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900字消息,我准备了两年|中国新闻奖秘笈
编者按:从小切口展示大背景、大主题、大成就,是重大主题报道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关键一招,十分体现记者的功力。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对于这个事关“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重点工程,《人民铁道》报记者李蓉深入践行“四力”,前后跟踪两年时间,从丰厚的一手素材中,抽丝剥茧、去粗取精,反复打磨修改,最终凝练成一篇900字的“硬消息”《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该作品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二等奖。今天,一起听听作者讲述的采访故事。
图片扫码查看获奖作品
回顾《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这篇消息的采访写作过程,如果说有什么心得,那就是以高度的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在践行“四力”中凸显报道多维度;其次就是新闻采访要有厚度,主题鲜明、视野宏大、时代感强,最后是写作要有“产品”思维,在文章架构上突出精巧。
以高度的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文章为思想而写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文章是为思想性而著,我们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上,宣传解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故事,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部署、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的重大论断阐释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为了做好这次报道,事先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设立雄安新区的有关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有关文件,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整理了几十万字的资料,为写好这篇消息充实大脑。越是深入学习,就越能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富矿,其中有思想体系,也有工作指南。
在写作上,我深信一件好的新闻作品不怕反复打磨,要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群众语言说话,从小切口展示大背景、大主题、大成就、大情怀,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超级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
一篇消息不到千字,可以说很简单,但要写好却又很难。需要不断的镜头推拉摇移、人物场景变化,又要历史与现实交织,思想立意和信息含量俱佳。比如在导语写作上,我就换了若干类型。初稿导语是:“今天,一列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列车从北京西站开出,驶向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新区雄安,开启了五朝古都北京与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连接。”我觉得在准确性和立意性上差了一点,而且信息含量弱。
最后的稿件是这样:“12月27日10时38分,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速动车组从北京西站开出,奔向‘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几乎同时,雄安站也向北京开出首发列车。这标志着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添新动能。”
明快的语言,具体到分钟的时间、350公里的时速,加之北京西站和雄安站两个场景的平行展示,让读者有了即视感,让人感到了“速度”与“激情”,交代了主旨意义,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2020年12月29日《人民铁道》报一版
无论从雄安新区的历史定位,还是从京雄城际铁路对于雄安新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意义,以及这条铁路作为“世界智能高铁的新标杆”的重要特点和指标,如此丰厚的信息,既要全面又要精炼,这需要我在报道之外做大量功课,把更生动的细节、更新颖的角度、更鲜活的表达、更贴近的情感、更多元的意义指向及空间融入一条900字的消息中。
在践行“四力”中凸显报道多维度,腿上勤就会笔下壮
一线是滋养记者的土壤,腿上勤就会笔下壮。跑得越多,积累越多,发现新闻的几率就越高。思考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价值与高度。这要求记者既要扎得进去,获取第一手真实、鲜活、厚实的素材,又要跳得出来,以客观、理性、深度的思考,发现共性问题,提供全新视角。
在选题策划阶段,我对这个选题高度重视,连续几十次奔赴一线,和建设工人摸爬滚打在一起,采访了大量经济学家、设计人员、建设指挥人员和一线职工,对线路基本情况、科技创新情况、工程亮点、经济社会意义以及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模范典型等进行集中梳理,全面了解京雄城际铁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国铁路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做到心中有数,并掌握了丰富的材料、积累了5万多字的采访笔记,光采访本就记满了5个。
在2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跟踪京雄城际铁路建设过程,采写了大量作品,制作了多个10万+融媒体产品,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积累,《复兴号驶进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智能型复兴号穿越长城》等稿件的采写创作过程为这篇消息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蓉(左)在京雄城际铁路联调联试现场采访建设人员。
2019年9月26日,京雄城际铁路北京西至大兴机场段开通运营,创造新的“雄安速度”;2019年12月30日,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智能高铁穿越长城……这些重大新闻事件,我都在现场。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条新线开通前的每个关键节点,我都要在现场。穿隧道、进现场、越桥梁、访专家,成了我记者生活的常态。
记者不是打卡式行走的观光客,如果眼里只有小桥流水,笔下不可能天高地阔。几年来,我采写了一些关于中国智能高铁的深度报道,从时间纵向维度、世界横向维度入手,将中国高铁的建设过程、智能装备、智能车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为自己写好这篇消息稿做了充分的积累。在后期,各位编辑老师也帮我反复打磨,一字一句修改,真是“字字珠玑”。
坚持融合报道思维,新闻报道要有“产品”思维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新闻工作是一项常干常新的工作,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要坚持融合报道思维,不仅要在传统媒体上成为“实力担当”,也要在新媒体上成为“流量担当”。
在采写《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时,我的稿件以首发车50分钟的车程作为时间轴,以沿线车站为空间轴,移步换景,时间、空间从容转换,现实、历史交替穿插,织就了一幅既有现场即视感,又有历史纵深感的新闻图景。现场镜头式的飞白描写、采访对象的鲜活话语、专业数据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了京雄城际铁路的“硬核”实力和全线开通重大意义,勾勒出一幅世界智能高铁的新标杆满载着新时代的幸福奔向“未来之城”的图景。
一条消息的好坏当然还在于其信息含量是否丰富。新闻作为即逝的历史,如果说还能有留存价值的话,那就看其中有没有“干货”了。这篇消息的信息点多达60个,我在写作中打通“通稿”思维,增强稿件融合性。另外,在策划稿件的时候要有“产品”意识,思考怎样的题材才能实现更高的“到达率”,在稿件创作过程中要有全媒体意识,力争实现文字、图片、视频同步采集,形成全媒体报道合力,最后稿件刊发后要有“售后”意识,加强与读者互动。
这篇900字的消息在人民铁道、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以图文形式全媒体发布,并在《人民铁道》报头版见报,全网共计130多家转载,其中新闻网站转载30多家、移动新闻客户端转载70多家、其余平台转载30多家。稿件互动性很强,在社交媒体中表现抢眼。
这个中国新闻奖属于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民铁道报,属于中国高铁这张亮丽的名片。我很感谢记者这个职业,带给我丰厚的人生体验。(作者:《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北京记者站高级记者李蓉)
秘笈帖
1、站位要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富矿,既有思想体系,也有工作指南,要深入学习领会。
2、脚下要勤。既要扎得进去,获取第一手素材;又要跳得出来,提供全新视角。
3、策划要新。要有“产品”意识,以实现更高的“到达率”;还要有“售后”意识,加强与读者互动。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