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这篇深度报道,用问题意识做好主题引导

9月4日,《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推出一篇介绍内蒙古法院创新工作机制的深度报道《多元解纷“上新” 诉源治理“升级”》。作为该报“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系列工作主题报道”的开篇之作,文章通过层层递进的讲述,不回避问题的分析,带领读者客观全面地了解内蒙古法院积极探索与人民政协建立诉前调解机制,推动诉源治理这一创新举措的优越性、独特价值及其走向未来的生命力。

这是一篇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体现了时代性、专业性和创新性。该报道一经推出,立即引发热烈反响。人民网、央广网、法治网、光明网、人民政协网、中国记协网、中国行业新闻网等500余家平台、账号转发,实现了“破圈”传播。

01 见人见事

在“矛盾”中凸显报道张力

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好的新闻既要见人,也要见事,才能凸显报道张力。深度报道讲好“故事”,同样要以人为报道主体,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只有这样,深度报道才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实现与受众的“深度交流”。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多元解纷“上新” 诉源治理“升级”》一文开头便以内蒙古包头市一位物业经理于秋阳的故事引入,在交代了“在过去的一年三个月里,内蒙古全区大多数法院会同当地政协启动了多元解纷工作,508名政协特邀调解员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近2000件”的新闻背景后,作者话锋陡然一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与既有解纷机制相比,‘政协+法院’的优越性是什么?独特价值在哪里?其走向未来的生命力又在何处?”这一连串的问题是作者带领读者了解新工作机制的开始。

将事情发展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叙述中注重发挥“矛盾”的力量,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不亮眼的数据和没想到的效果”先声夺人,设置悬念,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既然数据不亮眼,那用5000多字的篇幅去介绍这一工作机制的意义又在哪里?”而后,作者如《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一般,带领读者逐步深入了解这一工作机制的产生过程,清晰的逻辑线,让这篇篇幅不短的文章有着引人入胜的根脉。

文章第一部分用一个人物故事展开:2022年5月,包头市政协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了“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作为试点,土默特右旗政协也同该旗法院建立了对接机制,2022年7月,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政协委员李瑞利用熟悉医疗行业的优势,成功调解了某卫生院拖欠某医药公司款项的纠纷,作者用这个故事引出了找到解决矛盾的合适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的主题。

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作者引出了一对供需双方的双向奔赴:包头中院在思考诉调对接的“调”能不能深度延伸,文中形容法院“在等待一个契机”;而包头市政协则在思考如何承担政治使命、发挥政治功能,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文中形容包头市政协“在等待一个回答”。而后,“相向而行的动力为改革积累了势不可挡的能量”。法院和政协职能配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实践开启。

02 问题导向

用过程意识拓展主题深度

“问题意识”是深度报道的灵魂,“过程意识”是全面呈现事实真相的重要手段。发现问题、阐释本质、记录过程、反映变化才能更好地传播新闻事实,引导社会舆论。

在引出创新工作机制的开启后,文章出其不意地抛出一个问题:每年进入全市法院的诉前纠纷有上万件,政协委员调解的案件只有几百件,这样的尝试是不是杯水车薪?此后的文章用来自调解案件当事人的感受来证明这一创新工作机制有坚持发展的必要性,也自然引出了下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容易的,而要引导读者正确看待问题,则是困难的。巧妙地引出新事物意义何在,是创新工作机制报道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多元解纷“上新” 诉源治理“升级”》的第二部分中,作者扎实运用“过程意识”,讲述了创新工作机制产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得以推广的原因。讲述政协特邀调解员许益民将诉前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写成提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收到提案后从三个方面进行整改的故事,并以这个故事介绍“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为何能从一市的做法变成全自治区政协、法院联动推广的机制。此后,文章引出了这一工作机制得以推广的原因是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把人民法院定纷止争的司法职能嵌入到党委政府大治理格局中,‘政协+法院’就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中,延续了文章直面问题的风格,列举了政协委员参与法院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许多例子,于是很自然地引出结论:“‘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不仅是化解矛盾的专业利器,更是人民法院主动接受民主监督的桥梁纽带,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彰显着独特的价值。”

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的两个问题:“既有解纷机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新机制如何避免?人民法院如何发挥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促进解纷主体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各取所长、各尽其能?”文章采访了来自法院和政协的受访人,请他们给出建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其他地域想学习这一新工作机制的有关人士来说,提供了参考,令文章主题得到深化。

03 立足“三有”

以思想之力回应时代之问

思想的张力,就是深度报道的生命力、冲击力。

文章通过生动事例讲述了“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更有利于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立足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民主协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这一时代大背景,着眼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将这一机制放在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大局中审示和思考,探讨民主协商和法治保障这两种力量同频共振所产生的治理效果:使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又一实践路径。整篇文章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质。

《多元解纷“上新” 诉源治理“升级”》是一篇耐看的文章。结构紧凑,行文流畅,清晰的逻辑线让每个结论的得出自然又令人信服。文章每部分分工明确但又启承相宜,风格统一,比如每个部分都以一位政协委员参与法院建设的故事为开头,每部分结尾又成为下一部分的引子,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清晰好读、连贯性强的良好阅读体验。同时,在记者看来,这篇文章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这体现了媒体人客观全面看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对于引导读者正确看待新事物,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