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前沿|会原创、会模仿、会整合,二代写稿机器人又来抢记者饭碗了?

编者按:2015年,国内涌现出第一代写稿机器人,自此,关于机器人是否会取代编辑记者的争议从未停止。2016年开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更加智能的二代机器人登上舞台,仿写诗歌以假乱真,秒写高考作文能得高分。对业界来说,二代写稿机器人是挑战还是机遇?今天,我们分享一篇文章,与大家一起试作探讨。

消失的一代写稿机器人

关于机器能否代替人类从事文字创作的想法,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被提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猴子和打字机实验”:众多的猴子在打字机上乱敲,只要时间足够,总有只猴子能敲出莎士比亚的作品。自20世纪以来,科技不断变革进步,机器写作的概念也被一再提起,直到数字时代的到来和软件行业蓬勃发展后,写稿机器人方始崭露头角。

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StatsMonkey系统通过撰写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新闻稿广受关注。随后,《福布斯》、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都使用了机器人写稿,美联社也于2014年正式采用自动写作产生财经新闻。国内机器人写稿起步较晚,却在极短时间内全面爆发。2015年,腾讯的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发布了一篇名为《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的报道,打响了国内机器人写稿的第一枪。随后,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南方报业的“小南”,各种写稿机器人纷至沓来,成为知名传媒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标准配置。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机器人稿库

伴随着写稿机器人的普及,未来编辑记者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的争议也从未中断。场外乐观的技术派认为,写稿机器人背靠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可瞬间生成新闻报道,无论是速度还是数量都完胜人类,其在财经、天气、体育等新闻领域取得的辉煌战绩也提供了现实佐证。而场内的编辑记者在了解写稿机器人的套路后,却愈发的淡定:机器人并无思考和原创的能力,所谓自动写稿,无非是冷冰冰的三板斧——按需定制模板,自动抓取数据,生成签发稿件,除了体育、财经、数码等固定格式的简单资讯外,别无用武之地。

随后的发展证明,淡定者确实有资格淡定,而乐观者确实过于乐观。今日再看,2015年争相上马的第一代写稿机器人们,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蓄势待发的二代写稿机器人

几乎是同一时间,埋头默默发展了多年的人工智能技术,随着2016年Alpha Go的出世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几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携手并进,互相成就,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引领各行各业产业升级的希望所在,智能写稿的水准也在不断进化,日益刷新大众认知。

不同于第一代写稿机器人确定模板填充数据的虚假智能,深度学习加持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诗歌、散文、稿件写作上的进展神速,足以乱真的作品层出不穷。如美国GPT-3人工智能为《人类简史》十周年纪念版作序,让作者赫拉利本人都承认,“得把GPT-3的文字仔细读上一两分钟,才能得出结论这并非出自我手”。诗词机器人“九歌”模仿李白《静夜思》的作品“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在央视节目中骗过了评委和观众。近期引发热议的《本手、妙手、俗手》高考语文作文,百度数字人度晓晓仅用40秒就写出了40篇议论文,其中一篇“苦练本手,方能妙手偶成”被参加测试的阅卷教师打出了48分的高分。

  

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新一代写稿机器人,目前仍处于试验和小范围试用阶段,只是在诗词、歌词、出版等领域徘徊试探。但可以预见的是,二代机器人必然会如它们的三板斧前辈一般,在技术成熟和环境契合后,大规模进军传媒行业。除速度和资源的天生优势外,会原创、会模仿、会整合的文字创作能力,使得二代机器人战斗力远非早期可比,对媒体行业的冲击,也将远大于前。

危机虽在,若要说写稿机器人将逆袭胜利,抢走媒体人的饭碗,仍为时尚早。仔细分辨就能看得出来,如今即便是前沿的人工智能,也不具备思考和鉴别能力,新一代的自动写稿本质上仍是东拼西凑、故弄玄虚,言之无物,只是对已有作品语句和作者风格的模仿。而好的新闻作品,价值在于精度、深度和温度,精度不仅是数据精准又要紧贴情境,深度并非晦涩不明而是言之有物,温度不必词句热血而要体现人性。以上三点,都是人工智能的绝对死角,唯有血有肉有阅历有思想的人类方能拥有。而编辑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远不是二代或是三代机器人所能突破的。

 

  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并非所有媒体从业人

都能高枕无忧,当前有着不可忽视的两点事实:一是身处信息时代,靠着东拼西凑、故弄玄虚的写稿,作品言之无物的文字从业者,绝不在少数,与二代机器人的专业刚好重合,一旦遭遇,就是被降维打击。二是快餐文化盛行,碎片化阅读占据主流的当下,鉴赏能力不高的读者,未来也都会变成机器人的读者。前几年流行一时的主播喊麦,当下正在流行的古风词曲,歌词清一色的都是江山美人、水袖粉墨的堆砌,但就是拥簇甚众。撰写此类空洞作品,正是机器人的拿手好戏。

分化的媒体人

可以预见,二代机器人进场后的媒体行业,从业者将会产生分化。对有能力观察采写新闻事实并进行深度分析和独立判断,能创作出高价值新闻作品的记者编辑而言,机器人只是解放劳动力的工具,通过人机协同,可以让自己精力集中于深层次的思考、情感诉求的挖掘,创作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作品。而对于创作能力浮于表面的媒体从业者,二代机器人虽然让自己产生了职场危机,但也带来了倒逼自身苦练内功,促进业务水平跨越的动力和机遇。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