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包头:草原钢城的建设奇迹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北依青山,南临黄河,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她因规划而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期间中共中央直接批复城市规划方案,让这颗“草原遗珠”名声大噪;她因“厂”而生,见证了一段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

她,就是包头。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这里从此不荒凉,钢城闪光芒。再见吧金色的草原,再见吧幸福的家乡。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伴随着欢快悠扬的《草原晨曲》,时间倒回到那段火热的激情岁月,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建设包头贡献青春热血。

        齐心协力建设重点城市

      “我来包头的时候刚从中央团校毕业。当时这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全部都是土坯房子,风沙很大。”初识包头,这里比任念祖想象中的还要破旧。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

记忆里“风过之处,沙尘连天”的荒漠老城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而作为参与当年包头规划的第一代城市规划专家,86岁的任念祖谈起当时的情景,眼神依然坚毅。

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包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根据包头丰富的矿产资源,国家决定在包头建设以钢铁工业为中心,包括冶金、机械、煤炭、电力、化工、轻纺等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当时在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就有钢铁厂、六一七厂、四四七厂和一、二热电厂5项大型工业项目建在包头这片自古沉睡的荒原上。

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也开展起来。1953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中央针对城市建设无计划所造成的混乱现象,要求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迅速组织力量,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根据“一五”计划对工业布局的初步意见拟订城市建设指标,重要工业城市由原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以下简称“建工部”)城市建设局直接帮助设计,其他城市的设计工作全部由各大区城市建设部门直接领导,中央在技术上给予指导。

1954年6月,原建工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会议明确了城市建设必须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采取与工业建设相适应的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会议确定城市建设的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新建、改建若干重点城市,适当照顾一般城市的需要,克服目前在城市建设中的盲目现象和分散现象。会议提出了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工作要贯彻“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原则。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有国家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的城市获得了国家建设资金的支持,城市建设在工业项目的带动下有较快发展。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包头的城市总体规划受到高度重视,由时任原城市建设总局局长万里亲自参与编制。

“当时包头市规划工作组开展了各类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规划工作建立在比较可靠的现实基础之上。”任念祖回忆说,“和大家一起把包头建起来”是他心中最大的期盼。

       因“厂”而生,厂区住宅怎么建?

       1954年,专家们对于几个重要企业的选址提出了新的位置,六一七厂、四四七厂、第二热电厂选址色气湾至永和窑子一带,包钢和第一热电厂选址在昆都仑河以西的宋家壕地区。在包钢厂址最终确定后,规划工作组开始着手编制新建市区的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是严肃严谨的,任念祖清晰地记得城市规划过程中专家们的每一次争论与突破。“当时在新城布局上,是联合搞一个城市,还是两个工业区分散搞两个城市呢?这是包头市规划部门与包钢厂方一开始即存在的矛盾。”

中央对此很重视,1955年8月,原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孔祥祯、原城市建设总局局长万里带队,会同当时的重工业部、卫生部等部门的领导及专业人员组成一个综合性工作组来包头解决分歧。经过广泛听取各方建议,对河东、河西两个城市规划方案进行论证和经济技术比较,充分讨论研究,并进行实地查勘后,取得了一致意见——两个工业区相距不远,集中在河东建一个新市区比分散在河东、河西建两个有利。

会议结束时,万里表示,此次会议,不仅统一了城市规划方案和与方案牵连的其他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收获是学到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统一矛盾以及妥善安排目前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的矛盾问题。解决此类矛盾的办法,必须统一在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原则上,既要照顾目前利益也要改善长期利益,局部利益更要服从整体利益。

1955年9月24日,原国家建设委员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把包头新的城市建在昆都仑河以东,城市远期人口发展规模暂定60万人;近期内,钢厂住宅区与第二机械工业部工厂住宅区分开两处建设,暂不连成一片;近期内房屋建筑,除面临街道广场可以修建楼房外,其他地方基本修建平房。

1955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以电报的方式对包头市城市规划等问题作出重要批示,由中共中央直接批复城市规划方案,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一时间,包头名声大噪,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阴山南麓的黄河之滨。

