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人、融渠道、融机制,全面整合内容资源、采编资源、报道资源,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报道—— 在创新上狠下功夫,立体化多角度提升融合质量
“哞~哞~”,在甘肃临夏下庄村的一处牛棚里,驻村第一书记化希青支起板凳,打开手机,开启远程连线。屏幕的另一端,是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柴强教授。而这场直播访谈的主持人,则是中国教育报的记者。
“在网络传播不断改变新闻舆论生态的今天,只有主动变革新闻生产方式,用新手法、新形式、新语言组织融媒体报道,进行报道创新,才能不断推出受用户欢迎的两会融媒体作品。”正如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所说,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报刊社整合所属两报四刊三网两端及新媒体矩阵的内容资源、采编资源、平台资源、传播资源、人力资源,将两会报道做出深度和新意,是对报刊社创新意识和媒体深度融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从谋划到落实,全方位做强权威内容
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一个具有标志性、转折性意义的年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特殊背景下的两会报道,是对主流媒体的一次大考。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中国教育报刊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两报四刊三网两端及新媒体矩阵的力量,举全社之力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全力以赴推进报刊社媒体深度融合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提前策划、整体布局。据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陈志伟介绍,此次两会报道,中国教育报刊社常态化运行的中央编辑部把报道功课做在前面,提前策划报道方案,并实行报、刊、网、端、微、屏采编全天候、一体化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集中调度各部门协同内容生产和平台分发、推送,形成专业、快速、立体的全媒体报道格局。
整合资源,抓好落实。每天上午十点半,在中国教育报刊社11楼中央编辑部,社领导坐镇指挥,舆情研判、选题策划、任务分工、评价反馈,成为每日两会舆情研判会的“标配”。从舆情研判会开始,策划、采访、编辑、发布、传播、评价……中央编辑部全程掌控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每一步流程。报纸、杂志、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平台号……中央编辑部统筹协调所有媒体的版面、栏目和稿件。上会记者、后方记者、媒体编辑、技术编辑、评论员队伍,传播推广队伍……中央编辑部统筹指挥从全社抽调的超百人的采编队伍。
从文字到镜头,全媒体培育技能人才
“欢迎大家收看中国教育报两会特别报道‘第一书记对话代表委员’……”从文字记者“变身”出镜主播,对中国教育报的大多数记者而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尝试。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报道组,深入一线,走进未脱贫摘帽贫困县,聚焦控辍保学、产业扶贫、乡村学校办学、农村治理人才培养等脱贫攻坚的关键议题,推出了“代表委员对话驻村第一书记”大型融媒体报道。
“脚踩泥土,深入贫困村,我们不仅要组织第一书记与代表委员对话的直播,充当主持人,还要拿起摄像机,录制脱贫故事,通过文字、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多角度讲述脱贫攻坚成效。”中国教育报记者高毅哲直言,全媒技能值“蹭蹭”往上升。
“复课复学了,教师还要做‘花式主播’吗?”晚上7点半,在中国教育报刊社11楼的智融大厅,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作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栏目,接受记者的在线访谈,并全程进行直播。
据介绍,自2015年开始,每年两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各编辑部的记者、编辑都会从幕后走上台前,担任起节目主持人、摄像师、剪辑师的角色。与往年不同,由于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2020年“两会E政录”采取一名主持人远程视频连线代表委员的方式进行,并在网站和客户端直播。
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刊社继续发挥权威、专业的传统优势,围绕群众关切,采写推出了一大批有特色、有见地的系列报道。“聚焦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收官战”“聚焦疫情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聚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疫情影响下的在线教育”等系列报道,有深度、有广度,彰显了媒体报道的格调和品格,颇受好评。
从纸端到“指端”,全视角呈现融合力度
一小时内,阅读量突破十万!5月24日中午,中国教育报移动内容团队制作的融媒体图文可视化报道《中国教师抗疫图鉴》一经推出,便在网络上疯狂刷屏。
“在无光时,他们便是炬火!”“将来,我也会像我的老师一样,护着我的学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看完泪奔!师者高尚!”不少网民在报道下方留言,向教育工作者致敬。
从纸端到“指端”,此次两会报道,中国教育报刊社坚持移动优先、新媒体优先,前方后方协同,网上网下联动,报网微端各平台齐发力……发布了大量权威、及时、有用的两会报道,移动端多项关键数据创下新高。
另据介绍,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由中国教育报刊社打造的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上线试运行。这是中国教育报刊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型平台,是“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倾力打造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新型阵地。
“信息共享、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我们在策划阶段就以全媒的思维进行。”在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周飞看来,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更不是报纸内容“数字化”了事,而是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内容生产,催化媒体融合的质变。
中国教育报刊社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首发优势和传播优势,将一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两端(中国教育之声客户端、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和中国教育报微信微博、平台号等新媒体矩阵,作为两会宣传报道的最前端,所有新闻第一时间在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及平台号上发布,让教育新闻更精准、更快速直抵用户。在移动端(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开设两会重点栏目,包括“两会聚焦”“两会热点”“两会热搜”“两会伴读”等。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发布了大量权威、及时、有用的两会报道,移动端多项关键数据创下新高。
据悉,在此次两会报道中,除了中国教育报刊社“两报四刊三网”的日常出版、更新外,客户端、微信及各个社会化平台也都保持着实时更新,以中国教育报微信为核心,辐射头条号、微博、一点号、抖音、快手等10余个社会化平台号。
从单打独斗到“一鱼多吃”,全渠道提升内容品质
“女娃读书有啥用,还不是要嫁人?!”
“我不想那么早嫁人,我想读书,我想去山外面看看,我想跳出东乡女人世世代代的轮回。”
这段对话来自中国教育报刊社“驻村第一书记对话代表委员”融媒体报道中的短视频作品《读书让我实现了医生梦》,用另一种方式来讲述读书的价值,不少用户看完潸然泪下。
视频报道是中国教育报刊社提升2020年报刊社两会宣传报道传播力、影响力的一大重点。一次采访、多元生成,从传统的单打独斗到“一鱼多吃”,中国教育报刊社整合资源、渠道、流程和人力,发挥网端微屏自身特点,推出了多篇颇具品质和格调的报道。
以“驻村第一书记对话代表委员”融媒体报道为例,中国教育报刊社融媒体报道团队分成7路,每个团队3至4人,走进未摘帽的贫困县,一次性采集素材,然后根据报纸、微信、客户端等不同介质的属性,生产出有供报纸使用的整版严肃深度稿,有供移动端轻阅读的推文,有即时的视频连线直播,有精加工、颇具看点的短视频小故事……并在报网端微屏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推送,力求将两会报道的影响力做到最大,并产生了多篇网络爆款。
今年,中国教育报刊社的老牌栏目“两会E政录”的内容围绕教育脱贫攻坚、线上教育、大学生就业、幼小衔接等两会热点教育话题,实行新闻信息一次采集、新闻产品多次生成、多终端发布的融媒体一体化运行机制。
中国教育报刊社2020年首场“两会E政录”直播现场,本报记者远程连线访谈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
除了在网站和移动端预告、直播,以短消息、整版深度报道等形式在报纸上深入报道之外,“两会E政录”还将代表委员的精彩观点剪辑成短视频、微视频,借助腾讯视频、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差异化传播……以多种形式呈现,集体发声、形成声势,全渠道提升新闻产品的品质。
据介绍,截至5月24日19时,中国教育报刊社(报网微端)各平台累计发布两会报道 230 篇(不包含移动端各平台重复发稿数),总阅读量1.3亿次,“10万+”文章总数130篇,其中过千万2篇,过百万10篇,单篇最高阅读量21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