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让东江水倒流 甘护清波润紫荆 ——记“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
56年前,一部名为《东江之水越山来》的纪录片横扫香港票房,创下当年中西影片的最高卖座纪录;56年后,那时喊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口号,获颁“时代楷模”称号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再次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东江岸边,粤港两地,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初,淡水资源本就奇缺的香港遭遇大旱,350万香港同胞陷入前所未有的水荒。“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周恩来总理迅速作出指示。粤港两地,一衣带水,筋骨相连,血脉相通。广东人民义无反顾地挑起重担,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工程1964年2月20日正式动工,1965年3月1日建成通水,上万名建设者开山劈路、凿洞架桥,仅仅用了一年,就将东江水引到了香港。至此,这座跨越粤港的水利工程,改变了香港人的生活,改变了香港的命运,成就了美丽的“东方之珠”。
穿越半个多世纪,给“香港送水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工程也历经多次扩建改造,而任凭风吹雨打,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从未改变。如今,万千东深供水人接续守护着这条“生命线”,清澈的东江水保障着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浸润着沿线港深莞2400多万居民生活,也继续映照着新时代大湾区的发展共荣。
万人奋战一年建成
引水为香港“解渴”
1962年到1963年,香港遭遇特大干旱,港英政府实行严厉限水措施:每4天供应1次水,且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
在香港同胞“解渴”无望的绝境中,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引东江水供港:“供水工程,由我们国家举办,应当列入国家计划。因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中央划拨3800万元专项资金,明确用一年时间兴建东深供水工程。
这是一项实现广东“北水南调”的宏伟工程。用一个形象比喻来说,工程如同一座由北向南、高达四五十米的“大滑梯”,从东莞桥头镇的东江取水,东江水沿着石马河,通过高低不等的梯级,即6个拦河坝、8个抽水站,逐级被逆流提升至梯顶的雁田水库,再顺着“滑梯”沙湾河注入深圳水库,最后经输水钢管与香港供水系统对接。
当时中央和广东省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征召1万多人参加工程建设。然而,83公里的输水线路,工地分散、站线长,时间紧迫。广东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茹建辉说,那时生产力比较落后,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基本依靠人力,建设难度非常大。
最终,经历一年零5天的昼夜会战,1万多名建设者靠肩挑、靠手铲完成了240万立方米土石方和10万立方米混凝土的建筑及机电安装工程。
是什么样的力量鼓舞建设者,在极短时间内,超速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给了我们答案。照片里工棚墙上写着:“自力更生、又快又好地完成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设计,早日给香港同胞供水。”
心系同胞,迎难而上!原广东省水电厅下属设计院技术员王寿永回忆,为了赶工期,设计人员的施工图画一张就往工地送一张,设计图纸画到哪里,工地建设就推进到哪里。
在油毛毡搭起来的工棚里,王寿永与同事们持续几个月加班加点绘图。“那个时候,不分领导者、技术人员、工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战友,一起吃住,一起克服困难,每个人都干劲儿冲天。”王寿永说,“只要能尽快解决香港同胞的缺水问题,再苦也觉得没什么。”
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应对接连来袭的台风暴雨。一次强台风过程中,旗岭、马滩工地围堰先后3次被洪水冲跨。危急时刻,上万名施工人员主动组成抢险队,抢修围堰,坚守坝基,鏖战一天一夜水势才逐渐平息,最终成功保住坝基。
饱含激情、艰苦奋战的上万名建设者中,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84名广东工学院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系毕业班学生。
“看到香港同胞吃水紧张,工程又跟所学专业相关,我们都义无反顾”“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去,我们就去”……在那个专业人员奇缺的年代,这些大学生毅然决然打起背包,住进工棚,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和生命,把青春岁月最重要的那篇论文写在了东深供水工程之上。
1964年10月强台风登陆广东。夜里12点,工程下游的水位直逼围堰顶部,若未及时关闭雁田水库泄洪闸,有垮堰危险。暴雨破坏了本就脆弱的通信设备,参建学生之一陈汝基自告奋勇去水库传递信息。
“最后一段低洼路,积水已经到了齐胸口的高度,车过不了只能步行。我们靠着路旁的树作导向,一步一步往前移,300多米走了半小时。终于在凌晨2点多钟,赶到雁田工段,指挥关闭了泄洪闸。”回忆起在暴风雨和一片汪洋中艰难跋涉的情形,已经82岁的陈汝基仍感惊心动魄。
更加让人感怀的还有逝去的生命。在应对台风、努力抢工期的过程中,罗家强同学冒着狂风暴雨继续坚守在沙岭工段7米多高的闸墩,后来不慎跌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最美芳华,深情绽放。下乡知青、农民、大学生、工人……这些施工建设的生力军,临危受命,鏖战在最前线,为解决几百万港九同胞的饮水难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沿着新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在石马河一路倒流,一路提升,一路欢歌,流进香江,彻底终结香港缺水历史。曾经街闻巷知的歌谣中,那句愁云笼罩的“唔知几时没水荒”也终于有了历史的答案。
扩建改造共护清流
托起粤港“生命之源”
碧波微漾,水鸟翩飞。暮春时节的深圳水库,四周绿意葱然。
