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锤子买卖”|评委有话说
新闻工作者在记录时代过程中,以生动真实的作品,体现责任和使命,让作品成为有力的时代印证和后来人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的范文。
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新闻编排获奖作品,记录了2021年国内外大事,反映了我们生活变化的各个方面。报道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新突破等重大事件的新闻直播;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中老铁路通车、强台风登陆华东的新闻编排……从选题上讲琳琅满目,从表达上看色彩缤纷,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
好新闻在现场
“最好的新闻在现场”。直播是最能够反映新闻现场的体裁。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直播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这种报道形式的魅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直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特别报道》,呈现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直播,报道精心策划,前延后展,体现出直播团队高度的政治自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超的制作水平。传播力强、收视率高,成为此类直播活动的一个范本。
江西广播电视台电视直播《突发!两岁女孩碎玻璃入眼 交警媒体紧急护送》,体现了新闻直播扣人心弦的本色——事发突然,情况紧急,过程紧张,结果难料……江西省吉安县一名两岁女孩,摔跤后,碎玻璃扎进眼球,必须以最短的时间转诊南昌。江西广电都市频道紧急协调各方,在4000多万名观众和网友的关注下,全程直播了这一紧张揪心、又温暖感人的过程。小姑娘的眼睛保住了,人们悬着的心放下了。这次救助的特点在于,电视媒体主导,加入融媒互动,体现出多兵种协同配合,彰显了媒体从业者的责任心和调动社会力量的能力。
北京广播电视台电视直播《一路奔冬奥 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 》,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将冬奥交通、场馆建设、文化传播、冬奥遗产规划等多角度展示,既有大而全,也有小而美,让人们看到了北京市筹办冬奥会作出的努力,激发出受众支持冬奥会的热情。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媒体直播《寻访英雄》之《寻找战友》特别直播活动——一场跨越70年的重逢,反映的是两位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终于相见的故事。
获得本届中国新闻奖的直播作品都有核心事件,以现在进行时方式反映事态变化。由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吸引了广大受众的注意力。
巧组合显力量
新闻编排的作用在于产生1+1>2的倍增性效应。编排使新闻得以放大,看到更细微处,或者升华开去,展示更广阔的时空,让受众了解全局,帮助人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
“版面的魅力,在于视觉被震撼的第一眼”。2021年7月19日的《人民日报》,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重大题材,内容丰富、设计精美、层次鲜明、图文并茂,既体现了权威性,又彰显了创新性。文章大气,图表醒目,全景展示了我国GDP从1万亿到突破100万亿的历史进程,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体现思想。
“中国的湖南,连着亚洲的东南”。湖南广播电视台的电视编排《坐上火车去老挝》体现了“无”中生有的力量。这提醒我们,有的时候,所谓“无”并非真的没有,而是没有看见,或者仅仅是看到,却并没有思考。湖南抓住了中老铁路通车这一两国重大事件中的湖南要素,集中主题、巧妙编排、精良制作,揭示了中老铁路开通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中国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
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编排《990早新闻》以科技兴国、人才强国为主线,报道上海科技节开幕和花博会等新闻。节目中的“共和国痛别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抓住新近发生事件,体现家国情怀。
第32届中国新闻奖首次把报纸版面与广电编排放在一起评比。平面媒体展现空间感,广电传播借助时间流,似有很大的不同,但本质上都是要发挥集成效应,通过编辑语言突出新闻的意义。无论是哪种传播形态,巧妙而精当的设计和布局,都是成功的要诀。
勤思考出方向
1999年10月1日,北京青年报以50个版面,报道新中国成立50周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版面出态度、出气概。而今,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新媒体兴起又是我们的机遇。我相信,随着对新媒体直播和编排掌控能力的提高,新媒体会在这些方面更有作为。
对地方媒体来说,依然要把握好全国与本地的关系,在重大主题报道上找到属于自己发挥的空间。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新闻联播节目,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提前策划,对纪念抗战中的“黑龙江因素”给予重点关注。阅兵仪式上,受阅部队第一方阵就是“东北抗联”英模部队,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派出记者去方阵旗手王九三的家乡湖南采访,同时还采访了为受阅部队制造直升飞机和坦克的企业,采访了抗联老战士李敏……把全国的新闻做出了地方特色,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类一等奖。
在本届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直播内容多为可预知的会议和仪式。江西广播电视台对突发事件的直播,选题新颖,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其实,即便是可预知的事件,也可以做得不同凡响。2009年,黑龙江省大庆眼科医院专家到西藏日喀则做“复明工程”,发现了一个四世同堂家庭,80多岁的老奶奶和7个月大的曾孙女,都是白内障患者。他们为老人做了复明手术,但因当地条件限制,医院决定把孩子接回黑龙江省大庆市去做手术。当时,黑龙江电视台正好有一个团队,在西藏山南地区做日全食直播,得知此情况,立即把人员和卫星直播设备调往日喀则,打通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和《新华视点》两档新闻节目进行直播。小姑娘在西藏的家人借助电视,同步看到了手术情况,他们的喜悦也通过直播得以传达。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电视直播类一等奖。
如今,直播手段日益完善,“上天入地”已经不是不可想象的事儿,我们有可能利用更完备的技术,介入更多的选题。
新闻评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把“易碎品”变成“纪念品”。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我经常重温历年获奖的新闻作品,把它们作为教材,获得业务的指引和精神的激励。衷心希望新闻界同行要有使命感,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不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锤子买卖”,而让每一次报道的策划实施,都作为实现新闻理想的机会,为后人,更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值得纪念的一页。(作者系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委,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