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国家影像志的历史使命|中国新闻奖秘笈·重大主题报道
编者按:大型新闻纪录片《同心战“疫”》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该片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展现了中国人民从磨难中奋起的巨大勇气。节目通过对大量事实和细节的系统化梳理,真实、全面、生动、温暖、有力地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在这场人民战争中的定海神针作用,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这次战“疫”的胜利之本,展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并向世界展示伟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
今天,“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聚焦这篇获奖作品,一起听听节目主创讲述的创作故事……
扫码查看获奖作品
许多年后,人类会如何看待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呢?
一部好作品,理应留下一个时代的烙印。大型纪录片《同心战“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担着记录抗疫斗争国家影像志的历史使命。
号令出,风雷动,旌旗展,勇士奔。
从疫情暴发之初,我们的节目创作就开始了。2020年1月20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派出260多人的报道团队奔赴武汉一线,后方数千人参与报道,全程记录伟大抗疫历程。
且战且记录,且行且思考。在六个多月的制作周期里,我们见证了中国从战“疫”到恢复烟火气的全过程。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让世人知晓,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为什么能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众说纷纭的国际舆论场,如何让作品既能直击人心、又能清晰呈现全局?
2020年2月,《同心战“疫”》主创团队在讨论节目创作。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本片以“同心”体现战“疫”内核,用《令出如山》《生死阻击》《坚强防线》《众志成城》《命运与共》《人民至上》这六个篇章谋篇布局,向世界真实、真诚地讲述了中国战疫故事。
立意深邃 全景式记录抗疫历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百年大疫,中国如何作答?纪录片《同心战“疫”》将新冠肺炎疫情放在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上,从历史的维度、国际的视角出发,站位高远、立意深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令出如山;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贯穿全程;医护工作者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展开生死阻击;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强防线在全国构筑;举国上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人人参战、人人奋勇;中国始终推动世界合作抗疫、共克时艰。
中国在全世界抗疫斗争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同心战“疫”》以专门篇章回应:早在国内疫情初期,我国便开始向世界多个国家派出专家组、工作组,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分享给全球;我国还发挥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制造大国优势,保证了抗疫物资供应,为人类抗击疫魔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全片注重展示党团结带领人民迎战疫魔,体现了百年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到卫健委、发改委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钟南山、张伯礼等国家派出的专家及医护人员,再到基层干部田霖、社区民警赵闯,处处都有共产党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世界面前的形象展示。2020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召开,全国上下十七万人“云开会”,充分显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同心战“疫”》全景式记录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鏖战历程,抓住中国人民从磨难中奋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品格,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展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团结抗疫、命运与共的患难真情。
守正创新 全媒体引领主流舆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面对这场百年罕见大疫,作为国家媒体从业人员,我们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运用大众传播的方式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在舆论场引领了主流导向。
事实胜于雄辩。节目并非生搬硬套程式化讲述,而是用鲜活完整的故事将抗疫政策层层铺开解读。例如《生死阻击》一集中的“敲锣女孩”,故事的开始是她和母亲感染新冠肺炎迫切寻找床位,这是武汉主战场紧迫形势的现实;母女二人后被分别收治到方舱医院、定点医院,这是短时间千方百计扩充床位供给、保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决策的体现;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施治和心理抚慰,她们终于康复出院,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从疫情暴发时的绝望到恢复生活常态的逆转。她们的真实经历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生动诠释。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数次登上热搜,反映出这部纪录片创作有别于以往的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每名受众都是这场战“疫”的参与者、见证者。普通民众拍摄的海量视频、图片也被纳入创作视野。我们的节目中不仅有来自总台深入湖北、武汉主战场等团队拍摄的5000多小时一线素材;还有一段段网民自己上传的短视频、一张张朋友圈里的图片、一条条微博发布的留言……这些全媒体元素使节目更具贴近性。
截至2020年9月9日,《同心战“疫”》在总台自有传播平台矩阵跨屏触达9.23亿人次。其中,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重播观众触达2.38亿人次,相关新闻报道总触达4.75亿人次,总台国内新媒体端阅读浏览量达2.1亿次。
2020年2月,总台记者(左)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发热门诊采访。
言近旨远 国际化讲述中国战疫
疫情期间,舆论呈现多元态势,主创团队更注重“平民视角、情感共鸣、国家叙事、国际表达”。
疫情初期,武汉医疗机构内忙碌、措手不及的状态,本片客观反映,瞬间引发共情,让受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疫胜利的取得是多么来之不易。本片亦不回避生死。90岁高龄的母亲衣不解带地在医院看护64岁的儿子四天四夜,儿子却在好不容易获得床位的当天不幸离世;用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所有手段的危重症患者老程,救治过程一波三折;重症老者虚弱地说出“想死”,被护士不断安抚……这一幕幕,近距离记录了人类与死神的较量,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人物面孔,完整反映了新冠肺炎这一未知且凶险的疾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中国如何以举国之力主动作为、避免了更多的生死离别之痛。
