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珠峰日记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珠峰日记

(代表作1:奔波在珠峰脚下的重力测量

代表作2:“交会之路”上的极限挑战

代表作3:用体温焐热“罢工”仪器)

 

参评项目 文字类
体裁 通讯(连续报道)
语种
作  者

(主创人员)

王少勇 编辑 王中建、闫倩、孙安然
刊播单位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刊播日期 2020年5月6日至2020年5月22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要闻版  一版、

时讯版  二版

作品字数(时长) 982字、1533字、1433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记者全程参与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与测绘登山队员在珠峰大本营同吃、同住、同工作81天,采用体验式采访方式,先后前往路途最艰险、条件最艰苦的西绒布交会点和东绒3交会点采访,采访到达的最高海拔为6000米,多次与队员共同经历生死考验。报道以日记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所感,客观呈现珠峰高程测量全过程,真实反映测量登山队员在极限环境中的工作状态、精神面貌,讲述他们身上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珠峰日记共计57篇12万字,每篇报道都是在高寒缺氧的帐篷中写作,时效性强,文字朴实精准,感情真挚,内容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传

媒播

体实

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启动伊始,珠峰日记即在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纸媒和i自然全媒体平台、自然资源部官微、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专栏的形式连载。《中国自然资源报》连载9篇,新媒体平台连载39篇。珠峰日记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连载39篇,多次在“学习强国”推荐频道首页获置顶推荐,单篇最高阅读量49万+。网络平台总阅读量600万次以上。

在2020年5月整整一个月时间里,珠峰日记备受关注,好评如潮,反响热烈,许多网友每天“追记”。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专门给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感谢信,点名表扬珠峰日记及记者王少勇。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对珠峰日记进行采访报道,掀起社会公众和新闻界对珠峰高程测量的再度关注热潮。珠峰最新高程公布之际,57篇珠峰日记结集为《珠穆朗玛日记》出版,被评为当月中国文学好书榜第三名。王少勇做客新华网直播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享珠峰日记,获得广泛关注。北京广播电台目前正将珠峰日记改编为广播剧,计划年内播出。

珠峰日记在自然资源部2020年度自然资源好新闻评选中获优秀奖。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珠峰日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的要求,创造了记者体验式采访的新方式,记者不仅做到了“身入”,而且“心入”“情入”,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感染力强,可读性强。王少勇克服了高原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笔耕不辍,跟进采写,体现了一名记者的敬业精神和使命感。珠峰日记以扎实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感受力、“接地气”的叙事风格,忠实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全过程,角度新、切口小、故事生动、情景交融,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人物塑造和精神弘扬有很强的亲和力、震撼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1年   月   日

 

中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珠峰日记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奔波在珠峰脚下的重力测量 通讯 982 字 5月6日 头版 代表作
2 为了梦想和使命,前进 通讯 1168字 5月8日 二版
3 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通讯 1149字 5月11日 二版
4 冰天雪地里的坚守 通讯 1054字 5月12日 二版
5 不惧挫折与挑战 通讯 1133字 5月13日 二版
6 “交会之路”上的极限挑战 通讯 1533字 5月15日 二版 代表作
7 问君西绒有何感,壮美风光在险途 通讯 1441字 5月20日 二版
8 珠峰见证那些传奇 通讯 1074字 5月21日 二版
9 用体温焐热“罢工”仪器 通讯 1433字 5月22日 二版 代表作

 

珠峰日记内容简介

2020珠峰高程测量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2020年是中国和尼泊尔建交65周年,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向世界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因此这次测量被赋予了更多的重要意义。

珠峰日记是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记者王少勇全程参与2020珠峰高程测量时写下的连续报道。在与测量登山队员同吃同住同工作的81天时间里,记者从亲历者的视角,以57篇珠峰日记真实记录珠峰高程测量全过程,以体验式采访的方式,真诚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讲述了测量登山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的要求。

珠峰日记生动报道了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比如珠峰周边的基础测量工作,比如测量登山队向峰顶进发,测量队员前往交会点开展测量,在珠峰大本营举行的党日活动,成功登顶测量,等等。

珠峰日记详细介绍了此次珠峰高程测量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力测量、峰顶雪深雷达探测等国产仪器设备取得的突破。