这里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也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调节水库,水质常年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远远能看到的那座山就是香港了,我们这里检测的水质有多好,到香港去就有多好。”水库大坝上,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徐叶琴自豪地说。
1974年至1994年间,在香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东深供水工程进行了3次扩建,供水能力提升了20多倍,基本可以满足香港及工程沿线各地用水需求。
但新的挑战又来了。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一带经济发展迅猛,有些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东深供水河道,供水水质面临严峻威胁。如何迅速并彻底改善水质?对工程进行改造!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再次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工程要将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为封闭专用管道输水,实现清污分流。这对工程来说,是重生式的改变。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严振瑞说,51.7公里的路线,勘测设计人员来回走了数百次,行程上万公里,大家朝着打造精品的共同目标不断论证优化。
从太园泵站开始,建设者们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先后克服了“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复杂难题,攻克了无数专业壁垒,短短3年时间重新修建了一条现代化的供水通道。改造工程率先采用了同类型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等4项先进技术,创下了当时的“世界之最”,确保了2.2万多个单元工程100%合格。
2003年6月28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顺利完工通水。当年的建设者之一,如今83岁的原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林振勋,还记得按下通水按钮时的心情:“从规划勘测到设计施工整整花了6年多时间!东深人终于又以一项堪称世界一流的输水工程把更晶莹的生命之源送到了香港,送到了千家万户。”
在深圳水库库区,还有一个个巨大的长方形池子——原水生物硝化处理工程,同样被林振勋记挂。
“生物硝化池是为确保供水水质的应急工程建设的,我们前后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相当于在‘清污分流’改造启动前,给深圳水库加装了一个净水器,多重保障供港水质。”林振勋说。
“东江的水质怎么样?”201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也表达了对这一泓碧水的牵挂。
斥巨资建设清污分流改造工程、出台10余部专门法规文件、忍痛拒绝许多工业项目避免污染……东深供水工程不仅成为香港珍贵的“生命线”工程,也给全国跨区域调水以及水质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
此外,广东与香港建立起频繁的磋商和交流制度,保障了粤港供水机制从上到下的良好运作。2020年年底,广东省水利厅与香港发展局签署了《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的协议》,确立了对港供水的年均供水量、计量方式等相关事项,以制度形式保障对港安全稳定优质供水。
汲取“东深精神”
接续奋斗新时代
每次从上水乘坐火车到深圳时,香港青年王聪颖总会被窗外的大型输水管道吸引:“我们不用经历困扰祖辈的苦况,但不能视之为理所当然。香港年轻人应多了解东深供水,深刻体会香港发展与国家的紧密关系。”
自1965年3月通水以来,东深供水工程不间断安全优质对港供水2万多天、超260亿立方米。
江水无言,深情如斯。在岁月流徙中,东深供水工程流淌不息的“生命之水”,逐渐融入内地和香港同胞的血脉深处。通过供水合作、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人员密切往来,粤港两地相互了解,亲情与互信日益提升,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得到极大改善。
这项重大工程背后,站立着千千万万平凡又不凡的建设者。他们拼搏奋斗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代特区建设者敢闯敢试、勇立潮头;他们真挚的爱国情怀,感召了广大香港民众饮水思源、爱国爱港;他们代代接力传承,凝聚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磅礴力量。
其难可知,其情动人。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说,东深供水工程是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香港同胞饮水思源,不会忘记建设者的忘我付出和辛勤劳动,香港和内地甘苦与共、命运相依的同胞情谊只会更加深厚。
香港区青年联盟主席胡志禧感慨,没有东江水稳定供港,可能就不会有香港人引以为傲的健康长寿,更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
被“东深精神”影响的还有新一代建设者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85后”经理佟立辉:“前辈们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东深人的情怀,对我们现在的工作团队都是非常大的鼓舞和鞭策。精心守护这条对港供水保障线,我们责无旁贷!”
曾参与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严振瑞,眼下正带领团队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相关课题的联合攻关。工程建成后,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支撑。
如今,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已然绘就。作为粤港澳基础设施互连互通的重要一环,东深供水工程也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而闪耀着不朽荣光的“东深精神”也将伴随新一代的建设者,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