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人民网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须出实招、见实效

科技部、财政部日前发布两部门联合制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从10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要求,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各类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为做好相关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和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从内部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可以说,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也正因如此,出台有力举措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谓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33万家,683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173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无不彰显着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和不断夯实的创新基础。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难题。例如,企业投入的人力财力不足,影响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等。《方案》提出“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等举措,有助于解决一些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燃眉之急。

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统筹兼顾,打通产学研协同对接的难点和堵点。细览《方案》,无论是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企业开放力度,还是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抑或是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向企业开放,一系列实招硬招将汇聚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创新不能“单打独斗”,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创新不问出身。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不管是大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成为创新主体。“十三五”时期,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占比从2016年的87%提升到2020年的92.4%,销售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64.2%提升到2020年的70%,正是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生动体现。可以预见,《方案》中完善落实国有企业创新的考核、激励与容错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等安排,将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和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加强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推动《方案》明确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定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