珠峰日记通过描写与测量登山队员相处中的点点滴滴,反映了队员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记者为了获得更真切的体验,采访没有局限在珠峰大本营,而是前往路途最艰险、条件最恶劣的西绒布和东绒3交会点,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与队员们同吃住,多次经历冰洞和落石等生死考验。这些珠峰高程测量中前所未有的报道,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测量登山队员的使命担当和奉献精神。

珠峰日记深情讲述了测量登山队员身上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塑造出诸多鲜活的英雄形象。比如15年前曾在西绒布交会点迷路、险些牺牲的张建华,这次又来到珠峰高程测量一线。比如在珠峰脚下收到父亲病故的噩耗,仍在条件最艰苦的交会点坚守岗位的谢敏。比如用身体保护测量仪器的登山队员次仁罗布和在峰顶摘下氧气面罩操作仪器的普布顿珠。

珠峰日记还记录了记者对雪域高原的真实感受,描写了珠峰地区的野生动植物和冰川景观,唤起读者对珠峰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珠峰日记文风新颖,精彩的描写频出,语言朴实而精准,情节真挚感人,好评如潮,反响热烈,收获了一大批忠实读者。珠峰日记在《中国自然资源报》连载9篇,在自然资源部官方新媒体平台、i自然全媒体平台、“学习强国”等平台连载39篇。珠峰最新高程公布之际,全部57篇珠峰日记结集为《珠穆朗玛日记》出版,被评为当月中国文学好书榜第三名。

 

奔波在珠峰脚下的重力测量

本报特派记者 王少勇

4 月 23 日,天空如没有一丝杂质的蓝宝石,炽烈的阳光照耀着318 国道旁枯黄的草滩和四周连绵的群山。我随测绘队员乘车到达测量点,那里距定日县城不到半小时车程。

史志刚把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下同)仪器固定好,开机时间是 9 点半,按照技术要求,测量时间不少于 8小时零 10分钟。他打算多测一会儿,18 点关机。仪器接收到 47 颗 卫星的信号,其中有 21 颗是北斗卫星。史志刚今年 34 岁,山东寿光人,到国测一大队工作6 年了。珠峰地区周边的 60 个 GNSS 测量点,每天有 10 个人去测,6 天测完。今天,史志刚负责的这个点位是国家二等水准点萨拉 59。

这个点位是 2013年埋设的,为了保证点位的稳定,埋设的时候要在地上挖个坑,将梯形的金属标志与基岩固定在一起,上面盖上刻有点位信息的水泥盖子。找到点位后,史志刚先用工兵铲把坑里的泥土挖出来,金属标志的尖顶露了出来,就找到了点的位置。测量这个点的GNSS数据,必须让仪器的中心正对着这个尖顶。三脚架调了半天,终于固定好了。这时还要测量尖顶到仪器的高度,可仪器配备的测高杆不够长,只好用钢尺量。史志刚趴在地上,把钢尺的一端伸进坑里,另一名队员任伟负责读数,量了3次,取个平均值。一切就绪,仪器运行正常。接下来的 8个多小时,他们就要在这里守着了。

史志刚是从珠峰二本营刚刚撤回的。作为这次珠峰高程测量重力组的一名队员,他和同事们从 4 月初开始,就沿着珠峰周边的水准路线测量重力。4 月 16 日傍晚,重力组接到任务,派 4 名队员上去,突击完成 6 个交会点的重力测量。史志刚和昝瑾辉负责难度 较大的东绒 2 点、东绒 3 点和西绒布点测量。

到达珠峰大本营已经 22 点多了。4 月 17 日,他们徒步前往二本营。休息一夜,18 日,史志刚和昝瑾辉就向东绒 3 点进发。东绒 3 点位于东绒布冰川上方,海拔 5960 米,从二本营过去,要经过登山队 5800 米的中间营地,距离之远、难度之大仅次于西绒布点。他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每人负重二十几斤,从 8 点半开始,一直走到 19 点。

终于到了东绒 3 点,他们顾不上喝口水,马上就架起重力仪开始测量,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仪器的零点漂移最小,测得的数据也更精确,一测就是一个半小时。20 点左右,风很大,驻扎在东绒 3 点的交会组 3 个同事也完成了当天的工作,大家费了好大力气把帐篷搭好 。 史 志 刚 说 ,那 一 夜他听着狂风吹击帐篷的声音,几乎彻夜未眠。

