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丨毕节“蝶变”:网络扶贫的生动典型

编者按: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50多名党员到90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专栏,走访红色圣地和革命老区,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反映信息通信行业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加快行业发展、为老百姓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凝聚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毕节,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战鼓激越的脱贫攻坚使这个沉睡百年的黔滇锁钥山乡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产总值从1949年到2018年增长了1830倍。自1988年以来,毕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3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5.45%。

今天的毕节,百里杜鹃、韭菜花带、樱桃花海在这里竞相绽放,乌蒙山、冷水河、织金洞在这里别有洞天;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纵横交织,便捷迅达的宽带网络普惠各方。这个30多年前的“丑小鸭”化茧成蝶,已变得“美丽不可方物”。2018年7月,在毕节试验区建设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称赞毕节试验区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毕节能实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力于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更得力于奋战在各行各业脱贫一线的一位位普通员工。以信息通信业来说,正是通信人把一个个贫困的村落带上脱贫攻坚的信息致富路。

5月9日,电信普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中央媒体调研团来到贵州毕节,调研网络扶贫和电信普遍服务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所贡献的力量,报道信息通信业如何支撑毕节“蝶变”。

“肩扛马驮也要把基站建成!”

“哎!小心”“抓住我!”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20多人的调研团队不时传来这样的声音。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水营村,调研团要爬上一个没有路的无名山,察看通信基站的建设运行情况,再加上刚刚下过雨,大家拄着木棍也经常滑倒,几乎是“连滚带爬”了1个半小时终于到了山顶,看到不久前建设完成的基站。

泥巴裹着裤腿,汗水浸透衣背。调研团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涵义,更深刻感受到通信人在网络建设中的艰辛。“由于基站位置高、路程远、山路陡峭,施工的时候又是雨季,我们都是靠肩扛马驮来运设备,好几个同事都病倒了,最终我们克服重重困难,20多个员工只用一个月就把基站建设完成。”毕节铁塔通信发展部经理毛斌表示。

调研团相互帮扶,上山察看基站。

毕节铁塔工作人员正在维护基站设备。

网络建成以后,对周边村子的普惠作用显而易见。“这个基站能够覆盖周围4个村200户村民,之前需要步行40多分钟,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才能打电话,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外界联系。”毕节移动计划建设部经理苏东表示。同时有了网络之后,老百姓可以及时得知农产品的行情变化,和收购商有了议价权,村子里的特产还能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外地,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

网络不仅能让百姓用得上,还要用得起。近期,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和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发布文件,在2760个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将通信资费优惠对象扩大到全省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让网络带来的信息红利像阳光一样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个人。贵州移动针对普通扶贫用户推出5折优惠套餐,对于深度扶贫用户和残疾用户推出3折优惠套餐,原价78元的资费只需要23元。

“得力于国家和工信部的大力支持,十三五期间,贵州省信息通信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质的飞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15.77倍。更关键的是,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了通信发展的红利,全省行政村通4G网络和光纤网络比例达100%,网络扶贫的成效十分明显。”贵州管局局长尚凯莺介绍道。

“老百姓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化屋村”在彝族语里是“悬崖下的村子”的意思,曾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村民早年外出必须“扒岩”而行。而如今,这里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新任乡化屋村苗族刺绣车间,精致的苗绣服饰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工人们在缝纫机前认真缝制一针一线,直播间里讲解员正向全国的苗绣爱好者介绍产品特点。苗绣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曾来这里对大家说:“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

25岁的杨文丽是这家苗绣车间的负责人,据她介绍,苗绣分手工绣和机绣。一件手工绣的“歪梳苗服饰”要卖到上万元,机绣也能卖到2000元左右。“之前在外地工作的时候看到苗绣,觉得非常漂亮,当时就努力学习把技术带回家乡,自己创业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杨文丽说,“以前只能摆地摊,现在通了4G网络后,70%的苗绣都通过网上销售,月收入额从最开始的4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0万元,带动了化屋村37个乡亲们不用出远门就实现就业。”如今,化屋村全村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500元。

化屋村展示的成品苗绣工艺品。

除了发扬传统手工艺文化助力百姓致富,毕节还通过引入外省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帮助当地百姓实现就业脱贫。在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的智慧农业生态谷,记者看到现代化的农业大棚里,依托山东农业大数据平台、超算中心、物联网技术等支撑,可随时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数值,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跟进水肥、控制光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据介绍,智慧农业生态谷,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实行番茄和羊肚菌轮作模式,同时提供采摘观光、技术培训、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每年预计实现纯利润800万元以上,同时,采取“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的模式让利于民,可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约69个稳定岗位,临时用工约1万人次,辐射带动约3000户10000余人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增收致富。“我现在有了小孩也出不了远门,在这工作挺好的,一天工作8小时能收入100块钱,就像上班一样也不累。”当地村民高守会说。

智慧农业生态谷的现代化农业大棚。

“现在回乡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信息闭塞,大家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现在有了网络,大家不但开了眼界,而且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生态谷就可以实现就业,老百姓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了。”山东寿光恒蔬无疆公司董事长桑毅阵表示。

最伟大的力量,莫过于时代前行的力量。毕节和贵州全省纵然起步有些慢,然而,当脱贫攻坚的时代大江奔腾而来,毕节和贵州依托国家大力支持和自身不懈奋斗,依然迎头赶上,拥有了灿烂春光。同时,信息通信业将持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为毕节和贵州全省的乡村振兴绘就更壮美的画卷。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