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独家】专访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万劲松

千里奔袭赴战场  誓与凯歌一并还

——记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万劲松

近1200公里,是北京到武汉的距离。在疫情严峻的时刻,更显得犹如天堑般难以跨越。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万劲松作为“逆行者”之一,来到了这座“围城”。

  3月4日21:50,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联系上了刚刚结束会议的万劲松。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抵达武汉后,在疫情一线的见闻与工作进展。

  2月8日凌晨,万劲松和同事们在空旷的武汉火车站里迎来了元宵节。等待他们的,是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的疫情防控保供工作。

此时,正值疫情“暴发期”。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24时,湖北省累计确诊病例24953例,武汉市当天新增1985例,堪称“至暗时刻”。

“在来武汉之前,我也在心里问过自己,抗疫一线是什么样子?我能为一线人员做点什么?心里多少有一点忐忑。可当我真正参与到抗疫工作后,心情反而平静下来。在这里,每个人都在战斗,不孤独,也就没有了恐惧。”万劲松剖白自己在阵地转换后的感受。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万劲松(右)在武汉市内的小区、居委会调研社区生活物资配送情况。(吴龙海  摄)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2月7日中午,接到通知要出发去往武汉,我当时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了,交接好工作后,回家简单收拾了行李,就匆忙赶往火车站。”万劲松说。

  记者了解到,当时武汉已经封城,火车也取消了武汉这一停车站点。经多方协调后,万劲松一行人乘坐的这趟列车,在抵达武汉车站后极为短暂地打开车门,他们成为了偌大车站中仅有的到站旅客。

  等待他们的,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他们当即投入到武汉一线的疫情防控保供工作中去。

  对万劲松而言,疫情防控保供工作并不陌生。早在大年初三,他就已经返回工作岗位,投入到生活物资保障组的工作当中,牵头负责全国及湖北、北京等重点地区食盐保障供应。

  经过与有关部门、企业反复沟通协调,湖北盐业集团保持600吨/天的食盐供应能力,中盐集团安排安徽、河南、陕西、江西、江苏、河北等地的食盐生产企业对湖北保供,确定了24辆应急物资运输车辆,无条件满足湖北省内食盐物资需求,实现了食盐产、储、运、销的全面保障。

  截至1月31日,实现全国食盐政府储备约78.8万吨,生产流通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约100.6万吨,相关食盐生产企业全面恢复生产,可持续保障全国各地食盐稳定供应。

  其中,湖北省储备各品种食盐9.6万吨,储备量可满足当地居民5个多月的需求量。

  1月31日,同样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接棒口罩调拨任务的日子。万劲松当即加入到口罩物资保障专班、医用防护服调度专班的协调保障工作中。

  “当时,在梳理统计全国医疗物资的存货和生产能力等情况后,寻找新的口罩供应渠道成了保供工作的首要任务。因为现有口罩总量就这么多,口罩工厂恢复生产客观上需要时间,但前线紧张的防疫形势又刻不容缓。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并付诸以实践,全力保障前线的口罩供应。”体改司产业处处长李晨阳讲述当时面临的困境。

  “这就像一道已经没有选项的选择题,但为了抗击疫情工作全局,必须创造出答案来。在这些工作中,万劲松同志不辞劳苦,开创性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万劲松同日返岗开展工作的李晨阳告诉记者。

比如,面对这个难题,万劲松给出的答案是“电商的全球仓储”。通过联系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协调京东集团在全球采购5.8万个医用N95口罩,运往湖北、武汉等重点地区;协调民航局、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和驻南非大使馆,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将在南非采购的医用口罩286万个安全及时运回国内。

“联系到京东的时候,他们正组织到一批口罩。在我说明武汉一线的急迫需求后,他们当即同意把这批口罩全部供给一线。”万劲松说。

     在医用口罩供需最为紧张的2月1日~2日,仅两天时间,体改司的同志共协调5.5万只N95医用口罩调往湖北武汉,占当时全国总调拨量的一半。

事无大小  全力以赴 

  这种灵活的工作思路,同样在武汉一线得以应用。

  “我们刚到的时候,也是武汉一线最需要防护服的时候。我们立刻全员扑上去,发动一切力量去找。”万劲松谈到当时分秒必争的情景,无论白天黑夜,海关部门每6小时就提供一次物资信息,每每深夜也从不间断。只要有标准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服抵达,就立刻联系报关企业,协调供应。“我们协调不下来,担任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物资保障组组长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维良副主任就马上亲自沟通协调,只要有1%的可能性,就要用出100%的劲头,努力协调供给一线。”

  即使如此,几天后还是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内资源基本已筹集完,海关的进口数量回落,本来就努力维持的紧平衡状态随时都可能被打破,还能到哪里去找防护服?

