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畅通基层就医“最后一公里” ——人口大省四川“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调查

今年2月,四川省内首个5G+医疗机器人+VR探视系统,正式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房应用。

医患“面对面”打破时空限制,“互联网医院”畅通就医“最后一公里”……作为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人口大省四川围绕医疗健康服务的难点、痛点、弱点问题,凝心聚力抓改革。目前,四川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格局已初步形成,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可及性不断增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正在逐渐由蓝图变为现实。

线上就诊、药品配送到家“互联网医院”畅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正式定调,行业逐渐进入规范发展期。传统医院纷纷开展“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疗健康”如火如荼开展。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也是积极推进的省份之一。

最近,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162名医生开展了“线上-线下、华西-社区”联合义诊,提供义诊名额2000多个,这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利用“互联网医院”平台开展的首次线上义诊。

“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华医通’APP挂号,在线义诊的医生会在24小时内接诊,48小时内完成问诊,及时解决成都市外及边远地区问诊患者的就医需求。”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部主任万智说。

万智拿出手机,打开该院“互联网医院”平台页面说,“现在线上也可以开检查,非常方便。比如,我刚刚线上问诊完的一位病人,需要做血糖血脂检查,以前要专门跑一趟医院排队开单子,现在医生直接在网上开检查单,患者还可以精准预约检查时间,避免排长队,极大方便了患者。”

“让数据多跑腿,患者少跑路。”万智告诉记者,有的病人线上问诊后需要用药,医生线上开药方后,患者可以选择直接配送到家,不用专门跑来医院取药了。

和华西医院一样,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也在加速发展中。2020年9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开始运营,成为四川成都市首家市级医院投入运营的“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打破了物理距离限制,也让患者复诊变得更加容易。

年过六旬的四川广安市民李丽(化名)患有糖尿病,10年前便接受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专家黄斌主任的治疗。这10年间,她每个月都要在黄斌主任的门诊时,需要坐5小时的车,转车3趟、花费约300多元交通费,专门来医院排队看病。

2020年9月,在得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后,她立即在广安家里通过手机找到黄斌医生并线上挂号就诊。黄斌医生在手机上调阅了她既往的病历资料和医嘱处方,结合她的病情,在线开具了电子处方。

李丽确认后在手机上交了费,她所需要的药品由医院药房直接配药并由顺丰快递配送。从此之后,李丽总是在网上问诊后第二天便收到了自己需要的药品。

“在家足不出户,半小时不到就能完成复诊,省钱省力又省心。”李丽感慨地说。

“‘互联网医院’已开展挂号、咨询、在线复诊、在线续方、药品快递到家等服务,实际上,就是‘放在大家口袋里’的便捷医院。它有实体医院的强有力支撑,方便病人线上就诊,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到医院,在网上即可诊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四川全省累计建成“互联网医院”79家,累计开展网络咨询100.6万人次、网络复诊87.7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44.9万单。

专家与患者“面对面”医患“零距离”让救治高效便捷

“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了改善,下一步可以进行手术了。”最近,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该院肝脏外科陈哲宇教授正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进行一场远程会诊,为一名包虫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这是四川远程医疗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互联网+”让医患沟通实现“零距离”。

包虫病,被藏区群众称为“虫癌”,是一种由犬只传播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而四川甘孜州是包虫病发病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了华西—藏区“一网双模”包虫病防控体系,即依托华西医院的远程医学网络,通过在线在位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铺开包虫病防控工作,对甘孜州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同质化、规范化培训,帮扶其建设专业化医疗团队及关键性技术人才。

“消灭包虫病需要防治结合,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陈哲宇教授曾担任甘孜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帮助当地建立起包虫病防治的学科体系。“过去,患肝包虫病的复杂病人手术在甘孜州人民医院是不能进行的,在我们的帮扶下,现在当地医院已经能做相关手术了,基本做到了肝包虫病治疗不出州。”他说。

虽然已经结束藏区帮扶回到成都,目前,陈哲宇教授还经常给甘孜州人民医院包虫病病人进行远程会诊,“面对面”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突破时空壁垒,持续不断帮助当地提升诊疗能力。

5G技术叠加“互联网+”,在远程会诊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曾经通过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在四川长宁地震中,与长宁县中医院的一例地震伤员进行实时远程视频会诊。这也是当时世界首个将5G技术运用于灾难医学救援的案例。

