题策划应更加多元化,找准受众的关注点、共鸣点、兴趣点,并通过沉浸式的采访作品与受众实现共情、产生共鸣、发生共振。

冰雪运动借助北京冬奥会的东风,飞入寻常百姓家。预计2021年至2022年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冷资源”正变成“热经济”。系列报道之《雪具比你早到滑雪场》,记者谢梓君与众多冰雪爱好者一起,前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松花湖滑雪场,不过,她并非为滑雪而来,而是来体验德邦快递“雪具达”业务。

滑雪运动器械往往“又大又沉”,滑雪场往往“又远又偏”,想滑雪又想轻装简行,报道帮读者找到了一个十分讨巧的方式——用快递邮寄雪具,有时候雪具往往比人提早到达滑雪场。从过去为雪具搬运犯难,到如今轻松抵达雪场欢喜地开始一段冰雪之旅,无数默默无闻的“快递小哥”助推着“白色经济”,“让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越走越近。

“京什么鱼?”“什么葱鱼?”“京葱什么?”在三连问中,记者刘玢妤开启了“厨师一日”。系列报道之《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记者在南航北京航食基地“拜师学艺”。她告诉同事们,选择这个岗位多少有点冲动,毕竟谁不想春节期间给亲戚们露两手。她并不擅长做饭,“做熟”是唯一的烹饪目标。记者现场学厨笑料不断,星级厨师耐心细心教导……这一幕幕“戳”中了许许多多屏幕后的90后、00后们。

民以食为天,读者通过记者的文字和镜头,感受到每一份航食都凝结着南航厨师的心意。以南航最出名的南航大碗面为例,南航十几位厨师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研发。他们品尝无数机上面食,去各个城市寻找知名面馆的面条,在多家生面条生产厂家挑选、试验各种面汤,最终才在飞机上端来一碗柔韧而富有口感的大碗牛肉手擀面。飞机上的一粥一饭,同样来处不易。

内容为王 提高优质内容的到达率

媒体生存,“内容为王”是根本,如何跳出模式化、程式化报道,以见人见事的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刷频热传的内容产品提升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考验着一家媒体内容生产的功底。

受疫情影响,近两年春运期间的各种公共交通工具旅客发送量大幅减少,选择私家车返乡的人数出现增长。系列报道之《最好的服务给擦肩而过的你》,记者刘雨静走进三尺岗亭,做了一天“见习收费员”。春运首日,京藏高速公路清河收费站车水马龙。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7条首都放射线之一,京藏高速公路串联起北京西北部的路网动脉,清河收费站便成为从西北方向进出京车辆的必经之路。车流如潮,易堵难疏。在该报道中,读者可以通过“手忙脚乱”的体验记者和号称“真人版ETC”的全国劳模收费员之间对比,了解为保证车辆快速通过,高速公路收费员如何练就一眼断车型、一指识点钞、一手接递卡的本事,在几秒钟内快、准、稳地完成一套动作。这个融媒体报道获得了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的好评,资深公路人希望报社多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一线交通人的坚守和付出。

提高优质内容的到达率,需要形态多样、具有竞争力的传播平台,对于独家的优质传播内容,一定要物尽其用,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移动优先”传播体系下的全媒体融合传播,已经成为中国交通报社日常报道的常态,《我做一天春运人》融媒体系列报道亦然,采用了分时段、分平台、差异化的发布方式。首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交通强国”App、“交通发布”微博等平台发布工作照、采访手记;其次,在“交点”视频号推送体验短视频,通过深度“揭秘”,让受众了解岗位背后的真实工作场景;第三,通过纸媒《中国交通报》刊发报道,并注重标题的亲和力、语言的平实化,内容的故事性。

激活人才动能 深入基层抓“活鱼”

对于一家媒体来说,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每一项报道的出炉,凝聚着报社所有记者、编辑的智慧和心血。回望过去,报社历次主题报道中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锤炼出一批批业务精湛的优秀记者;投注当下,融媒体报道的全新实践,也正培养着新一代记者续写交通人和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

系列报道之《翻山越岭携春来》,记者阎语徒步行走在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山路上,体验了往返70里的“步班邮路”。他用脚在群山之间真切感受到了大交通行业的意义与责任。“过了年就57岁”的晋师傅是步班邮路上的唯一一名邮递员,邮路服务两个村庄,沿途大半是山间的碎石土块,松木茂密、溪水相伴。自2001年至今,晋清山每天都要走一遭,将党报党刊和信件包裹投递进村。在通村公路修好前,晋清山每天步行的距离甚至达到64公里,用当地人惯常的距离计算单位来说,晋清山保持“日行百里”这件事,持续了近20年。这一天,为了20份左右的报纸,记者和晋师傅一起走了35公里。一路走下来,记者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不计成本、不辞辛苦,为了最基本的党报党刊投递,翻山越岭,携春而来。

系列报道之《用声音传递微笑》,记者张雅凌成为“小学徒”,体验了12306客服代表的工作。一天下来,欣喜、疲惫、慌乱、感慨……各种感受五味杂陈,原来认为“客服工作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初印象也被彻底颠覆:他们的工作,真没那么简单。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调度大楼的客服中心,主要负责北京局集团公司管内旅客的解答咨询、应急求助、投诉建议和业务办理等服务。近年来,随着铁路行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便民惠民举措落细落实,不仅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12306客服代表们工作的价值感也得到提升。作为铁路部门与旅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他们始终坚守在这里,在无数次的沟通中,秉持“用声音传递微笑 用真情服务客户”理念,守护每一段回家路,让旅客在出行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我做一天春运人》已经做了三年,年年有惊喜,希望能成为值得所有交通人和读者细细品味的“新闻年货”,一道别样的精神大餐。(作者系中国交通报一级资深记者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