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观察:十年来经济建设历史性成就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11日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新篇章。本期观察版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分析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推动深化对党的二十大关于经济建设战略部署的认识和把握。
——编 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更坚实(人民观察)
刘元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十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稳步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时代十年,我们坚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等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创新驱动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十年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提升到超过60%;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2021年9月,我国各学科“高被引”国际论文数为4.29万篇,居世界第二位、占比24.8%;探月工程、火星探测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等顺利实施,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取得突破;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
协调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发展不协调问题得到缓解。我国基尼系数改变了过去的上升趋势,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21年的2.50∶1。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上升到2021年的64.7%,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
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各项指标发生转折性变化。十年来,我国地表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下降12.5个百分点,2014—2021年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能源消费增量中的份额超过6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近十年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为降低能耗和排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提升。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2019—202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为10.8%,高于全球9.1个百分点。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一,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共享发展取得历史性成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形成超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比2012年分别增加7733万人、9277万人和8323万人。人类发展指数大幅提高,在1990年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47个国家中,截止到目前,中国是唯一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
稳步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更加坚实
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明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脚步稳健有力。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从总量看,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万亿、70万亿、80万亿、90万亿、100万亿、110万亿元大关,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了1.8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宏观经济稳定性明显增强。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中美经贸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动力源,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2012—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约6.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长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始终保持在3%以下,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2%以下,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稳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国际收支状况最健康的国家之一。
高标准市场体系加速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逐步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九十六位跃升至目前的第三十一位;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数由2012年的5494.8万户增加到2022年6月份的1.61亿户,增长1.92倍。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5.4%上升到2021年的65.4%,上升了10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驱动力开始摆脱过去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局面;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45%提升到2021年的54.9%,提高近10个百分点;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和国际竞争力也大幅度提升,2013—2021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速达到5.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从2016年的1409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346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9.7%。
统筹发展和安全取得重大进展。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自主性得到明显提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外贸依存度已从2012年的45.3%降低到2021年的34.2%。我国还在粮食安全、产业链安全、金融安全等领域展开专项行动,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完善的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筑牢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屏障。
新时代十年,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取得突出成效的十年;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的十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十年;是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明显的十年;是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和贡献率持续提升的十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科技创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科技创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新跃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8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高到2.44%,其中2016—2021年经费年均增长12.3%,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的科技投入保障了大规模、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量居于世界首位,量子信息、材料、脑科学、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量子计算、深空深海探测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特高压输电工程、复兴号高速列车、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都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组织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以新型举国体制及时有力支撑疫情防控。我国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创造出丰硕的合作研究成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中国科技贡献。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
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十年来,围绕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我国在科研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评价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更加高效顺畅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筋骨”。太阳能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深海油气、新型核电等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奠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融入产业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实现“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催生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科技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种子安全的关键。医疗装备开发、新药研制、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技应用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等措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塑造未来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十年来,我国在多个领域探索开辟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新路径。例如,在科学引领方面,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创造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研究新纪录,推动科技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在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0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在区域发展方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创新集群成为推动各地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新征程上,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执笔:李 哲 杨 洋)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观察者说)
倪红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步伐不断加快。
打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国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钢铁、水泥、汽车等主要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保持快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4%,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平均水平;2021年国内外专利申请授权量460.1万件,比2012年增长2.7倍。
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有效推行,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不断完善。
打造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总量超过4亿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打造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12年末提高11.62个百分点。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进展。能源革命深入推进,天然气和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快速提升。
打造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2021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6.9万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总额保持世界第二;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2年9月,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国贸易投资大国地位更加巩固。
打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国企国资等领域出台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垄断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全国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加快建立。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助推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既迎来新的战略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新征程上,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11日 09 版)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