  只能不断地去优化搜索途径,扩大检索范围。其间种种艰难、焦灼已无需细表。

  万劲松最终想到了一个“笨办法”。他联系海关拿到了2020年1月份以来防护服进口单位和数量的详细清单,发现上海复兴集团、东方国际等企业有总额较大的达标防护服进口记录,立刻联系和他们对接。“从来都没有打过交道的企业,非常支持抗疫工作。复兴集团盘点存货后,当天找到的1.7万套第二天就支援到了湖北。没有这1.7万套防护服,第二天的供需就平衡不了了,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时一线战况紧急,别说一万套,就找到一两千套,我们都觉得特别激动。每一套防护服,都承载着前线医护人员的安全。”万劲松说,“‘医护救患者,我们救医护。’这是连维良副主任在会上对我们讲过的话,我特别受触动,一直记在心里。这份责任,不好扛,但一定要扛住,因为我们身后站着许许多多的一线工作者。他们有需要,我们就要做到。”

  从后方到前线,阵地的转换带给了万劲松更加鲜明的感受,“我们和武汉当地的同志到现场去,和医生们交流。他们那种特别急切盼望防护物资的心情,也沉甸甸压在我们心头。我感到自己身负重任,做好工作的心情也更加迫切。和医患的生命相比,我们所付出的这点辛苦算得了什么?疫情如斯,如果我们多累一点,能令前方更多一份保障,就都值得。”

  而今,随着复工复产的步伐,截至2月29日,我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已实现双破亿,防护服产能也大幅提高。记者忍不住发问,“回想起当初为了几千个口罩、防护服而牵心挂怀、夜不能寐的时刻,您有什么感受吗?”

  “一方面,当时确实是急需,各种招数只要觉得有可能,就都要尝试。在当时,每一套防护服、每一个口罩对医护们而言都是生命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觉得很感动,我们口罩、防护服现在的产量,是全国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未来能够更好防控疫情的基石。”万劲松坦言,“解决了也就过去了,还有下一件事在等着。而且,我也期待着疫情被彻底战胜的那天,这是我们此行唯一的目的。”

  “休舱大吉!”3月10日下午,随着武昌方舱医院最后49名患者康复出院,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均已休舱。

  万劲松在抵达后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做好方舱等医院的建设和物资供应,彻底解决人等床位的问题。大至医疗器械,小至一床被褥,都在万劲松和同事们的精心协调下迅速安排到位。“这都得益于各方协力的支持,是属于集体奋战的成果和荣誉。”

  谈起生活物资的保障供应,万劲松的语气不松反紧。武汉是一座有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随着疫情的日渐严峻,湖北特别是武汉及周边城市,在生活物资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城市封闭了,但生活还在正常运转,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踏实地呆在家里,守好疫情的安全关卡,也是此次战‘疫’的重要一环。”

  “资源总体还是有充裕保障的。”万劲松表示,但受疫情影响,随着村庄、社区的封闭,交通受阻成了物资供应不上去的原因。“菜在田里、鱼在塘里、肉在冷库里,到不了社区和老百姓家里,我们就必须协调解决好。”

  万劲松谈道,前些天发现有几个市县婴幼儿奶粉不够了,我们马上联系有关部门,组织到一批奶粉。找不到货车运输,就又紧急联系了军车,连夜把奶粉分给各市县。

“中央指导组物资保障组对保障工作高度重视,没有大小和轻重,发现一件解决一件,努力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保障好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万劲松说。

万劲松在武汉市内调研物资调配情况。  

抱薪者众  共克时艰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战“疫”前线一路走来,万劲松最大的感受,正是“家国情怀”四个字。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不管是在后方阵地,还是在武汉一线,万劲松感受最多的,始终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共同抗疫者的无私奉献。人人都是抱薪者,往来都是“逆行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覆盖着武汉这座寄托着无数人间烟火的城市。

  无论是和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协调医疗物资,还是后续因为物资、设备需要去联系企业,“都特别痛快,很多时候一提到武汉需要,对方甚至直接拍板说不需要采购,他们直接捐赠。”万劲松说。

