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养老进行时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空巢老人楼大妈的“三怕”》;《父亲失能 全家失衡农村老两口:一个留守一个“漂” 参评项目 通讯与深度报道类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甘贝贝、杨一帆、王乙羽、叶彩旭、张守字、肖守渊

 

编辑  甘贝贝
刊播单位 健康报社有限公司 刊播日期 2020年7月7日至2020年8月18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老年健康版

八版

作品字数(时长) 3394、3109、3268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养老进行时系列报道,记录城市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暮年生活的酸甜苦辣,有针对性地探讨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策,引发共鸣。采取记者观察+专家观点的版面组合模式,除了记者采写部分,还邀请权威专家给出对策以及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力争从媒体角度,为破解老龄社会的养老难题作出绵薄贡献。

全传

媒播

体实

采写与编辑。系列报道在纸媒刊登的同时,还在健康中国官微、微博发布,健康中国微信阅读量总计约6万,引发留言和热议,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网友留言,如“父母老了,抽时间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短暂的相聚”。据不完全统计,腾讯、搜狐、澎湃号、今日头条、中国老龄等30余家公号、网站转载。

 

据不完全统计,腾讯、搜狐、澎湃号、今日头条、中国老龄等30余家公号、网站转载。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养老问题格外揪心,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关注。空巢老人往往面临着孤寂、买菜做饭、独自看病就医等问题;失能老人面临着长期照护、钱从哪来、家属/照护者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失智老人面临着疾病的控制和延缓、照护、防走失、照护负担等问题;农村老人面临着不仅要照顾第三代,还要辛苦耕作,进城后的看病就医、医保接续等问题。该组系列报道关注社会热点,不仅用生动故事引起共鸣,并请相关专家针对问题给出对策、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力争为破解老龄社会的养老问题贡献媒体力量。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1年  月  日

中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养老进行时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空巢老人楼大妈的“三怕” 通讯 3394 2020年7月7日 八版老年健康 代表作
2 我们能为空巢老人做些什么 通讯 1390 2020年7月7日 八版老年健康
3 父亲失能 全家失衡 通讯 3109 2020年7月21日 八版老年健康 代表作
4 综合施策 老有善养 通讯 1259 2020年7月21日 八版老年健康
5 《有一天,年迈的父母会走丢》 通讯 3167 2020年8月4日 八版老年健康
6 《患病早期前瞻处理事半功倍》 通讯 878 2020年8月4日 八版老年健康
7 农村老两口:一个留守一个“漂” 通讯 3268 2020年8月18日 八版老年健康 代表作
8 综合养老服务要更质优价廉 通讯 1165 2020年8月18日 八版老年健康

报送内容简介

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养老问题格外揪心,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关注。养老进行时系列报道,记录城市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暮年生活的酸甜苦辣,有针对性地探讨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策,引发共鸣。

空巢老人往往面临着孤寂、买菜做饭、独自看病就医等问题;失能老人面临着长期照护、钱从哪来、家属/照护者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失智老人面临着疾病的控制和延缓、照护、防走失、照护负担等问题;农村老人面临着不仅要照顾第三代,还要辛苦耕作,进城后的看病就医、医保接续等问题。该系列报道采取记者观察+专家观点的版面组合模式,除了记者采写部分,还邀请权威专家给出对策以及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力争从媒体角度,为破解老龄社会的养老难题作出绵薄贡献。

该系列报道在纸媒刊登的同时,还在健康中国官微、微博发布,健康中国微信阅读量总计约6万,引发留言和热议;据不完全统计,腾讯、搜狐、澎湃号、今日头条、中国老龄等30余家公号、网站转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养老进行时系列报道1

1记者观察

空巢老人楼大妈的“三怕”

□本报记者 甘贝贝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流动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原来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们一生中还能见到父母多少次?”一道亲情计算题曾引发公众极大的共鸣,很多在异乡漂泊的网友直言“看哭”。然而现实还是现实。许多空巢老人满怀着“子女承欢膝下,共叙天伦”的期待,却面临着生病无人照料、情感无处寄托、生活孤独的困境,逐渐老去。

6月16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的前一天,记者来到位于该市朝阳区空巢老人楼大妈家所在的居民楼。在出示“北京健康宝”以及测量体温合格后,小区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已经近2个月没有人来看望楼大妈了,因为疫情,老人平时除了买菜也不怎么下楼。

“快进来,外面热!”楼大妈家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职工福利房,五层的小板楼,楼大妈住在顶楼。记者还没来得及伸手叩门,楼大妈就把门打开了,原来是她听见了楼道里有人走路的声音。就像孩子期盼下班回家的亲人。

