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山东:智慧“菜篮子”装着大民生

图为山东潍坊市寿光蔬菜小镇日光温室大棚

每天清晨5点左右,山东省寿光市的农产品物流园里已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总重1万余吨的蔬菜瓜果,被一辆辆大卡车销往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

山东以占全国1%的淡水和6%的耕地,贡献了12%的水果和13%的蔬菜产量,这里不仅有闻名世界的“蔬菜产业硅谷”寿光,还有利用“农光互补”新概念发展绿色大棚的新泰……2020年山东省蔬菜总产量8434.7万吨,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菜篮子”里的生意为乡村振兴打造出了“齐鲁样板”。

科技强才能品牌响。近年来,寿光、新泰等地开始利用5G、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蔬菜瓜果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塑造,到新品种研发、市场流通多个维度,树立“智慧农业”风向标,让山东省的农业大树不断生发出新的枝丫。

智慧化成“中国蔬菜之乡”新标签

一定是造物主一不留神,把篮子里五彩缤纷的蔬菜瓜果,倾洒了大半给寿光。黄色番茄、三色水果椒、拇指黄瓜……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县)的蔬菜小镇里,上百种利用科技研发培植出来的新果蔬琳琅满目。在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掉的菜。

中国蔬果看山东,山东蔬果看寿光。这个只有110万人口、2000多平方公里,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县级市,却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这里共有23.46万个大棚,蔬菜年产值约110亿元,每年蔬菜交易量超过900万吨。“寿光蔬菜指数”不仅影响着国人“菜篮子”的价格走向,甚至能左右韩国泡菜的产量。

30年前,全国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三元朱村诞生,30年间,寿光逐渐从土坯温室大棚发扬光大者,变成了数字化大棚种植先进技术的引领者。今天,自动卷帘、自动喷灌、夜间补光,都能用手机远程遥控,一间大棚就像是一个自动化工厂,为“寿光模式”注入新内涵。

7月下旬,正午时分的寿光骄阳似火,蔬菜小镇的日光温室大棚内格外凉爽、湿度适中,各类蔬菜幼苗层层叠叠、造型独特,各种智能设备贯穿其中,科技感十足。寿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加禄从树上拧下几个西红柿分给大家,果子个头均匀饱满,吃起来酸中透甜。

“可别小看了这个‘口感西红柿’,要想结出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的好果子,讲究可大着呢。”李加禄介绍道,“从幼苗期、缓苗期、开花造果期、膨大期、采收期,每个周期如何滴灌、如何施肥,进入采收期使用什么策略,都需要实时精准化管控。尤其是进入夏季采收期,果肉长的太快就会爆皮,特别影响收成。”

2019年,5G、云、AI等数字技术走进了寿光蔬菜小镇大大小小的日光温室大棚。通过中国移动云为蔬菜小镇打造“智慧物联移动云平台”,蔬菜小镇的20余万座日光温室每一颗果实的全周期生长数据,都被“记录”在云端;温室大棚内的各项环境指标能够实现自动检测,缺水能自动浇水、缺肥能自动施肥,为农作物提供最优生长环境。

这样做,一方面,云平台针对每一类蔬菜瓜果都实现建模分析,形成标准化的日常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全流程可视、可追溯,农民用一部手机就能管理整片大棚,在提升产值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

寿光蔬菜小镇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种植世界各地的优良品种,使用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新农业发展模式创造出就业岗位2100余个,带动300个村庄、500多家合作社、5万余户农民提升种植技术、优化蔬菜品质,年收入高达50多亿元。

目前,寿光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寿光还不断把蔬菜的标准、技术推向全国,形成了集种苗、日常种植、技术标准等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

“农光互补”扮靓昔日采煤沉陷区

眼下正值换苗季,记者走进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县)翟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光伏蔬菜大棚,技术人员王镜芝正在整理新一季刚栽种上去的五彩椒幼苗。他告诉记者,这种五彩椒每斤能卖13元,一年挣2万元没有问题,经济效益非常好。

谁曾想,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昔日却是一片采煤塌陷地。经过几十年的采矿作业,新泰市2/3的耕地出现了大面积沉降,这些区域农民房屋受损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这几年,新泰市沉陷区的居民都已经实现整体搬迁,但农民土地流转后空出来的一大片地土层已经很薄了,土壤肥沃程度也不够,无法用作工业建设和重度农垦。如何实现沉陷“无人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变废为宝,一度成为棘手的问题。

2017年,新泰市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通过农光互补项目,在棚上架设200万千瓦光伏板,棚下进行了土壤改良,重点打造水培和无土栽培等轻质化农业种植。

为了让“农村增绿,农民增收”,2020年,山东移动针对新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光互补”建设需求,在农业种植区采用5G宏站+微站覆盖形式,并基于移动云搭建起了“云+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

目前,中国移动云平台已经接入了新泰市9620个光伏蔬菜大棚的作物全生命周期数据图像。漫步在新泰翟镇的红心火龙果大棚中,低头可见用来检测土壤、空气、光照的NB-IoT设备藏在树丛中;抬头向屋顶的VR超高清全景摄像头招招手,说不定,漫步的场景会出现在火龙果“直播带货”的画面中。昔日新泰那一片片塌陷的土壤,就如同被施了魔法般,发展成了独树一帜的蔬果优势种植区。

农光一体化的蔬果种植,已经成为新泰老百姓最佳的理财产品。过去,靠挖煤发电,越挖越陷;如今,靠晒太阳发电,不用再啃土地了。扛了大半辈子锄头的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后,还能根据意愿租赁大棚搞种植,赚取第二份收入。

“通过这种新的治理模式,该园区农业总收入已超过1.5亿元,直接新增新泰就业岗位100余个,在现代化大棚的示范辐射带动下,间接帮助了8000余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平均年增收近一倍,年平均收入达6万元。”新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贾夫军告诉记者。

小种子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小菜苗托起了农民的致富梦。通过“光、农”共生,新泰市大大小小被土地沉陷困扰的乡镇,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型升级,采煤沉陷地真正由“穷包袱”摇身变成取之不竭的“聚宝盆”。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