4 月 19 日 ,太 阳 一出 来 ,他 们 就 起 身 前 往东绒 2 点,测完那个点位的 重 力 值 ,还 要 返 回 二本营,一刻都不敢耽误。

 

“交会之路”上的极限挑战

本报特派记者  王少勇

  早就听说西绒点是6个交会点中路途最艰难的一个,我甚至从没敢想要到西绒点去。15年前,国测一大队队员张建华在西绒点遇到大雪,差点没走回来。到西绒点要先过绒布河,再穿过中绒布冰塔林,最后还要爬上高差近400米的陡坡。一旦遇到恶劣天气,路途十分危险。

5月10日早晨,我突然计划去西绒交会点,并准备在点上住一夜。上午11点40分,我和测绘队员席科、周磊,两名向导格桑、扎西,组队出发了。

全程没有路,只有乱石、冰川和陡坡。有些路段甚至要踩着石头尖走,如练梅花桩。有些路段碎石遍布,踩一脚滑一脚,好几次我都险些滑倒。不知爬下多少个山沟,攀上多少个险坡,两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中绒布冰川。

滑下一个深沟,再爬上一个陡坡,就看到我心心念念的冰塔林了。各种形态、或大或小的冰山和冰塔,在阳光下闪耀着蓝色的光芒。冰面之下有汩汩流水注入绒布河,偶尔还能听到冰河开裂的清脆声音。我们在一座座伟大的“艺术品”中穿行,时而踩着冰面,时而踏着石头。很快,一切就不那么好玩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坡陡约六十几度、类似独木桥的冰棱,两侧是深深的冰洞,我们要徒手爬上去。此时已是下午,冰雪开始融化,我手脚并用,紧紧夹住那道冰棱,慢慢爬了过去。

接下来,终极考验来了。向上望去,一个近乎80度的陡坡,全是松动的石头,几乎望不到尽头。一脚踩不稳,不仅自己很可能滑落,落石还会伤及后边的人。这时,空中开始飘雪了,我们冒雪向上攀爬了100多米。我的体力已近乎透支。格桑指着上面说,“在这儿休息一下,一会儿到了前面的山沟就不能休息了,太危险。”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两座高大的山崖夹着一个窄窄的山沟,山崖上遍布乱石,每一块都有随时掉下来的可能。格桑话音刚落,我就听到轰隆隆的巨响,石头从山崖上落下来,伴随着尘土飞扬。过了不到两分钟,又一阵轰隆隆,又有石头落下。

这时风雪更大了,珠穆朗玛峰被乳白色的云完全笼罩。我心里有些害怕,问格桑,这条沟有多长。他说:“不长,1公里,我们在前面等你们,你们记住,不要在沟里休息!”

进了沟,我发现情况不妙,坡更陡了,碎石更多了。因为冰融化,再加上雪的润滑,这几乎是一个大滑梯,我用手扒、用脚蹬,依然会不时地往下滑。如此一来,体力消耗更大,每往上爬四五下,就要停下来喘一喘。可抬头一望,两边山崖的石头似乎都准备往下落,有几块小石头已从我面前飞过。不行,再累也得上,我又往上爬了几步,终于看见一条绳子,如同见到救命稻草一般。我突然想起来,采访西绒点队员薛强强时,他跟我提起过这根绳子。他说这绳子由两根60米长的绳子绑在一起组成,绳子上方拴在一块大石头上,而爬到那石头处,就爬出山沟了。

我似乎看到了希望,两手紧抓绳子,双脚用力蹬,努力往上攀爬。突然,两块巨大的石头呼啸着掉落在我和下方不远处的席科之间,好险啊!最后一次滑倒,我躺在地上,除了呼吸没有任何力气,这时的我处于山沟中央,前面仍有很长的路,抬起头,雪打在我的脸上,头顶的山崖在迷雾中“逼视”着我,只要它们愿意,随时都能把我永远留下。

渐渐地我清醒过来,站起身,抓着绳子继续往上爬。我在心里说,再爬5步试试,爬完剧烈地喘了一会儿,又在心里说,再爬5步,就快到大石头了。我说不清是怎么爬上那条沟的,只记得我很幸运,我没放弃,而石头也没落在我身上。

在山沟上面,我放肆地休息了许久。继续攀爬,依然很累,但至少没那么危险了。我又爬升了100多米,依然看不到西绒点。继续爬,我就不信到不了!还是爬5步歇一会儿,又翻过两道山梁,我终于看到两顶帐篷,远远地安扎在山坡下的一片谷地里。我到西绒点了!我挑战了自己的极限!