采访楼大妈,记者花了比一般采访对象更长的时间——因为孤独,老人的诉说欲往往超乎想象。楼大妈告诉记者,多年的空巢生活让她有“三怕”:怕做饭、怕生病、怕孤单。

“2个儿子很优秀

不能拖累他们”

楼大妈今年70岁,老伴8年前去世了。退休前,楼大妈夫妇都是北京某中学的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充分凸显了优势。楼大妈的2个儿子,一直是他们老两口的骄傲:大儿子到美国留学,之后定居娶妻生子;小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如今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1个儿子和1个女儿凑成了“好”字,一家四口生活和美。

“对于暮年生活,我们老两口曾做过计划。我和老伴都退休以后就想着,我们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趁着还能动,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到处走走看看,游山玩水,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就找个保姆照顾我们。可现在回过头看,我们的想法过于乐观了。”楼大妈说,起初,一切似乎都很和谐,他们老两口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几年,计划就完全被打乱了。随着老伴突发心梗去世,楼大妈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

采访中,老人一直强调,其实孩子们是有孝心的,只是现实太无奈。“不是没想过和儿子们一起生活。以我的退休工资,经济上应该不会给孩子们增加太多负担。”楼大妈告诉记者,老伴去世后,大儿子提出接她到美国生活,但她担心自己会很不适应,需要陪伴就势必会牵扯儿子的精力,况且落叶总要归根,上了年纪不想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

在北京的小儿子和妻子生活算是稳定,2016年年底换了150平方米的房子。但要说富裕,绝算不上。小两口要养2个孩子,还有大笔的房贷要还,人生就基本被那“150平方米”套住了。

“按说三居的房子,2个孩子住一间,小夫妻俩住一间,我再住进去房间也够,但小儿子和儿媳妇谁也不主动开口叫我去住。”楼大妈说,有一次听到电视新闻里讲“北京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8年是33平方米”时,小儿媳妇开玩笑地说,他们家不能再挤进去其他人了,不然“就在平均线以下了”。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听完楼大妈只能低头苦笑。

“我们做父母的,不忍心扰乱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夫妻不和睦。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的空间,这些我是理解的。索性,自己过。”楼大妈像是在自我安慰。

一个人生活,每次做饭,楼大妈就很犯愁:“一个人的饭不好做。就说买菜吧,虽然腿脚没有大毛病,但是每天上下五楼也是够我受的。再说,饭做多了,吃不完,吃了上顿吃下顿。每道菜分量少点吧,一样费事,水电气一样用,不划算。有时想买点好菜改善伙食都挺纠结,不是没钱,是买多少合适呢,想着想着也就算了。”

“健康警钟敲响

没料到身体垮得这么快”

“我的身体之前一直都还可以,但是近两年却是一天不如一天,自打发现得了冠心病以后就明显走下坡路了。”边说,楼大妈边不自觉地捂着胸口。

楼大妈说,可能是抵抗力越来越差,这几年每到冬天就得病一场。她清晰地记得,那是2018年11月,她由于感冒引发了气管炎,憋气很严重,到了晚上睡觉根本不能平躺,只能垫起厚厚的枕头靠着,勉强入睡。

“儿子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压力很大”“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就是这些理由,倔强的楼大妈没有告诉儿子们她生病了,硬扛了几天后,独自去了医院。“老了真是笨,跟不上时代了!到了医院连怎么挂号、怎么看病都不知道!”面对医院挂号、缴费的电子化,楼大妈感到手足无措,期间需要不断地询问,在拥挤的人流间来回蹒跚。挂号、看病、做检查、找医生看结果、取药……早上7点半来到医院的楼大妈,看完病已是下午四点。

那之后,楼大妈就把找保姆的事提上了日程。“小儿子帮我找了家政公司,保姆负责做饭、打扫房间,包括有需要时带我到医院看病,要价每月5000元,管吃管住。这样的价格虽然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着实让我惊讶。”楼大妈说,开始她乐观地以为,付出高的价格就理应享受好的服务,但事实证明是她天真了,烦恼也随之而来。

家政公司派去的第一位保姆,是一位看起来质朴的农村妇女。但相处了一段时间楼大妈发现,这位保姆不仅收拾不好家里的卫生,连个人卫生都不太注意。2个月后,楼大妈表示实在无法容忍。接着,家政公司又派了一位有多年照顾老人经验的保姆,人也干净利索。但是没过多久,楼大妈就发现保姆外出买菜的时间特别长,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给她提意见,保姆嘴上应着,实际依然我行我素。

