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观点)——身边变化看十年①
编者按:新时代的标志性成果,在日新月异的神州大地上随处可见,既反映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身边的变化最真切、最动人,也最能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的奋进图谱。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从具体而微、可感可知的变化中,感悟新时代这十年的壮阔历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星轨,是恒星持续移动产生的轨道。在北京,以前拍星轨往往需要去郊区;而近段时间,有摄影爱好者在首钢园就拍到了星轨。过去在郊区,现在在城区,拍摄星轨的位置之变,真真切切地展示着北京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去年为例,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9%,比2013年增加112天;重污染天数降至8天,比2013年足足减少50天。看得见的变化,生动体现了新时代1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来到位于锦州市小凌河和女儿河交汇处北侧的东湖森林公园,考察当地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情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北京的大运河、上海的苏州河、天津的海河等,改造后都很好,群众都很欢迎。像这样的公园要多建,给老百姓建、给大众建,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十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遥想多年以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脏乱差一度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随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集中攻克。在上海,住在杨树浦港旧址旁的市民,曾经苦于工厂轰鸣、污水横流,人们盼着推开窗户不再有刺鼻臭味,经过艰苦治理,现在江岸美景重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面积986亩的薛家洼,过去集聚着码头、固废堆场、“散乱污”企业、养殖场、危旧民居、渔民住家船和作业船等,“滨江不见江”,经过综合整治,如今变成了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日益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清丽的山川,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这十年,从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到全面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到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成就非凡,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徐徐铺展,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福建长汀河田镇芦竹村村民蓝晓红有一张珍藏了十几年的老照片,照片里,“山是秃头山,水是黄泥水”——那是她家鸡场最初的模样。要养鸡,先种树。通过人拉树苗,肩挑溪水,树一棵一棵栽,绿一寸一寸长,7000多株桂花、1000多株红豆杉、300多株罗汉松和500多株红叶石楠陆续在红土里扎根。生态向好,换来的是养殖场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去年的销售额近1000万元。熟食包装纸盒上,一句话格外醒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当地群众的心声,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放眼神州,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生态故事,生动地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曾一度受到严重污染,经过持续治理攻坚,“汾河晚渡”如诗如画,汾河景区成为太原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站在汾河岸边,听到汾河逐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点头称赞:“真是沧桑巨变!”这是对成绩的肯定,也是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盎然绿色必将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生态必将日益成为幸福生活的常态。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