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剪报背后的记忆|我与人民法院报

翻开页页剪报,我与《人民法院报》近20年的故事便如电影般浮现在眼前。

初识《人民法院报》,是在2003年。

彼时我正在上大学,大二学年开设了民法课程,教授民法的张老师常常将一份《人民法院报》带进课堂,向我们介绍报纸上刊登的案例。形象、直观、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在课堂上聆听老师讲解案例,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报纸上的案例解读对民法理论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张老师的建议下,我经常到学校图书馆期刊室阅读《人民法院报》,不断汲取知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研究生毕业。

2009年8月,我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法院工作,被分配到民二庭,主要职责是审理民商事案件。
作为法院新人,我经常跟随庭里的法官参加庭审,学习业务知识。院里为了提高干警的业务水平,给我们订阅了《人民法院报》,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帮助我更快熟悉法院的业务。调研文章加深了我对法律理论的理解,案例学习提升了我对案件分析、判断的能力。如果阅读到与庭里审理相似的案例,我就跑到法官办公室与同事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裁判思路。
2011年,时任峄城区法院副院长的孙永军开始分管我们庭室。孙院长是院里有名的审判专家,对刑事审判、民事审判、信息调研均十分精通。那时我已经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开始独立办理民商事案件,一边学习、一边办案成为我工作的主要内容,于是向孙院长汇报、请示案件的机会就多了起来。

有一次,我到孙院长办公室请教问题,看到孙院长正在拿着剪刀非常认真地剪报,一张张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图片被整齐地剪下来放在办公桌上,然后用胶水粘在纸上,孙院长说等胶水干了就可以分类整理了。在孙院长办公室,我看到了很多装订起来的册子,有的报纸由于时间较长颜色已经发黄。

图为王一仲的《人民法院报》剪报记录本。照片由作者提供

孙院长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是他工作中不断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他的精神食粮,看着一沓沓剪报,我对孙院长更加崇敬。跟随着领导的脚步,我也开始了剪报,不断发现好的案例,慢慢积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民法院报》电子版、《人民法院报》公众号上线了,读者可以用电脑、手机随时随地阅读《人民法院报》。遇到优秀的调研文章、案例,可以随手下载、保存,学习更加便捷。
今年年初,我从民庭又调整到审判管理办公室工作。审管办包含研究室的职能,负责起草各种材料,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尤其是起草重要的综合材料、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时,对于如何按照通知的要求撰写主题、形成框架、归纳工作重点、下步工作打算等等,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这时,《人民法院报》又给我指明了方向。最新法律、司法解释的出台及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部署、先进法院工作亮点和经验、先进法官的工作事迹、务实求真的经典案例,都给我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和启迪。读着报纸上一篇篇高水平的文章,我也开始尝试着写作,期待着将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作为一名写作新兵,我仍需提高自己的法律理论素养和文字写作水平,我将继续汲取《人民法院报》的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与《人民法院报》相识已近20年,《人民法院报》也即将迎来30岁的生日。创刊30年来,《人民法院报》不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记录着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前进脚步。愿《人民法院报》以30周年创刊纪念为新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