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类作品的特点

        来源: 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 2017年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工作正在进行中。那么,应该报送什么样的作品参评?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审核脱颖而出?我们陆续邀请2016年中国新闻奖的评委分别分析各主要参评项目获奖作品的特色,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和导向。今天,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赵微分析了电视类获奖作品的特点。

每年一度的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既是对过去一年优秀新闻作品的集中筛选和比较,也是对中国新闻业当下水平和未来走向的一次集体考察与判断。当然,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中国新闻奖还意味着奋斗的目标和创作的导向。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中,参评的电视作品共111件。其中,获奖作品38件(特别奖1件、一等奖5件、新闻名专栏1个、二等奖12件、三等奖19件)。获奖作品呈现时政类、重大主题类和民生类题材唱主角,更加注重故事化表达,舆论监督节目的题材和形式亟待创新突破等特点。

                                  时政、民生题材唱主角

时政类、重大主题类题材在各类奖项中都有突出表现。中国新闻奖的三个特别奖中,“九·三”阅兵题材就占了两个,分别是:获得电视消息特别奖的作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获文字通讯特别奖的《胜利的号角 和平的宣示》。获得电视系列报道一等奖的《大国工匠》,是对国家倡导工匠精神的配合性主题报道。

与时政、重大主题报道相对应的是最贴近基层普通人的民生题材。如,获专题二等奖作品《黑暗中的风景》镜头对准的是一批老年盲人,他们在组团去各地旅游的过程中,克服了健康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以特殊的方式享受到和明眼人一样的快乐。专题二等奖作品《静默的山岗》表现的是为修建红旗渠献出生命的几十位普通农民群像。这些来自普通人、身边事的选题,因其贴近性强,容易引发受众心理共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从选题分布上看,目前,中央媒体在时政、重大选题方面的资源占有,以及需要人才密集、大手笔投入的高精尖制作实力方面仍保有一定优势。而地方台在民生选题的开掘、贴近性强的“小快灵”作品的生产、接地气的表达和形式内容开拓创新的灵活度方面独具特色。充分说明,以上两类选题各有所长,都大有可为。

                                 更加注重“讲故事”

此次获奖的电视新闻作品中,有不少都是以“大片”化的形式呈现的。随着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近年来电视新闻的表达方式也处于不断变革、改善之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故事风”的兴起。以讲故事的方式做新闻,以讲故事的方式说概念。“讲故事”可以把以往形态 讲好故事,是纪录片的强项。纪录片擅长运用声音、画面、特技等电视元素,制作水准普遍优于一般新闻节目,把纪录片的方法技巧手段运用于新闻节目的制作当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一等奖获奖作品《大国工匠》使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二等奖获奖作品《“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第一集《远方的包裹》,更是精细制作,运用大数据分析,还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一镜到底”等最新特技手段,包装形式之新、画面制作之精良,不逊于纪录大片。《生命缘——请你替我活下去》这个节目,用持续记录、跟踪拍摄的手法,表现了一位6岁女孩身后器官捐献的故事。起初该作品报送的是电视专题类评奖,在小组评议时也获得了高票,但其样态、手法都更接近一部标准的纪录片,最终,这部片子获得了纪录片一等奖。

以上获奖节目代表着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变化趋势:从粗陋简单不修边幅,到讲究包装,注重颜值和卖相。手法上借鉴融合纪录片的优势,更加突出电视特点,追求更强的可视性,以获得更多观众的青睐。

讲好故事还需要清新的文风。既包括深入基层的扎实作风、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推陈出新的不懈追求,也包括画面呈现、解说词写作等具体表达方式。优秀作品的共性是:摒弃主题八股式的套话、空洞的废话、浮夸的大话。

                              调查监督报道待突破 

本次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整体水平比较整齐,获奖面分布更加广泛均衡。但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发挥重大作用的“现象级”精品并不算多,这也是不少评委的共识。某类题材比例失衡也凸显事关新闻业未来发展的一些隐忧。比较明显的是,正面触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突出矛盾,有独家发现的深度调查、有锐度的舆论监督、针砭时弊的评论作品明显偏少。

在获特别奖和一、二等奖的作品中,绝大多数是主题类正面报道。电视一、二等奖作品中,只有央视《焦点访谈》选送、获得电视评论类二等奖的《被操控的检测》算得上监督报道。与之前同类作品相比,该节目首次揭露了生产厂家在设备上作假的事实,是一期具有独家发现的监督节目。但是,从节目影响力上来看,不能与《焦点访谈》早期获奖节目相提并论。

 近年来,舆论监督节目面临着题材和形式如何创新突破的难题,比较成功的例子之一是获得第24届中国新闻奖(2013年度)电视评论一等奖的《证难办 脸难看》。记者通过暗访,反映了政府部门办事难的现象,聚焦的问题意义重大,拍摄的事例生动典型。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大力促进、推动了政府部门全面改进工作作风。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就需要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客观独立的发现和思考,呈现事实的真相。在这方面,自下而上反映真实情况的监督类调查类节目不可或缺。

 此类报道如何进一步改进创新,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对深化改革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这值得新闻从业者从新闻业如何更好发展的角度好好研究和总结。(赵微)

                                                                                         编辑 葛洪才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