“具体的细节不想讲太多,但我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保姆的服务质量确实跟预期差太多。第三位保姆我倒是满意,但她儿子要高考,干了3个月就辞职回家照顾孩子了。一位好的保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楼大妈告诉记者,就这样接二连三地换了3个保姆之后,她决定不再尝试找保姆照顾这条路了。

2019年7月的一天,健康“警钟”再次敲响了。“当时可把我吓到了。那一刻,我以为自己要完了。”当天下午,楼大妈刚把电视机关上,准备起身走向厨房做晚饭。当她站起来的那一刻,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一下子摔在了地板上,感觉整个身子完全不受自己支配了。楼大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她怕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过来。

直到晚上8点左右,住在同单元的楼长到楼大妈家收清洁费,透过防盗门栏杆的间隔发现了她,急忙拨打“120”,把楼大妈送进了医院。检查后楼大妈才知道自己患上了冠心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没料到身体会垮得这么快,要是当时没被邻居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想想就后怕。”楼大妈说,那次之后,小儿子每天定时给她打电话问平安。为了防患于未然,她还留了一把钥匙在邻居家。

“不需要钱

只要他们常回家看看”

“以前我一直觉得,只要孩子们把自己日子过好了,回不回来也无所谓,尤其是在美国的大儿子一家,回国一次待不了几天,还要花上不少的路费。即便是我生病了,他们回来不能改变什么,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楼大妈吸了吸鼻子说,但是这一次,她不那么认为了。

楼大妈住院后,2个儿子都回来了。楼大妈告诉记者,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情感上的满足。除了因为老伴去世,从来没在孩子们面前掉过眼泪的楼大妈哭了起来,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楼大妈说:“孩子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曾经的我也一定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孩子们在医院陪了几天,看我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大儿子就回美国了,小儿子我也让他回去上班了,他们都太忙了。我和老伴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认为父母和孩子应当是独立的个体。可当时我让他们回去却特别违心。”楼大妈说。

其实,楼大妈已经尽量努力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只是遇到生病,或者看到其他老人的儿女在身边时,依然免不了心酸。“看到别人的子女陪爸妈一起遛弯,别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心里真难受。我不需要孩子来养活,更不需要钱,只要他们经常回家看看就行了。我就是担心,真有那么一天,他们赶不上我这口气。这些话我从来没对孩子们说过,不想给他们增加思想负担。”楼大妈说。

说着,楼大妈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发黄了的本子递向记者:“跟你说个秘密,这是我的日记,我的情感寄托。”打开日记本,记者发现,里面写出了老人非常渴望的生活:有儿女经常陪伴,有子孙绕膝。

楼大妈把一家人的老照片翻拍到了手机里。“你看我的手机屏保,就是2个儿子小时候的照片。这张是大儿子大学第一天报到时拍的,这张是小儿子婚礼时拍的,这张是俩小子小时候光屁股时的样子……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也老了。”说着,楼大妈将身体背向记者,用苍老的手抹掉眼泪。

 

2 专家支招

我们能为空巢老人做些什么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一帆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王乙羽

城乡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真实生活写照,折射出这个群体生活无人照顾、就医无人陪伴、精神孤独寂寥的尴尬窘境。要缓解这一社会问题,需要系统地扭转其在经济、生活、服务、精神、资源等多方面的匮乏局面。

经济上,精准用好用活公共财政资源和保险资金

要考虑不同老年人的保障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生活补贴。特别对空巢、高龄等困难老人群体,设立特殊津贴制度,兜住底线,确保安全。同时强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力度。针对经济、生活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要提高重大疾病、大医院和外地医院的医药费用报销比例。把老年人常见病和常见的门诊治疗病种及使用的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探索把老年人医疗保健、康复理疗等项目也纳入报销范围。

生活上,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和互助养老

统筹居家、社区和机构的信息与资源,化零为整,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定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居家医疗服务。巩固家庭责任,发展集体养老、互助养老。特别在农村地区,既要强化落实赡养人的法律责任,也要发动村社邻里,实施以工代养,鼓励村民关怀互助。

服务上,提高可及性便捷性效率性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平台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重点为空巢老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常规服务。推进居家养老家庭智慧化改造,通过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虚拟养老院/网格”,根据实时生理状态信息,为空巢老人提供定时服药提醒、定时检查、饮食安全等定制服务,以及监测报警老人跌倒、受伤等紧急服务。重点为空巢老人提供用电用火、燃气泄漏、门窗锁闭等安全检测和安全救援服务。

