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黄河边的坚守

阴山脚下,黄河岸边。大风裹挟着雪花,在冰面上狂舞,冻得人直发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包头水文站站长高佳紧了紧棉帽,继续操作手中的设备。

“这是冰层钻孔机。冰冻期测流,如果没有这个设备,断面上30多个冰孔要打好几个小时。”高佳说。伴随着“嗡嗡”的响声,不一会儿工夫,冰花就甩满了他的鞋子和裤脚。

高佳的父亲也是一名水文人。“小时候印象里父母一直两地分居。有一年黄河中游下暴雨,测流很危险,我就问我爸,根据经验写数据行不行。他当时生气地说,这东西哪能糊弄人哩,水文是个良心活儿!”这次对话让高佳铭记于心,“干了这份工作后,我才真正理解爸爸的话。”

凛冽风雪中,黄河测报“侦察兵”一个个脸被冻得通红。有钻冰的,有铲冰的,大家配合默契。

“按照李国英部长的要求,我们站上加大了新仪器新设备在冰期的应用力度。有了先进仪器辅助,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次冰期流量测验工作。”高佳跺了跺脚上的冰雪,其他队员接过设备,继续打冰孔。

今年春节,高佳又一次选择坚守在水文站:“现在测报任务重,在站上踏实。”

黄河防凌,重在宁蒙。距离包头水文站约150公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头道拐水文站,同样承担着艰巨的防凌测报任务。

天刚刚擦亮,黄河边寂静无声,一切尚未苏醒。

头道拐水文站站长沈国庭戴着头灯,手持25斤重、1.8米长的冰钎开始凿冰。冰钎一下下杵向黄河冰面,冰花四溅。

“通了,通了!”看着汩汩的黄河水涌上冰面,沈国庭喘了一口粗气,“我们这个测验断面条件不好,所处河段河床摆动剧烈,目前还没法实现自动测报。”

凿冰、测水位,对于水文站职工再熟悉不过的画面,每天都在黄河边上演。

“水尺读数0.79米,水位988.53米,落两分。”读完水尺,沈国庭催促着站上的职工抓紧回去发报,“每天早上8点前,我们必须将数据上报。”

已经建站71年的头道拐水文站,是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的主要转折点、控制站、把口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打冰孔、测冰厚、测水位、测流速……这是头道拐水文站职工重复不变的工作,也是沈国庭9年来早已习惯的日常。

走在黄河冰面上,“咔嚓”的冰裂声让记者心头一紧。“没事。我们通常说封河的时候,‘冰厚一瓦,能持一人一马’。开河的时候不行。”长年与黄河打交道,沈国庭早已摸清了它的脾气。

“那年开河,我基本是三天三夜睡不了觉。为了测流,在吊箱上工作了6个小时,下来时冻得脚都没啥感觉了。”沈国庭扛着测验器具边走边说。

任务重、人员少,这是站上水文职工不得不面对的困难。一年到头,他们回家的次数少到用手指头都能掰得过来。

“这几年站上有一定的人员流动,自己心里也有过摇摆。”说起略显枯燥的工作,水文站“90后”职工张猛吐露了心声,“但是2019年的那次凌情让我改变了想法。那次凌情威胁到了两岸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本地农民的孩子,我觉得我应该留下来,继续把这份工作干好。”

对家人的愧疚,沈国庭感触最深。他来到站上工作9年,今年春节已经是家人陪他在水文站度过的第5个春节。

“我媳妇是老师。有一年我生日,她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要好好保重身体,好好爱这个家!你守护着黄河,我守护着你。’这让我很感动,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沈国庭黝黑的脸颊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从黄河边到头道拐水文站,一条被水文“哨兵”踏出来的小路,见证了他们长年守护黄河安澜的坚持。他们坚守岗位、坚守黄河、坚守初心的故事,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