5600米,这是我住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了。今晚,我只是“体验式入住”,而负责西绒点交会测量的薛强强和程璐,已经来过3次了,并且在这里住了好几天,但他们似乎从没叫过苦。

 

用体温焐热“罢工”仪器

本报特派记者 王少勇

  5月16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在召开了简短的冲顶动员大会后,再次出征。

我没在动员大会现场,但从同事传回的视频中看到测量登山队员列队出征,依然感到热血沸腾。听同事说,出发前,队员们在大本营举行了家属视频连线活动。活动结束后,有几位队员偷偷地流下了眼泪。出来的时间久了,谁都会想家。但他们内心是乐观的,我从未听到过谁叫苦叫累,从未听到过谁抱怨。

能来到这里挑战自己,重拾勇气,对于每一个参加珠峰高程测量项目的人来说,尤其对我来说,是何其幸运。17日,我决定重返大本营,一直等到他们胜利归来。

重返大本营的路途是温暖的。一路上,我感觉到暖意从地下、从天空、从群山中透出来。雪化得快了,河道变宽了,河水汹涌湍急。大本营也暖了,过去冰雪覆盖的地方多了一条清澈的小河。但是我却暗暗担心,天气变暖对于交会组的队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冰雪融化增加了他们前往交会点的难度,穿过冰塔林时要格外注意安全,攀爬山坡时也更滑了。

在大本营住了一夜,18日我决定前往二本营,给交会组的队员们背些零食上去,他们计划19日出发前往各点位,在上面等待觇标竖立在峰顶。我也计划19日跟着谢敏、王战胜到东绒3交会点,那是距离珠峰最近的交会点。

我们的背包里都是给交会组的队员们带的零食,还有拍摄设备,重量已达到大家的背负极限。一开始我感觉有些吃力,有意放慢脚步。渐渐地,我找到了节奏,呼吸也顺畅起来,感觉没那么累了,一路不停,1个小时就走到了二本营。

当我看到队旗和帐篷时,距离营地还有几百米的路程。有两个人站在队旗下望着我们的方向,在迎接我们。那是生产现场负责人韩超斌和交会组组长李锋。

交会组队员们就要分赴各交会点了,每个人都面临艰难的行程。下午他们站在营地里开会,做“决战”前的动员,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交会组队员将在各点位坚守至少四五天,这是冰天雪地里的毅力考验和责任担当。

上次我来时,住的是李飞战的帐篷,那天他去东绒2点执行天文测量任务。我一直对天文测量很好奇,这次终于见到他,便请教了一番。天文测量有助于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的优化,可以提升珠峰高程测量精度,获得的数据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李飞战虽然年龄不大,却俨然是个专家型的测量队员,他讲述的在珠峰测量的经历让我感慨颇深。

天文测量,瞄准的目标是恒星,要靠天气“关照”。在大本营测量时,天气给力,但终端仪器却在低温下“罢工”了。李飞战和队友孙文亮准备了“暖宝宝”,打算贴在仪器上,可是“暖宝宝”也需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而发热。没办法,他们只好把仪器放在自己怀里暖,暖了1个小时,才终于开机工作,完成了测量。

而在东绒2点的测量也是颇费周折。在珠峰地区,海拔越高,天气就越是变化无常。李飞战和孙文亮第一次到达点位时,白天完成交会点的基础测量任务,晚上等待好天气,可一连等了3天都是阴云遍布。第二次上去依然无功而返。直到不久前,他们第三次上去,终于迎来了好天气。他们从晚上10点开始测量,一直测到第二天凌晨4点。这次终端仪器没出问题,但最低标称工作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的电子测角仪器却4次关机。不过这次他们有经验了,提前让“暖宝宝”在帐篷里发热,贴在系统终端上,把备用电池放在怀里焐热,用尽各种办法,终于完成了测量任务。

对于因低温不能正常工作的仪器,队员们为了完成任务,一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边用身体把它们暖热。

和李飞战畅聊,不觉已是凌晨,除了风吹帐篷的声音,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我的身体依然因寒冷而发抖,但我也拥有某种温度,让我足以度过这个寒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