“这份规划将包头市所有的主要干道与规划的新市区、工业厂址、住宅区以及旧城区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大城区的骨架。这种‘带状组团式’城市布局,为形成今天这样包容大气、含蓄新锐的包头气质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提起这份规划所发挥的作用,任念祖侃侃而谈。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包头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工作中最鲜明的注脚。1956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对包头在内的150多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这些规划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龙头”作用。

          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要到边远的地方,要到艰苦的地方去,要服从祖国的安排。”凭着一颗红心,史书翰义无反顾地告别家乡,奔向遥远的边塞小镇,用一生记录这座城市的成长。

史书翰也是参与当年包头规划的第一代城市规划专家。摸索着时间的脉络,回想起那个火热的时代,往事如电影画面般一帧一帧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建城不易,环境艰苦,物资匮乏,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作为国家确定的重工业基地,从包头当时的实际情况衡量,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规模如此巨大的建设任务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重点城市的建设,中央发动沿海城市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

1953年,经中共中央华北局协调,由天津市派出120人组成的测量队,经过10个月的艰苦工作,完成包头地区570平方公里、1∶5000的地形图,有力地配合了包头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开展。

包头市人民政府遵循“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着手筹划发展城市公用事业和市政工程。1954年2月,先后成立包头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和包头市市政工程局以加强管理。

1954年的全国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研究了沿海城市如何支援重点城市建设的问题,会议决定:加强重点工业城市的力量,由北京、天津支援包头、太原、大同……并每年有计划地分配一批大专、中专学生给这些新建城市。

刚从天津大学毕业的史书翰便是其中一员,“1954年,我们班加上我一共6位同学作为工程技术人才,被中共中央华北局‘要’来了,来的时候包头城市不大,塞满了我们的建设理想。”史书翰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头的建设中,参与这项工作让他很自豪,“没想到一生都参与了包头的建设。”他感慨道。

1955年,经原城市建设总局安排,由给水排水设计院上海(华东)分院承担包头市新市区的给水排水规划设计任务。同年3月,天津市抽调道路施工专业人员500多名,承担包头的道路施工任务,以此为主体,在第二年组成包头市道路工程公司。

“城市道路的合理布局,也为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的合理建设提供了条件。”史书翰表示,1956年年初,天津市又抽调2800多人的专业施工队伍,组成内蒙古给水排水工程公司,承担包头给水排水工程施工任务;同时,由京、津两市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支援包头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京、津、沪和其他一些城市及时有力的支援,既保证了建设进度,又保证了工程质量,为包头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奇迹工农创红旗举是应

      “当时经济条件不富裕,然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包头城市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史书翰回忆道。

1957年4月,全国多数城市建设中出现“规模过大、占地过多、求新过急、标准过高”的问题。其中,主观原因是各地出于尽快改变旧城市面貌的考虑,在高度建设热情加上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脱离实际,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当时,工业和直接有经济效益的项目被列为生产性建设项目,即“骨头”;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等列为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即“肉”。“‘骨头’是重中之重,事关工业化的主体,投资只能不断增加;‘肉’多少无所谓,胖点瘦点没有关系,于是总是被削减。而中央在支援包头建设的时候,‘骨头’与‘肉’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史书翰欣喜地表示,从1955年大规模建设开始,包头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住宅等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整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包头新建市,非把旧城增。钢铁开基地,街衢合准绳。笔杨黄叶动,渠水浊泥澄。奇迹工农创,红旗举是应。”这首气势宏大、豪迈有力的《初到包头》,盛赞了这座城市的巨大发展,也抒发了当年建设者们的创业豪情。

重温历史,再讲佳话。

包头的建设者们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中昂首前进。“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是一代代包钢人不竭的生产动力,一批批“包钢制造”从包头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放眼整座城市,五湖四海的广大建设者曾经汇集在这里,顶风沙、战洪水,在克服重重困难的建设过程中,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前赴后继、艰苦创业,让这座荒漠老城“脱胎换骨”。这一人间奇迹是全国各族儿女齐心创造的、是在党的红旗指引下取得的,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这份英雄业绩和创业精神,永远值得一代又一代人民怀念和发扬。广大中华儿女要将这份齐心协力的精神传承下去,在新时代承担起新使命,为国家的需要贡献新力量。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