  “在此次疫情中,很多海外人士、华侨同胞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抗疫工作,通过各种方法采购到医疗用品来支援湖北、支援武汉。2月初,航班停飞、运输受限,我们通过联系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中外运、中国邮政等成立了海外防疫物资进口专项小组,通过包机形式将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重点防疫物资运输回国。”

  “因为协调物资的缘故,我在很多渠道发布了我个人的联系方式,有一位女士加了我的微信,请我协调航班通道。事情解决后,她又给我发来信息。我说,‘能帮上点忙就好’ 。没想到这位女士回复说,‘不是帮上点忙,是起了关键作用,我替众生感谢你。’”

  “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很受鼓舞。我明白我做的还远未达到她所说的地步,但她的鼓励敦促着我继续奋战。”这种互相支持、互相鼓舞,共同为战“疫”而冲锋的感受,始终激励着万劲松负重前行。

  更令他倍感亲切的,是来自体改司“家里人”的大力支持。“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口罩、防护服解决得差不多了,医疗设备却还缺不少,光靠湖北一地的力量有限,我们也是发动后方的同志们共同去找 。2月18日,在我通过‘体改司党建微信群’通知了‘家里’的同志们后,仅仅6个小时内,呼吸机、移动DR、移动式等离子消毒机等2.26万台货源全部找齐,很快就输送到了一线。可以说,体改司是我坚强有力的‘后盾’。”

  “疫情发生后,体改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徐善长第一时间部署了‘体改司全体党员干部投入抗疫战斗’的工作安排。‘体改司党建微信群’成为体改司党支部响应委党组号召,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开展抗疫工作的重要平台之一。”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后方工作者之一的李晨阳介绍了体改司党支部的“特色”。

  万劲松还谈起带给他感动和激励的身边人,“一线工作虽然很辛苦忙碌, 但大家都非常有激情。没有人抱怨退缩,都全力以赴地承担、推进着各项保障工作。”

  谈起在武汉的生活,万劲松提起一件趣事,“大家来了快一个月时,最想做的事是剪指甲。我们是来干工作的,都来得很匆忙,像我就拿了一身换洗衣服,指甲剪更是谁都没有带。后来还是后批来武汉的同志听说这个事,特地给我们带了一只。”

  在武汉一线的日子里,万劲松这样形容自己的所见所感,“某种程度上,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我们所做的保障工作对抗击疫情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和医护人员、志愿者们比起来,不觉苦累,他们比我们更危险更辛苦。”他说。

万劲松走访湖北慈善总会黄陂临时仓库,了解物资调配等情况。  

  万劲松谈起他不久前在湖北省慈善总会临时仓库时的经历,“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们就驻扎在仓库旁边,住在非常简陋的帐篷里。“他们跟我讲,最开始连被子都没有,硬挺了好几天才等来捐赠。其中一个小姑娘说她已经整整两周都没有洗过一个澡了。”

  据万劲松介绍,“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们100余人,以30人为一组,每10天~15天轮换一次。“都是从河南、江西、山东等省赶来武汉支援的,整个慈善总会临时仓库的物资运转完全是靠‘蓝天救援队’支撑起来的,负责物资发运、调配、装卸等工作,辛苦极了。”当他了解到志愿者们正面临出行受阻的问题时,立刻与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并以物资保障组名义专门去函,省指挥部为志愿者们单独开设了通行证账户,轮换队员的问题才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通过此次疫情,体现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视天下为一家的精神。但凡疫情需要,都是无条件支持。省市在采购过程中,国外进来的都是先采购再检测,国内是先送货再结算,任何价钱都不讲。同心同德。”万劲松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万众一心抗疫行动的见证者。这是我一生中非常深刻、难忘的体验,我觉得,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是为社会、为大家、为需要的人做点贡献,就是值得的。”

  “我这里正好有一个电话需要接一下。”采访接近尾声时,万劲松说。不到20分钟,他向记者传递了一个新消息,“刚刚联系我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有关负责人,我们之前联络到的21台ECMO货源,他们愿意认购。”

  “在前线工作的这段时间,最让我们感动、鼓舞的莫过于此。同路者多矣。抗击疫情无论阵地在前还是在后,心都想在一处,劲也都使在一处。这次战斗,终将在万众一心的不懈奋斗中取得胜利。”万劲松说。(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