精神上,帮助鼓励空巢老人紧密同社会联系

通过广泛宣传、搭建学习平台等,引导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在老人有需求且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力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既能增加这部分老人的收入,也能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提升自我价值。在社区建立多样化的老年组织,成立兴趣研究小组、困难互助小组,自然地将老人集结在一起,建立老人交际活动的“朋友圈”。还可以组织年轻志愿者或学生与老年组织进行联谊活动,促进跨代际交流和互动,丰富老人的认知和生活,避免孤独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资源上,加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地方老年大学和农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和更新改造。老年大学为老人提供健康、艺术、技术、科技等课程,实际上是在发掘老人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应大力发展和提倡。盘活农村集体闲置场所,用实实在在的财力物力将其改造为老年活动中心,配备尽可能完善的活动器材与娱乐设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中,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氛围上,大力倡导社会关爱和互助友爱精神

通过专项支持,鼓励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关爱组织和义工机构的发展。定期对城乡空巢老人进行家访或者线上访问,评估心理状况,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对已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老人及时进行疏导和治疗,绝对杜绝空巢老人“孤独死”事件。推进实施银龄行动,鼓励和表彰在医疗、教育、文体、社区事务等领域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年轻老人”朝专业义工和志愿者方向发展,力所能及地为空巢等特殊老人提供内容丰富的上门服务,通过双向互动,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

 

 

养老进行时系列报道2

1记者观察

父亲失能 全家失衡

□本报记者 甘贝贝

失能老人疾病与衰老并存,不能自己吃饭、穿衣,无法行走,甚至不能控制排泄……只有依靠他人才能维持日常生活。当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400万。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最大的需求就是照护。然而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遭遇不在少数,对于一些困难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更是“压力山大”。

时针划过下午两点,疲惫不堪的徐静(化名)刚刚靠在沙发上就睡着了。梦中一阵臭味让她醒来,原来是父亲又拉裤子了。徐静非常崩溃,长期以来不分黑白地照顾失能的父亲,已经让她的精力、体力都消耗殆尽。她的第一反应想要冲着父亲大吼,但最终憋了回去。看着82岁的老父亲,那个曾经个性刚强又极爱干净的男人,如今变成了大小便失禁的失能老人,58岁的徐静既心酸又心疼。而已经退休的徐静原本可以含饴弄孙,抑或到处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却被“捆绑”在房间里,面对一个无法正常言语的虚弱老人。自从父亲失去自理能力之后,整个家庭就陷入忙乱中。而徐静作为照护父亲的主力,生活也陷入了“看不到头”的困境中。

24小时在岗

每天跟屎尿打交道

“当时真的是含着眼泪把大便清理了,然后给父亲把身体擦干净,根本没有心思吃饭,心情复杂,这样的日子不知道哪天是个头。”徐静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她在静海县的农村长大,后来到了市里工作并安家。3年前刚退休时,徐静想着,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可万万没想到,还没安逸几天,父亲的病就更严重了。

从2016年~2017年,徐静的父亲徐大爷先后两次中风。命是保住了,可自从第二次中风后,徐大爷成了彻彻底底的失能老人,除了咽食之外,几乎一切都要依赖别人。

徐大爷夫妇有3个孩子,徐静是最小的女儿,上面还有1个哥哥和1个姐姐。不幸的是,徐静的姐姐30多岁时就因患乳腺癌去世了。徐大爷生病时,徐静的哥哥还没有退休,只有休息日才有时间,照看父亲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徐静身上。为了方便照顾,徐静专门搬到位于静海县的父母家,她的生活也从此改变。

每天清晨5点,徐静就要起床,为父亲换尿布、翻身,再伺候老人洗漱、吃早饭、喂药。老人中风后吃饭很慢,往往是边吃边漏,徐静则要边喂边擦,等基本都收拾干净了,就到上午9点了,徐静才匆匆扒拉一口饭吃。每隔两三个小时,徐静就要为老人翻身、换尿不湿,后半夜也不例外。基本是24小时“在岗”,围绕着父亲打转,还要跟屎尿打交道。

照顾失能老人的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很累心。徐大爷生病之后,变得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流,徐静全靠猜来理解父亲的需求。有时恰恰相反,老人的脾气又变得很暴躁,各种作闹。“就拿洗澡来说,虽然每次哥哥都来帮忙,但父亲的吵闹、不配合,也让我觉得特别崩溃,洗一次就累个半死……”徐静无奈地说。

母亲心疼女儿,力所能及地给徐静“搭把手”,比如做一些简单的饭菜。但本身已经是80岁的老人,照顾其他人或是做家务,都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照顾失能老人真的很‘熬’人,‘熬’我一个人也就罢了,母亲那么大年纪了,可不能再把她搭进去了。”徐静说,经过兄妹二人商议,决定把母亲接到哥哥家照顾。虽然一到周末,哥哥嫂子还是会来替换徐静照顾父亲,但实际上,重担还是压在徐静身上。

