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4000公里的爱心传递—— “新冠”之下的造血干细胞境外捐献
2022年4月22日凌晨5:07,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作人员收到一封重要跨境邮件:装载着志愿捐献者造血干细胞的爱心“大蘑菇”(气相液氮罐)顺利送达美国患者所在移植医院。历时2年,175封往来邮件,途径天津——北京——香港——美国,行程近14000公里,这场爱心传递圆满完成。
来自海外的配型申请
2020年1月,美国骨髓库为一位亚裔患者向中心申请检索配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无法邮寄血样至国外实验室,故外方终止了后续流程。2021年5月,美国骨髓库再次提交检索申请;7月,移植医院选定了志愿者在国内实验室进行确认实验。
随后,省级管理中心紧锣密鼓联系志愿者确认意愿、安排寄送血样、采集计划,国家管理中心医疗服务部积极安排后续事宜。
一波又三折。3月10日凌晨1时25分,中心收到美国骨髓库工作人员电子邮件,表示如果无法协调好国际货运公司,该方将取消这一例采集工作。此前,中心已与美国骨髓库推荐的两家货运公司进行对接,均因无法办理出关手续放弃合作。按照移植、采集计划,捐献者将于3月11日入院注射动员剂。此时叫停,对捐献者和省级管理中心都是极大打击,采集计划将被彻底推翻。此前,这位身为人民教师的天津捐献者已经为配合捐献时间调整了课程安排。
中心医疗服务部境外协调员实行零时差工作,当即回复:“此时终止采集,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美国骨髓库工作人员感受到了来自中华骨髓库的坚持。
凌晨5时,美国骨髓库同意按原计划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同时协调新的国际货运公司。从提出取消到再次确认继续采集这4小时里,境外协调员难以安睡,时不时翻看手机邮件。当看到美国骨髓库工作人员发来感谢中方坚持不懈努力促成这例移植的邮件时,内心激动万分。
一个“取消”说起来简单,但这意味着多少人的付出与努力付之东流;如果“取消”,这位患者会有其他治疗方案获得重生吗?我们无法预估。正是这份坚持,为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这位瘦小的女性捐献者,起初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并不理想,且刚好赶上生理期,身体一度出现不适症状。细胞动员期间,天津市红十字事务中心以及采集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时刻关注细胞增长情况。后经多方评估,增加一天细胞动员时间。3月16日,采集在天津顺利完成,细胞计数达标。志愿者和省级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终于松了口气。
“大蘑菇”走出国门
随之而来的关口是造血干细胞的运送。3月17日,北京脐血库完成造血干细胞制备和冻存工作。这份生命的礼物已整装待发,时刻准备运往大洋彼岸。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一是国外邮寄过来的运送箱配件缺失,无法正常工作,需要等待重新邮寄;二是无处“安放”移植医院需要的血样试管。
4月2日,又被海关告知目前只能出口造血干细胞,血样申请未通过,需重新申报。原定4月5日的航班赶不上了。如果4月5日无法顺利退出海关仓库,液氮罐就会有超温危险,严重影响造血干细胞质量。
随后两天,大家紧锣密鼓准备文件、更新手续。4月8日,原计划运往美国的冻存造血干细胞被送回北京脐血库。脐血库发来专业核查结果:液氮罐内有液氮挥发的白色气体,标本外观检查正常。商品报检、海关申报、预定航班……经过第二轮准备工作,4月19日13时04分,历经整整1个月,重35公斤、被称为“大蘑菇”的气相液氮罐终于满载着志愿者捐赠的冻存造血干细胞从北京启程,“走”出国门。
4月20日,“大蘑菇”经香港转机至美国泰德·史蒂文斯·安克雷奇国际机场,再转至洛杉矶国际机场。4月22日 凌晨5时07 分,中心工作人员终于收到了美国骨髓库确认造血干细胞送达的邮件。至此,这场历经波折的爱心传递圆满完成。
连接生命的桥梁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华骨髓库境外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被按下了“慢放键”,但国家级管理中心的境外患者检索、血样邮寄工作并未停止,各省级管理中心、地市工作站的积极作为、适配志愿者的爱心配合从未停歇。即使航班减少、无人取送,工作人员也没有放弃,积极尝试冻存、联系海关、沟通外交部、联系运送公司,只要有一线希望都尽全力寻找解决方案。
2021年6月至9月,经与法国骨髓库、法国大使馆、外交部欧洲司、海关、机场等部门密切沟通,在多方配合下,成功促成疫情后中华骨髓库首例手提造血干细胞运送出境。这也是中华骨髓库定制的造血干细胞运送箱第一次走出国门。它经受住了考验,23.5小时的路程,交接时温度为3.8℃。2021年5月、10月,中心分别协调两例涉外患者在国内的亲缘捐献者采集、运送工作。
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到2022年疫情常态化,中华骨髓库一次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因为这一颗颗生命的种子,能为远在异国他乡的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我们是生命的桥梁,生命的纽带,不分种族,不分国籍;我们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植根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中;我们静待花开,盼望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