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抗疫3年,我国经济发展交出举世瞩目的成绩单,经济年均增长4.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约1.8%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本期观察版从经济发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生机活力不断焕发,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编 者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人民观察)
毕吉耀 张哲人 李 慰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取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放眼今日之中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蓬勃兴起,沿海地区踊跃创新,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振兴蓄势待发,边疆地区兴边富民。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12—2021年1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3.9万亿元增至114.9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6.6%,为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两倍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比较来看,美国在同等经济体量时实现同等规模增长用了17年。2012—202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物价涨幅连续10年低于3%,实现了增长合理、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的优化组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最终核实GDP增长8.4%,2022年顶住下行压力实现GDP增长3.0%,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得益于科学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的3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远高于世界经济约1.8%的年均增速,也远高于美国、欧元区、日本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创新驱动发展压茬拓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投入总量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投入强度跃上2.55%的新高度,超过法国、荷兰等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显增强,研发人员总量跃居世界首位,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重大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2年65.2%,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提速,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制定修订30余部相关法律法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12—2021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单位GDP能耗下降26.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68.5%降至56%,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开放发展开拓新局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先后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缩减。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4个城市,成为互利共赢的新纽带新通道。
民生福祉大幅改善。2012—2022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提高到36883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扣除物价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旅游、通信、网购等成为日常消费,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领域的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近6000万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升至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
不断把优势和条件转化为动能和活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领域风险因素上升,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把优势和条件转化为动能和活力,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供根本保证。治理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科学顶层设计提供正确引领。中国这样体量巨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性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证明,这些顶层设计符合发展规律、务实管用。在科学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中国号”巨轮一定能越过激流险滩,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雄厚物质基础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拥有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尽管遭受疫情冲击,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也是战胜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底气所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聚合发挥,就能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实现前所未有的跃升。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我国国家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趋成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将被更多更有效地释放和激发出来,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充沛。
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
新时代10年是我国进一步夯实基础、厚植优势、增添活力的10年,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抓落实、谋政策、出举措,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随着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全面贯彻落实,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组合拳”落实落细,新老政策能效叠加,加上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积极影响,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将持续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2023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回升、整体好转。近期,多家国际机构纷纷调低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同时普遍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值。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持续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取得新的胜利。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数字经济活力迸发(观察者说)
徐 翔 欧阳日辉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可以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活力迸发、快速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添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1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特别是2020年以来,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在将我国工业体系完备的优势转化为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我国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规模全球领先,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十四五”时期还将加大以5G、工业互联网、“东数西算”、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低成本、优质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用数据的需求。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机器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消费者等从“万物互联”到智能互联,不但有利于打通消费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数据、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和数字技术应用,而且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增强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不断提速,数字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比如,电子商务、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业态与生产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时空限制,形成“线上下单预订—线下组织生产—物流运输派送”模式。截至2022年7月底,通过智能化改造,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高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通过整合产业链价值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数字经济提高了市场可达性,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促进共享发展、协调发展,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近年来,数字政府、数字惠民服务、数字乡村、数字医疗发展成效显著,推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可及,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创业型就业的新方向新场景,催生出一批灵活就业岗位和多种新就业形态,既为保障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开拓更大发展空间,也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有效支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1亿,占网民总数的80%;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3530亿元增至2021年的2.05万亿元。另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互动娱乐等不断发展,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数字经济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促进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张明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012—2021年,我国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加到2.7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817亿元。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从325万人年提高至572万人年,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利夫兰奖”“维加奖”等国际重要奖项。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在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等重大突破让我国在深空、深海、深蓝等领域占据科技制高点。技术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从1.9万件增至6.95万件,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持续增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创新活力显著增强。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有力支撑。聚焦解决瓶颈制约,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填补一批科技领域战略性空白,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创制了一批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387公斤,有力保障粮食安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深海一号”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聚焦数字经济、新材料、能源、交通等战略性产业强化科研攻关,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2—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9.4%提高到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46万家增长到4.14万家。我国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世界数字竞争力排名由2018年的第三十位提升至2022年的第十七位。国产C919大飞机市场化运营加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
为保障改善民生奠定坚实基础。聚焦重大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在就业创业领域,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在污染防治领域,建设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在公共安全领域,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系统、抢险救援技术装备、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技术系统、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在卫生健康领域,健全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打破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围绕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方向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构建了疫苗、中医药、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三道防线。在科技创新支撑下,我国人类发展指数由2012年的0.699提升至2021年的0.768,世界排名大幅提升。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