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长江韬奋奖” 人民铁道报社毕锋

长江韬奋奖参评者推荐表

报送单位

人民铁道报社

类别

(请划勾)

长江

系列

记 者

( √)

新闻节目主持人

()

新闻播音员

()

韬奋

系列

编 辑

()

新闻评论员()

新闻节目制片人

()

校 对

()

姓名

毕锋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5

民族

党派

中共员党员

籍贯

江西

职务

副社长

职称

正高

行政级别

副局级

单位

人民铁道报社

新闻工龄

26

手机

13910670862

办公电话

51842159

地址

北京复兴门外北蜂窝3

邮政编码

100038

获奖作品(1件)

标题

发表时间

体裁

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

2005.5.3

消息

何时获何奖

获奖等级

2006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国家级

推荐单位意见

报送单位意见

领导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4年月日

领导签名:

中国产业报协会(盖章)

2014年月日

上级主管

单位意见

(盖单位公章)

2014年月日

联系人

王晋光

手机

13641030456

电话

51895832

地址

北京复兴门外北蜂窝三号

邮编

100038

此表可从中华新闻传媒网(中国记协)www.zgjx.cn下载,

也可从中国产业报协会网站www. acin.org.cn“通知公告”中下载。

#p#

深入,不仅仅在“世界屋脊”

——人民铁道报社高级记者毕锋主要事迹材料

人民铁道报社高级记者毕锋从事新闻工作26年来,20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新闻奖,其中3次“中国新闻奖”。

他本人先后被铁道部命名为“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被中宣部、人事部、国新办、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记协六部委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生命禁区”创一流

——14次深入雪域高原青藏铁路一线,

采写的消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18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后,毕锋第一个报名并成为青藏铁路第一位驻站记者。他克服高寒缺氧,不顾环境恶劣,在昆仑上、风火山、唐古拉山间,穿梭采访4个多月,每天上工地少则跑一二百公里,多则一天要跑七八百公里。即便在妻子骨折不能自理、儿子3岁没人照顾的情况下,只好请来远在东北的亲戚,自己仍坚守在“世界屋脊”,挑战生命极限。20011114,昆仑山8.1级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刺骨寒风,勇闯余震不断的灾区采访拍照,成为第一个到达地震现场采访的记者和第一个从现场发回报道的记者。

其间,为了采访雪水河大桥工地夜战情况,他在驱车前往工地途中险出车祸;为了搞清冻土施工情况,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清水河特大桥采访时,他差点被钢筋扎进眼睛;为了确保新闻时效,他经常早上五、六点出发,到晚上九、十点才回住地,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抢时间写稿、发稿,甚至吸着氧彻夜奋战。

20066月上旬,毕锋又一次深入青藏铁路全线,刚到西宁就出现严重高原反应,虽然三四天都吃不下东西,仍坚持按原定计划一路采访到拉萨。回到北京后,他还顾不上休息,连续加班熬夜写稿。由于过度疲劳患了重感冒,医生要求他至少打一周吊针。结果,他只打了三天吊针就再次奔赴拉萨,带病跟车采访“出藏第一车”,同时写出了2万多字的长篇深度报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在青藏铁路通车5周年前夕,20116月中下旬,毕锋带领报社采访小分队重走青藏线,跨越巍巍昆仑,横穿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过唐古拉山,直抵雅鲁藏布江大峡谷。12天里,他们驱车3200多公里,采访了40多家铁路站段工区、沿线企业和政府部门,共计200余人。这一次,毕锋高原反应尤其严重,途中医生多次建议回撤,但他仍不下火线,和大家一起坚持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到深夜,最终在《人民铁道》报要闻版连续刊发了10篇千字特写,并推出了1万多字深度报道《天路传奇》。

13年来,毕锋一直追踪报道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几乎每年都去现场采访一次,光驱车深入全线采访就有4次。累计采访8个多月。圆满完成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青藏铁路工地,以及唐古拉山口接轨和全线通车等重大报道任务。共采写各类稿件30多万字,拍摄照片5千多张。其消息《海拔4161:总理跟我们合影》于2006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目前已被作为经典案例收入近20部大学教材。

                             率先垂范走转改

        ——走遍中国铁路东南西北四极,

       报道的“最北看山工”入选高考作文题

深入,不仅仅在“世界屋脊”。2011年以来,毕锋身体力行,带领编辑记者小分队,在最冷的三九天,到零下40多摄氏度的漠河采访我国最北端的一线职工,亲历极寒地区铁路作业;在最热的三伏天,到海南三亚采访我国最南端的一线职工,体验50多摄氏度高温下的粤海铁路渡轮机舱工作;在秋风最劲时,到我国铁路西极喀什,感受西部大漠戈壁中一线职工坚守寂寞的品格;在春水泱泱时,到我国铁路东极抚远,探访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一线铁路人的梦想。