3年里,徐静没有自己的生活,全身心地照顾父亲,没出过一次远门,甚至不敢离开家超过2个小时,隔一会儿就要看看父亲。她自嘲说:“每次看到朋友、同事聚会、出去玩,都羡慕极了,现在微信朋友圈压根儿不敢看,都快与世隔绝了。”

徘徊在崩溃边缘

照护者比失能老人更痛苦

“有时候,照护者比失能老人还要痛苦”。徐静说,这样的生活让她心力交瘁。

长期繁重的护理,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使得徐静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大小毛病一堆。3年里,她患上了高血压、骨质疏松,偏头痛也发作得越来越频繁。还不到60岁的徐静白发苍苍,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憔悴许多。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照护者精神上的崩溃更可怕。相关研究显示,失能失智人群照护者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几乎每位照护者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孤独、害怕、焦虑、抑郁、愤怒、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徐静也不例外,她逐渐变得易怒、焦虑,却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这三年,真是熬过来的。我投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全身心照顾老人,但已经身心俱疲。我觉得照顾不好就对不起他老人家,可我心里有火,太憋屈,快把自己折磨疯了。”就这样,徐静一边抱怨、喊累、无奈,一边又尽心尽力地照顾父亲。她一直担心,哪天自己要是倒下了,谁来照护父亲。

曾经一度,徐静的家庭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她对丈夫产生了埋怨:“就是想找个人帮帮我,怎么那么难!”

原来,徐静的丈夫在北京帮助儿子照顾孩子,两人长期分居,加上徐静身心负荷重,每次打电话,几句话下来就是争吵,之后就是徐静气得挂断电话。“我特别想帮老伴分担,但是亲家2位老人去世早,孙子才两岁,找保姆太贵了,还不放心。如果我不帮小两口,他们就得有一个人辞职带孩子,北京的生活压力太大了,条件实在不允许啊。”徐静的丈夫无奈地说,其实老伴内心是理解他的,但就是控制不住情绪。

让老人得到专业照护

子女也能“喘口气”

徐静说,以前她一直觉得,自己的父亲,儿女不管谁管。请保姆照顾或是送到养老院,都不如儿女照顾得尽心,也怕老人心理上感到失落。而且也要花费一笔不小的支出,既然儿女能照顾,就没必要花那份钱。

但慢慢地,徐静不那么想了。除了她自己的身心压力越来越大,家庭氛围紧张,父亲的情况也越来越差。

身形瘦小的徐静照顾80公斤的父亲很是吃力:“我也想每天让父亲下床到轮椅上坐坐,活动活动,可我真的搬不动。”徐静说,特别是她不懂专业的护理知识,无法帮助老人缓解病痛。

2019年10月的一天,徐静偏头痛又发作了,疼得她直冒汗,只好硬着头皮一个人去医院。从诊室出来时,偶然遇见了退休前的同事薛大姐。聊天中徐静得知,薛大姐和自己的家庭情况竟如此相似,家有失能老人,并且薛大姐也是主要的照护者。只是在经历了无数令人崩溃的时刻以后,薛大姐一家把老母亲送到了专业的养老机构进行照护,老人入院前有轻微营养不良,入院一个月后长了2斤左右。而薛大姐也从重压之下慢慢走出来,失眠也有所缓解,这次到医院就是去复诊。

薛大姐告诉徐静,虽然她照顾母亲有1年多的时间,但实际上很多照护技能并不了解。照护者辛苦不说,也容易引发老人的各种并发症。

薛大姐母亲情况的好转,坚定了徐静的想法:应该让父亲得到更加专业的照护,自己也能“解脱”出来,好好调整身体。

找保姆,保不齐会频繁更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一般不接收失能老人……徐静和哥哥分析利弊后,决定为父亲找一家可以提供专业照护服务的养老机构。

兄妹俩联系了几家养老院,对方一听老人的身体情况就婉言拒绝了,而本来床位紧张的公办养老院则是连预约的机会都没有。适合徐大爷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费用更高,像他这种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照护等级是最高的,最低收费也要每月6000元起。

丰满的理想遭遇骨感的现实。徐静的父母都是农民,老两口每月的养老金加起来只有2000多元,大概只是1位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费用的1/3。平时,两位老人的伙食、药物以及生活用品,通通都要花钱。徐静退休金3000元出头,还有自己的家庭要顾及。

看着妹妹着实辛苦,虽然哥哥一家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夫妻二人决定咬咬牙,负担剩下的那2/3费用。“父亲还有我和哥哥2个孩子,遇到事,可以相互扶持。我儿子是独生子女,谁能帮他分担!想想万一我老了失能了,可能还不如父亲!”徐静感慨着。她说,看新闻知道天津是国家长期护理保险的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真希望能够早点惠及他们一家,减轻经济压力。

