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全国政协委员就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人民政协新实践)

 图①: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横山村,村民公园秀美如画。
吴 拯摄(人民视觉)
图②: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明塘湖畔,工作人员检测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设备。
陈 晨摄(人民视觉)
图③:电力工作人员在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检查光伏发电设备的运行情况。
汤德宏摄(人民视觉)
图④: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的农民装车拉运秸秆。
杨永伟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近日,就如何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全国政协委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美丽乡村顶层设计,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镜头】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坐落在洱海畔,过去村民无序建房、围网养殖、倾倒污水,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又破坏了洱海的生态环境。经过一番整治,碧波荡漾的洱海重回眼前,村民们也吃上了“生态饭”。见证洱海变化的村民何利成经营着一家民宿,他指着客栈里的环保设施说:“洱海清,日子才能富。”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古以来,恬淡静谧、优美宜人是中国人记忆里的乡村田园图景。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农村地区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湖造地,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如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这场硬仗?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看来,强化生态意识是前提:“要扎实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强化农民生态意识上下功夫,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鼓励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全域规划、整合资源,让有限的资源要素发挥最佳效益,真正把乡村建设成当地群众所盼的美丽家园。”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围绕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内容,单列“生态保护”专章共7条,为乡村生态保护确立了重要的法律原则。“国家应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生态环境修复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副主委李云才认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上还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管理服务机制、全域规划推进机制、动态完善协调补偿机制等。李云才建议,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鼓励地方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程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使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缺乏、设施建设不规范,粪污还田利用环境污染风险较大,水产养殖的高浓度外排尾水基本没有处理等问题仍然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整体任务依然艰巨。“推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非常艰巨,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潘碧灵说。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镜头】在浙江平湖,农民买农药要“刷脸”,数据系统根据每个农户的种地面积自动算出农药的总用量,控制农户的农药购买总量,提醒农户绿色种植;在河南商丘,经过打散、筛土、切段、分丝、软化等工序,一捆捆秸秆变身一袋袋秸秆纤维料包,等待被再加工成包装用纸、纸箱;在黑龙江垦区,农场开展“玉米—玉米—大豆”式轮作,第三年种植大豆有效利用了前两茬玉米的残肥。减肥增效、变废为宝、休耕轮作……一系列绿色生产方式正在田间地头展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才能绘就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等重点任务。

“使用高效、专用、环保的新型肥料是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建议,积极引导和培育企业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投入品补贴措施,通过试验示范,建立农业绿色投入品一体化方案在农业种植中的施用流程、方法等标准化操作指引,帮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使用绿色农业投入品,降低生产对土壤的污染。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还需要加强监管。“一些地方农资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部分会产生严重污染的农资产品低价入市,阻碍了环保型农资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建议相关部门探索施行规范有效的监管方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于情况严重的,要打击其背后的产业链。”霍学喜说。此外,霍学喜还建议,加快建立符合不同农业区域特色的耕作制度,通过休耕轮作让受损、退化的土地重焕生机。

除了土壤,水也是农村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加强农村地区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保护。

“一些农村垃圾成堆、水体黑臭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畜禽粪污、养殖尾水都是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潘碧灵建议,强化岸上污染源头防控,加大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力度,严禁河岸垃圾堆放,雨水冲刷入河;积极发动群众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沟渠连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实施绿色生态种养;对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违章建筑等进行清理整治,集中解决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对肉制品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规模逐渐扩大,环保压力进而持续加大。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建议,细化养殖业企业的环保准入标准,严格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制度,加快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可持续运行。刘永好认为:“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推进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要切实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

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打造宜居乡村

【镜头】秋日晴空下,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热情地向客人介绍家里的变化:“厕所是新修建的,房子也重新装修了,住着方便舒坦。”放眼整个马鞍山村,道路平坦干净,190户村民完成了厕所改造,村里还购置了垃圾车,有专人负责清运生活生产垃圾。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经过不断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广大农村更加宜居,农民生活更加便利,但如何巩固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如何建立整治的长效机制成为一道新考题。

“调研发现,集体经济发展好的乡村,人居环境基本也都不会差。”全国政协委员、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建议,要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基础上,用好用足金融资金,构建多元投入格局,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主要的参与者。李云才长期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村打交道、与农民交朋友,在他看来,内在动力是人居环境改善的成果支撑和力量源泉。他建议:“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以解决群众关心的人居环境痛点、难点问题为目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有的村庄成立了‘绿色银行’,设立环境卫生、遵规守约、热心公益等项目内容,通过积分奖励,有效增强了村民建设宜居家园的荣誉感与参与度。”

张改平同样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情况。他认为,一方面要强化规划和投入,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流动,科学布局中心村,实施空心村治理,改造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应强化宣传教育和督导,不断提高农民对环境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及时更新村规民约,营造家喻户晓、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实施网格化管理,县、乡、村三级联动,形成责任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以强有力的举措确保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持续开展。

中国有69万多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宋建朝坦言,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人居环境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由内到外,由易到难,由解决基本到提升品质,重点应放在解决急需补齐的短板弱项上。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1日 18 版)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