历时一年多,走遍我国铁路东南西北四个极点,往返行程25千公里,推出的“走转改”系列连版组合报道《找寻神州北极铁路之光》《触摸海角天涯动脉之魂》《聆听大漠戈壁风笛之声》《拥抱华夏东极火车之梦》,受到了业内外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不少中央媒体记者前去采访。其中,《找寻神州北极铁路之光》2013年获中国产经新闻一等奖,而且作品中“最北看山工”计文革成为黑龙江省学习典型,他的故事还被选入2012年北京市语文高考作文题。

近年来,内蒙古大草原抗击暴风雪勇救受阻列车旅客的现场,辽沈大地有50年历史的铁路老典型孙家养路工区,创造世界重载铁路奇迹的大秦铁路火车头,进行夜间人工清筛道岔施工的京哈线九龙山站,都留下了毕锋采访的足迹。其中参与采写的2万字的深度报道《一个老典型的精神坐标》荣获2013年中国铁路好新闻特等奖。

        创新策划果满枝

        ——20多项围绕国家和铁路的重大特刊报道,

在广大读者中产生良好反响

毕锋注重策划创新。2006年以来,围绕青藏铁路通车、铁路大提速、抗震救灾、京津城际通车、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世界高铁大会、京沪高铁通车、铁路春运等国家与行业重大事件,加大整体策划和创新力度,纷纷推出系列报道、特刊报道等,不仅提升了报纸舆论引导力,而且有效扩大了媒体社会影响力。尤其是20072月,主持策划并组织完成的18家铁路报纸参加的“尖峰时刻——聚焦铁路春运24小时”大型联合采访成果见报后,受到业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称赞。铁路第六次大提速100版特刊及号外策划案荣获第四届“中国媒体企划奖”优秀奖。同时,紧紧抓住国家重大铁路工程的重大节点,协助组织策划,展开精品攻关。2009年底武广高铁通车之际,协助组织策划、上手反复修改的消息《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获2010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137月,毕锋主持报社编辑部工作后,着力让严肃的要闻版绽放“笑容”,着力让编辑记者“走转改”成为常态,着力让常规报道做出特色。今年春运中,他组织策划推出的5期近20块版的“新春走基层系列特刊”,又一次实现了“沾泥土、接地气”的创新。

毕锋还注重业务研究。10多年来,有20多篇业务论文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国家核心期刊或学术会上发表,并与北京大学教授合作编著出版了访谈专著《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他撰写的论文《新闻精品运作规律解析》和编辑的论文《论改进会议消息的运作规律》分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附:毕锋工作简历

19877月——19887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办公室 宣传部见习生

19888月——19941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报社助理编辑编辑

19941月——199812

人民铁道报社通联研究部 报林求索杂志编辑

19991月——20016

人民铁道报社经济部编辑

20016月——200211

人民铁道报社经济部主任编辑

(其中20018月——200112月驻青藏铁路记者站)

200211月——200312

人民铁道报社发行部副主任

200312月——20055

人民铁道报社研究策划部副主任

20055月——20068

人民铁道报社研究策划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68月——20097

人民铁道报社研究策划部主任

20097月——20126

人民铁道报社社长助理兼副总编辑

20126月——至今

人民铁道报社副社长

#p#

获奖作品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海拔4161:总理跟我们合影

本报格尔木玉珠峰5117电(记者毕锋李晓华)今天1630分,共和国总理温家宝专程乘坐火车,来到海拔4161的玉珠峰站工地,与工人们共度劳动者自己的节日。

今天是第116个五一国际劳动节。1430分,温总理来到青海格尔木市郊30公里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他健步走下汽车,直奔工人中间,与大家热情握手交谈。工地上,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

“来,我们一起合个影。”总理的提议让早已激动的工人师傅们更加欣喜若狂。青工小夏非常兴奋地说:“真没想到,总理会主动同我们照相,跟做梦一样。”

“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总理对这些长年累月工作在“生命禁区”的辛勤劳动者深情地说:“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非常不容易。”“我向大家表示致敬和感谢!”

轨排成品区旁,温总理与70多名劳模合影。站在前排中间的罗发兵、李金城、马新安、程红彬最令人羡慕。他们昨天与总理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又和总理在青藏高原相聚。

15时,总理登上一列由两台东风4型高原机车牵引的铁路工作车,沿着尚未运行而被称为“幸福路”的青藏铁路新线,以70公里的时速,穿越戈壁荒滩。90分钟后,列车徐徐停靠在玉珠峰站。

玉珠峰站在全路首次采用数字无线通信网络,是全线25个无人值守车站之一,离格尔木站110公里

天公作美,这里虽然不像南山口那样阳光明媚,但飘飘洒洒的雪花突然消失了。温总理身穿橘红色羽绒服,和蔼的笑容让大家无拘无束。职工们围在总理身边,用照相机将历史定格在“玉珠峰”站牌前。站台上100多名职工几乎人人都与总理合了影。

看到机车上两位司机一直坚守岗位,温总理多次举起右手致意。1640分,总理独自走上铁道,背对机车和机车司机。霎时间,快门声响个不停。

(人民铁道报200553A1版)

#p#

工作照  青藏那曲采访

生活照

中国新闻奖一等2006年证书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