“养老院的问题终于解决了。”采访后的第三天,徐静打电话告诉记者,已经和一家医养结合机构谈好,等父亲做了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就能入住,而她终于可以暂时卸掉担子“喘口气”了。

②专家支招

综合施策 老有善养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一帆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叶彩旭

正如《父亲失能 全家失衡》这篇报道中提到的失能老人及其家庭一样,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重大挑战。应通过构筑基本保障制度、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强化家庭社会责任、创新为老服务科技、倡导人本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努力,综合施策,保障其“老有善养”。

建立基本制度——

长期护理

尽快建立应对失能照护支付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整合救助、社保、互助、商保、慈善等多渠道资金。工作初期,覆盖人群以重度失能老人为主,逐步扩大到中度失能和失智群体。加强以预防为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强化长期护理产业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宣传与政策协同,强调早期护理规划与护理保险的重要性。加强部门协作,结合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老年照护评估标准和长期照护评估标准,建立统一的失能老人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服务标准、长期护理机构准入及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和认证制度。

发展核心服务——

医养结合

要以居家为主阵地,以社区、机构上门为重点,满足失能半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群体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等场所提供医疗服务,并出台相关政策和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各部门合作联动,建立规范的医养结合机构分类管理机制和准入准出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价监督机制。遴选培养老年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职业人才。从职业资格、岗位管理、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上完善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专业医疗护理人员的职级水平和收入水平。

强化社会基石——

家庭责任

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子女带薪陪护假的合法性和强制性,使其有法可依。通过统一安排,解决各地带薪陪护假期“有无”“多少”的问题。尝试放宽带薪陪护假申请资格,落实异地和非独生子女申请带薪陪护假的政策。对企业采取相应的强制约束和鼓励政策,对执行子女带薪护理假到位的企业,在财税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要鼓励企业采取灵活、弹性的休假策略或远程办公等方式,允许员工“整存零取”使用陪护假期。

创新供给手段——

科技养老

推广智能穿戴设备支持居家失能老年人参与自我医养管理和决策,更好地监控老人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发生。积极构建社区虚拟养老院,通过云端平台,统筹辖区内医养资源,将服务精细化推送,实现专业化嵌入式养老模式,解决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快老旧社区的智能化改造,将技术融入生活场景中,以满足失能老年人起居等生活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智慧社区,强调“人性化”智慧养老,倡导“包容设计”以及对失能老年人终生自立的社会支援。

倡导人本理念——

尊重关怀

以尊重失能老人的个人意愿及偏好为服务准则,鼓励老人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和护理计划全过程,增强老人与护理机构、照料人员的互动。关注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鼓励心理健康关爱组织及义工等,定期评估失能老人的心理状况,并对已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老人进行及时疏导和治疗。实施“银龄自立支援计划”,鼓励和帮助一部分拥有知识技能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既缓解失能老人“无能”的心理创伤,又让他们获得自我价值和生活动力。

 

养老进行时系列报道4

1记者观察

农村老两口:一个留守一个“漂”

□本报记者 甘贝贝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快于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结构逐渐变化,加之人口流动,“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正不断遭受冲击。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因外出务工等原因背井离乡,许多农村老年人不仅不能安享晚年,反而要在年老体衰的状态下继续承担照顾第三代的重任,有的还要以羸弱的双肩承担田间地头的艰辛劳作。为了照顾第三代随着子女“漂”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年人,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有一种大城市深刻的“孤独感”。

“守住一个家,最盼过年时”

8月9日上午,甘肃省某农村。64岁的马士关老汉靠坐在炕边倚着墙打盹儿。地里的活计刚忙完,2个孙子在院子里玩耍,马老汉难得的闲暇。但他不敢睡得太实,一会还要给孩子们做午饭。

马老汉和老伴育有两儿一女。近些年,大儿子两口子、二儿子两口子都陆续去了外省打工,时间长的有5年,短的也有2年多,留下了2个小孙子让父母照看。留守在农村老家的马老汉夫妇便成了2个儿子最坚固的“后盾”。直到去年,嫁到北京的小女儿也生了孩子,马老汉的老伴吴大娘便义不容辞地过去帮忙。为了帮衬孩子们,马老汉老两口不得不上了年纪还要两地分居,一个是留守老人,另一个成了“老年漂”。

“稍微能跑能跳的,都出去了,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毕竟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舍不得呀。再说了,城里物价多贵呀,孩子们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守着家里照顾孙子们,能帮孩子们省不少钱不是。”电话一端的马老汉口音浓重。

