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为优势产业筑势赋能
一年前,国务院发布了北京、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在商务部9月28日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副司长陈洪透露,一年来,各自贸试验区扎实推进总体方案及扩区方案的试点任务,立足区位特色优势,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总体方案确定的423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实施363项,总体实施率超过85%。改革探索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广、层次更深,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其中,开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取得上述业绩的重要“法宝”。
建设成效四大亮点
记者了解到,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具体有四大亮点。
一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各显其能。各自贸试验区立足战略定位和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二是科技创新助推新发展动能持续发力。各自贸试验区围绕阻碍科技创新的难点,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开展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催生新发展动能。
三是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有序推进。各自贸试验区在加强风险防控的前提下,按照部署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进行有益探索,进一步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功能。
四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各自贸试验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开放发展,集聚优质市场主体,努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先进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瞄准特色优势产业
据悉,各自贸试验区均瞄准特色优势产业,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湖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湖南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沈裕谋介绍说,一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积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湖南组织编制《国际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规划》,推进《先进制造业条例》地方立法,建立健全“3+3+2”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发展机制,实施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双轮驱动,重点建设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三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传统的经典产业和新兴的未来产业。
安徽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安徽省自贸办主任张箭说,一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安徽“科创+产业”优势,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积极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筑势赋能。安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人才流动互认、产品通关进出口、产业链协同配套、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等领域的集成改革,目前已挂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家、实现跨国科技成果转化2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1300家。
浙江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浙江省自贸办主任盛秋平透露,一年来,浙江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加快推动外向型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签约引进了巴西淡水河谷、开市客、美国GE、瑞士ABB、德国采埃孚等世界500强项目16个,总投资近600亿元,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级。
北京市自贸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表示,北京将立足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与数字贸易港建设统筹联动,进一步用好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深化海淀、朝阳、大兴等数字贸易试验区功能定位,培育产业集群、加大国际合作、探索规则对标,力争在贸易数字化和数字贸易化方面形成示范。
将形成更多增长极
“我们将在提升开放水平、推进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国内国际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陈洪说,将推动自贸试验区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更多增长点、增长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试验区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国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自贸试验区新设或者扩区步伐加快,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可从源头上补链强链,还可依靠产业链集成创新进一步稳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先进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推动北京、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和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落实好改革试点任务,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陈洪说。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