与此同时,互利网医保支付也在不断创新中。去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都市医保局因地制宜地推出“互联网+”医保创新措施,在成都率先打通线上医保个账支付通道。

同时,四川省卫健委还会同四川省医保局将互联网复诊等4个项目纳入了医保支付政策,不断优化便民惠民服务水平。截至今年5月底,四川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31.29万人次,远程影像诊断750.25万人次,远程心电诊断394.41万人次,有效缓解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医联体大数据库”促“同质化诊疗”弥补基层服务“短板”

“以前娃娃发烧去大医院看病,经常是一大家子人一起出动,排4、5个小时的队,看几分钟,大人娃娃都非常折腾。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了,又快又放心。”家住成都神仙树大院的李女士带着2岁的娃娃刚看完病,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华西妇儿联盟”带来的便利。

走进成都市高新区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墙上“华西妇儿联盟医生”的牌子格外醒目。值班医生一边详细询问患儿病情,一边往电脑里快速输入各项指标。

“这套互联网儿科决策支持系统,能帮助我们基层儿科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正在看病的值班医生说,去年,有位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看起来,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但输入各项指标后,系统立即提示“建议转诊”。最终发现,孩子患的是急性白血病。过去,他们一个月最多看10多名患儿;现在,每天要看80-90人。

变化的背后,关键在于“同质化诊疗”。2015年起,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50种儿科常见疾病诊疗与转诊标准。依托这一成果,医院建设“华西妇儿联盟”时,在基层大力开展标准化诊疗业务培训,特别是转诊指征、重症识别的判断训练。基层医生只要通过专家组考核选拔,就能被挂牌认证,关键是,认证后的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这套互联网“医联体大数据库”在基层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就像及时能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指导”。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因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因患者不信任而门可罗雀;大医院专家本应主攻疑难杂症,绝大多数时间看的却是常见病,这进一步加剧了“儿科荒”。患者就是想看专家,“标准输出” 旨在以同质化诊疗服务填补基层“短板”,培养社区“看门人”级专家。

“华西妇儿联盟”运行以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加快完善标准输出、质控管理等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破解了以往不少医联体“悬在空中”的尴尬难题。

“经过华西的品牌认证,技术提高了不少,背后也有了互联网大专家库的支撑,群众更加认可我们了。”成都社区医生唐红艳说。

同时,利益共享质量严格管控破解了基层与大医院医疗“同质难”。记者了解到,由“华西妇儿联盟”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牵头建立了医疗质量评审机制,定期对联盟医师接诊病例进行评价。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社区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各司其职,互相利益不冲突,形成共享的利益闭环,真正促进基层医院跟大医院医疗资源“同质化”。

为了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入基层,四川还统筹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全省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覆盖156个县(市、区)、3963个乡镇卫生院、3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182个村卫生室和319家民营医疗机构。

四川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四川正在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电子签约,构建起“1+N”的签约服务模式,即一个患者可通过互联网签约由多个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实现“医疗资源跟人走”。

加快完善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放活基层医院

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纵深发展,目前还存在医保支付项目偏少、相关应用场景不够丰富、基层诊疗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破解。

——加快完善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政策。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已出台规定,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严格执行价格公示和明码标价制度。但业内人士也呼吁,目前互联网诊疗医保支付政策尚不完善,大多数“互联网医院”还不支持医保在线支付,这让互联网诊疗闭环无法真正形成,呼吁加快完善互联网医保支付的相关政策。

“在线问诊等收费只能通过自费支付,虽然节省了大家跑路的时间,但如果能用医保,才能给大家带来真正的实惠。”成都市民李女士说。

——加快打通信息壁垒,促进“互联网医院”基础数据互联互通。一些业内人士呼吁,互联网诊疗的医保在线支付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撑,应加快打通各个环节存在的层层壁垒,实现“互联网医院”基础数据互联互通,为实施网上实时医保支付创造条件。

不少医务人员还提出,在线问诊还存在医生资质、服务水平的差异,同时与线下医疗机构还没有形成紧密连接等,需要逐步深入探索更多灵活的服务模式。

——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放活基层社区医院。四川社区医院一些医务人员反映,当前国家对基层社区医院政策不够灵活,无法完全适应医联体发展的需要。比如,社区医院用药目录相对较少,一些疾病用药社区医生无法开出处方。再比如,社区医生工资待遇由国家“打包支付”,远程会诊、在线问诊、医联体探索等增强了不少医生的工作量,但收入增长并不明显,难以持续刺激基层医生积极性。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