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过招如何脱颖而出?听听中国新闻奖初评评委怎么说
编者按:近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部分全国性行业报初评会召开,来自全国新闻界的24位评委参加了初评会。他们对本届参评作品有何评价?对参评作品还有哪些建议?今天让我们来看初评评委的专业点评。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部分全国性行业报初评会现场。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剑 摄
把准时代脉搏,提高舆论“四力”
科技日报社副总编辑许志龙
总体来看,本届参评作品紧贴时代主题,鼓舞凝聚人心,发挥了积极正面的舆论引领作用。
紧扣时代主题,倾听时代足音
2020年大事很多,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本届参评作品大多紧扣这些重大主题和时代热点,记者们深入新闻第一现场,眼中有光,笔端有情,用文字书写历史,传递力量,辅之全媒体生产方式的广泛运用,引发了读者的广泛情感共鸣。可以说是为历史留下了见证,为时代留下了底稿。
注重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舆情,如何在网络时代唱响主旋律,有效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是对各家媒体功力的考验。不少参评作品密切跟踪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热点事件中的舆情和公众关注焦点,做到了及时主动发声、理性分析引导,权威解读回应,对缓解社会焦虑情绪、凝聚社会共识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强化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核心影响力,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担当作为。
敏锐挖掘呈现,监督有力有效
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进行舆论监督也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部分参评作品聚焦时代主题深入挖掘,以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发现问题,客观呈现,激浊扬清,取得了不错的传播和社会效果。
同时,部分作品的传播手段还不够丰富,网络点击率不够高,传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希望今后围绕时代重大主题能涌现出更多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立意高远 守正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许向东
此次文字类作品的初评包括了消息、评论、通讯与文字报道、国际传播和新闻论文等5个类别,报道选题涵盖了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主题主线与社会热点。纵览参评作品有如下特点:
突出主线报道,体现媒体责任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里程碑事件;抗击疫情不仅关系国民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推选参加定评的作品中,这两类作品选题重大、立意深远,数量多、质量高,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语言洗练鲜活,论述有力充分
语言是传达新闻信息的载体,语言表达关系着作品的呈现效果。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语言文字规范、准确,此次报送作品中一些关于疫情的科技类报道充分体现了报道语言的精准、科学,深入浅出的阐释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
全媒体精彩呈现,创新报道理念
本次评选将全媒体传播效果作为评奖的考察指标之一,许多参评媒体不仅将作品刊发在自己的网站、客户端,还借助头条号、百家号等合作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进展。
高手过招,看谁更能打动人!
参考消息报社主任编辑陈向阳
中国新闻奖不仅是新闻作品之间的较量,更是新闻人之间的过招。凡是能进入初评的作品,都绝非平常之作。然而,要在高手过招中脱颖而出,主要还是看谁的作品更能打动人。
选题立意新颖的作品定能打动人。几乎无一例外,此次参评的所有作品都紧扣时代脉搏,尤其集中于抗击新冠疫情、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新闻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新闻报道的应有之义,也值得大力提倡。但在过去一年中,此类主题报道较多,相关参评作品要想出类拔萃,无疑有着较高的门槛,对选题立意、标题制作等方面都提出了极高要求。此次参评的作品有的是大策划,匠心独运,立意高、创意新、规模大、反响好,便容易吸引读者。
问题导向鲜明的作品容易打动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在此次初评中,一些符合这一标准的作品脱颖而出。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作品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理性深刻地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回答,真正发挥了把脉问诊、激浊扬清的作用。
存在“硬伤”的作品难以打动人。极少数参评作品在文字和标点方面存在有待改进之处,有些作品的标题不够吸引人,有的作品在全媒体传播实效方面还有所欠缺。凡此种种,都阻碍了有关作品“更上一层楼”。(评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