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每天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花去老人的大部分时间。2个孙子一个3岁,一个4岁,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吃饭时遇到不爱吃的,就故意把碗摔到地上,喂到嘴里的饭吐出来,有时还会制造一些恶作剧,看到爷爷生气便咯咯咯地大笑。照顾这样的2个孙子,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更是让老人头疼。

“现在的身体远不如从前,小孩子跑得快,我根本追不上,有一次3岁的孙子往外跑,差点被摩托车撞倒,可把我吓坏了,幸亏孙子没事,要不然都不知道怎么跟儿子交代。”马老汉说。

马老汉不仅要照顾孙子,还要干农活补贴家用,平时种些马铃薯、胡麻等。长期的劳作使得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干农活时常常隔几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有时甚至要缓好几天。一年辛苦下来也就是几千元的收入。每天早上准备一锅白粥加两盘青菜,就足够他吃上一整天了。鱼啊、肉啊,马老汉自己不舍得吃,都留给孙子们。

马老汉告诉记者,他和老伴每月有200元左右的养老金,一把年纪还种地也是没办法,不种地就没有其他收入。只要不得大病住院,生活能勉强维持,也算自给自足了。“孩子们的负担都不轻,有的在城市里买了房子要还房贷,有的还要还早些年做买卖赔本欠下的外债。经济上帮不上儿女,也别给他们添负担。”马老汉说。

采访中,记者能够明显感到“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观念早已在马老汉心中扎根生长,老人渴望得到来自儿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在我们这里,像我这样留守在家照看孙子孙女的老人很多,以前常说‘养儿防老’,现在倒成了‘养孙防老’了。”马老汉无奈地说。

“现在就嫌日子过得太慢,刚过了年又盼过年,只有那时全家才能团圆。今年因为疫情,孩子们在家多待了一阵子,可把我高兴坏了,但终归还是走了,我也理解他们,生活还要继续。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希望他们在外面能过得好。”提起晚辈,马老汉哽咽了。老人说,子女们虽然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但一年里真正团聚的日子只有春节那段时间。

“父母多分担些,孩子就轻松些”

年轻人的漂泊是为了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老年人的漂泊却是为照顾第三代。2019年年初,为了帮衬女儿,吴大娘从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来到北京这个让她“找不着北”的大都市,加入了“北漂”行列。

吴大娘笑称,没想到自己成了“老年漂”。在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是愿意在家乡终老此生的。然而当前,“老年漂”并不是个例,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8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吴大娘女儿的家。60平方米的小两居,被吴大娘收拾得井井有条。

吴大娘告诉记者,房子婆家出了首付,写了女儿的名字,小两口婚后一起还房贷。从女儿怀孕到孩子出生,婆家也没少贴补小两口。“亲家‘有钱出钱’,咱就得‘有力出力’了。小两口就是工薪阶层,得朝九晚五地上班,孩子又还小,连幼儿园都还没上,确实得专门有一个人带,请保姆太贵了不划算,再说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姥姥带孩子。”吴大娘比马老汉小3岁,黝黑的脸庞上爬满了岁月留下的沟痕,朴实厚道的模样却能说会道。

一年多来,吴大娘每天往返于女儿家、菜市场或超市两点一线,承包了照看孙女的重任和大多数家务。她用浓重的口音呼唤孙女的乳名;推着婴儿车带孙女到楼下晒太阳;做好一桌饭菜等待忙碌的女儿女婿下班……守着一份只有自己能够体会的“孤独”。

吴大娘告诉记者,虽然每天都能见到女儿、孙女很高兴,但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城里的生活习惯和农村差别很大,生活节奏太快,总觉得自己战战兢兢的,也担心给女儿惹麻烦。在农村,她若无聊时还可以出门和几个好友说说话、打打牌,但在这里,即便平时遇到一些年纪相仿的邻居,也不愿意多说话,就是觉得和他们之间很陌生。

吴大娘努努嘴,继续喃喃道:“其实一家人也一样,正所谓‘相见好,相处难’,不仅是农村与城市的习惯冲突,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观念也有差别,长时间住一起也会矛盾重重。”说着,从床底掏出被她藏起来的抹布,“你看,这些抹布挺新的,女儿就让我扔掉,太可惜了,我就趁着他们上班时偷着用。”

在吴大娘眼里,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农村的安静。女儿家所在的西城区,寸土寸金,这样的“老破小”每平方米价格超过了10万元,在吴大娘眼里完全是天价,是她奋斗一辈子也不敢想象的。“这么贵的房子,隔音还不好,晚上说话稍微大点声,另一间屋里的人就能听见,楼道里有人走路在屋里也能听见。到了北京以后,我有时候都睡不着觉。”吴大娘说,她想念老家静寂的夜晚。不过,做父母的总是想竭尽所能替孩子多分担一些,好让他们能过得轻松些。

“生病了扛着,不忍心添负担”

现在最让吴大娘放心不下的,就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伴,因为他“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就那么扛着,性格执拗得很”。

吴大娘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采访马老汉时,他偷偷告诉记者,大概在去年3月,他的头晕症状越来越明显,持续了几个月,自己也没在意。一天和朋友喝了点酒,又洗了冷水澡,之后忽然就感觉身体着实不对劲了……

当天晚上,马老汉摸着黑敲开了村医家的大门,村医发现马老汉的血压异常高,连续测量几次,高压都达到200毫米汞柱以上,及时做了紧急处理治疗,索性没有大碍。马老汉患有高血压很多年了,但降压药却时吃时不吃,村医发现他家里的降压药已经过期一年多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看病就医的便利性也得到改善,但由于部分农村老人长时间养成舍不得花钱的习惯和现实经济水平,“小病挨,大病扛”的现象依然不少。尤其是一些留守老人,怕给子女增添负担,并不袒露自己的病情,以至于遭遇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治。

说老伴执拗,其实吴大娘也一样。采访中,她一直念叨着,自己一定不能生病,只有身体健康才能给子女帮忙,不添乱。

但其实吴大娘患有颈椎腰椎疾病,去年年底开始,心脏也时有不舒服,并伴有眩晕等症状。吴大娘一直没有把身体状况告诉女儿,直到有一天起床时她感觉头晕眼花,两腿发软。被女儿女婿“强行”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吴大娘患上了高血压,同时还有心脏早搏现象。

“很多外地的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病,经常要拿药,医院限制每次开药量,门诊医保又不能报销,挂一次普通号都要四五十元,做个检查大几百元就没了。”吴大娘无奈地说,等孙女再大一点,她就回农村老家去。

“有一句话是说,‘父母能养十个儿女,十个儿女难养二位老人’,这句话形容了农村老人的晚年艰难。有一天我们真动不了了,孩子们该怎么办,能不能照顾我们。”吴大娘说,在老家,大部分人普遍认为只有五保户等一些特殊困难的老人才去住养老院,若有儿女还去住养老院,便会遭到村民的议论。可是孩子们都生活得不易,现实困难太多,她很担心自己和老伴是否能够老有所依。

 

2 专家支招

综合养老服务要更质优价廉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 肖守渊

就像文章中提到的那样,相比城市老年人,我国农村老年人当前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对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留守、空巢、高龄及失能半失能的农村老年人,应多措并举,积极提供更多便捷、优质、价廉的健康养老服务。

让农村老人看病更方便。针对患病老人,要统筹完善各相关部门的资源与信息,化零为整,做好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服务共担,精准对接和及时满足农村中这些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乡镇、到村组、到家庭,不断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乡村卫生诊所的医护团队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居家医疗服务;将更多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对困难农村老年人及时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积极推动异地就医医保接续问题。

解决经济困难老年人吃穿住用问题。针对经济困难老人,要用好、用足、用活有关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政策红利,有效帮助这些老年人及其家庭通过土地流转与盘活等方式获取收益。同时,综合运用高龄津贴、季节性补贴、残疾与护理补助及生活救助、安排入住政府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等优待惠老政策,帮助农村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享有基本生活照料。

给空巢老人更多精神关怀。充分利用送戏、电影、文化、科技等下乡的活动机会,借助农村文化站等平台,利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策划并组织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可以由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牵头,村干部、村医、教师、党员及爱心志愿者等,对这些老年人开展不定期的上门探访巡视,结对互动等。鼓励城市与高等院校有关心理关爱组织、义工机构定期深入到农村,并为农村老年人进行家访或者线上心理疏导。还应督促老年人亲属、子女保持与老年人的信息沟通,及时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

解决老年人的一日三餐等基本生活问题。针对日常基本生活困难的老人,可以通过基层“党建+”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牵头作用,统筹运用农村各种资源,有规划地广泛建设养老服务场所,为有需要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尤其是每日三餐等基本养老服务。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平台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重点为农村空巢、独居、高龄和半失能、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常规服务。

推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鼓励城市老年大学(学校)和农村老年活动中心对接互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健康、艺术、技术、科技等知识教育与学习机会,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实施银龄行动,鼓励在医疗、教育、文体、社区事务等领域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发挥余热,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结对帮扶服务;推进相关企业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消费市场,将部分加工、制造等业务转移到农村,通过加工承揽方式充分利用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等闲置人力资源,带来企业制造成本降低和农村老年人增加收入的效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