《同心战“疫”》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每个人都了不起”。纪录片结尾一组摘口罩镜头中,有坚定逆行的援鄂医护人员,有坚守岗位的快递小哥,也有最普通的武汉市民。摘掉口罩,意味着恢复正常生活;也让每一名受众看到口罩后面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其实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一个个普通人汇聚在一起,贡献着不普通的磅礴力量。中国人在面临人类共同灾难的时候,表现出大义大爱、牺牲精神,迸发出人性光辉。
《同心战“疫”》通过国际视频通讯社、CGTN以及总台各语言中心对外传播,整部纪录片及各类碎片化精编短视频等报道向全球推送,在国际舆论场迅速刷屏。
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相关报道。中国抗疫真相向国际社会广泛传播。
记录历史,也参与历史进程;记录时代,更引领时代潮流。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展开的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必将成为民族历史中的厚重一页。我们用作品讲述中国故事,用事实传播中国声音,践行总书记的指示,履行媒体担当,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进一步凝聚举国同心力量,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作者:《同心战“疫”》导演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曾晓蕾)
2020年4月,《同心战“疫”》主创团队在讨论节目创作。
采访手记
做“不畏艰险 深入一线”的“逆行者”
“不畏艰险、深入一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的肯定,我们这支“媒体逆行队伍”在疫区从事新闻工作和采制《同心战“疫”》大型纪录片期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踏实去做的。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我随同总台新闻中心从北京派往前线的报道队伍前往武汉,4月25日返京,在前方报道90多天,完整经历了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各个阶段,和前方的报道团队通过《同心战“疫”》一起记录下中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全部过程,在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和感受。
一、要经得住大考的“淬炼”,要扛得住职责的“重担”。
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险,见证着新闻工作者逆行向前的脚步。当时在武汉,“红区”这个词是沉甸甸的字眼,它是医护人员与病毒较量的主战场,但在抗击疫情报道期间,我们报道团队深入“红区”约600次,很多同事每天就像去上班一样,到病毒高污染区采访报道。
我们距离病毒最近,记得自己刚到武汉进行的一次电视直播就选择了距离疫情发生地仅几公里的汉口医院。我现场采访一位病房主任介绍病人收治情况,她的声音很沙哑。当时我追问了一个问题:可能作为一名女性,您的声音或许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因为没有休息好才变得如此?这位病房主任回答:是的,自己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现在各方救援力量来了,我们还要继续坚持。
这个片段,被上传到央视抖音官方账号,获得近800万点赞,很多网友留言:心疼抢救生命的白衣天使。但就在第二天,我接到医院的电话,被采访的病房主任刚刚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当时我也吓了一跳,因为在2020年1月27日疫情早期,我们只戴了口罩没有穿防护服,这样近距离接触的染病风险是非常大的,而且当时核酸检测速度和条件都不如现在,所幸观察几天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没有被感染。但这样的风险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报道团队几乎全员在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现场等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坚守。
在疫情面前,大家心里都知道,“百炼成钢”或许都不足够,而是必须要做到“百炼成金”,这样才能记录好这场“生命争夺战”,我们要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仔细做好医疗防护,用自己的镜头和笔触跟踪报道疫情之下的人性冷暖、医者仁心。
二、要做时不我待的战士,要勇敢无畏地冲锋。
随着报道的深入,报道团队扎进“红区”挖掘一线医务人员抢救生命的感人事迹。在第一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我们记录下院长张定宇的典型事迹,成为第一家播发此内容的电视媒体。当时除了医院书记和家人,没有其他人知道他是一名“渐冻症”患者。他腿部肌肉萎缩,走路一瘸一拐。但为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他带领全院职工坚守一线、昼夜奋战,即便妻子染病住院,他也没及时看望。
在整个采访期间,我基本上没有机会能跟他说上话,他太忙了,不是在处理事情、就是在处理事情的路上,即便我想路上问几个问题,还没说几句话就被他的电话打断。索性,我先不采访了,就观察他忙碌的样子。我就跟在他身边,看着他忙来忙去,突然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我会用剩下的生命做点什么?在那一刻,我无法回答。但我眼前的这位医生却用他的行动无声地告诉我,用自己剩下的生命救治别人的生命,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多么无私的精神!我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的忙碌,当时就想好一句话——当生命进入倒计时,并以此作为标题制作出11分钟的【蹲点日记】,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后被广泛转载,引发各界共鸣。时不我待,这就是在危急时刻每个人紧迫的使命感。
在武汉报道前方,像这样的动人故事总能感动着自己,也在激励着自己。我在方舱医院拍过“病房里的老张”,他是武汉一位普通民警,入住方舱医院后主动寻找党员,组成临时党支部,为大家扫卫生、鼓信心。那天进方舱采访他之前,我们穿了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但采访时,突然间我感觉到内侧口罩挂在耳朵上的绳断开了,我第一反应是马上用手按住防护服包裹着的脸,让口罩不会脱落下来,否则自己就暴露在病毒之下,但如果马上离开,脱、穿防护设备极其繁琐,是否能再次进入也难说,所以我就按着脸的一侧,把剩下的内容采访完毕撤离出来。那一刻,我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但我们不会后退,所有的前方报道人员就是这样不惧风险,冲在前线。
三、要以真实呈现主流媒体的定力,要尽己所能援手搭救生命。
面对疫情中错综复杂的信息,如何保持主流媒体的定力和判断力,引导舆论正确发声,这是我们在内心一直告诫自己的话语。
在采制《同心战“疫”》期间,我们时刻关注百姓呼声、群众关切。针对当时物资紧缺、道路不畅的社会关切,我们第一时间联合地方总站,跨省追踪物资运输的完整环节,并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一批医疗防护物资的星夜驰援》,记录下17个小时物流接力转运并派送到医院的全过程。针对网络上散播的悲观情绪,我们密切跟踪关注患者的治愈情况,深入武汉市肺科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采访。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抗击疫情:病房里的歌声》,通过几位痊愈患者出院临别前赠送给医护人员的一首歌曲,表达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念与决心。
在报道中走访的地方越多,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也越多。特别是围绕基层医护人员压力巨大、社区排查入户难、患者隔离点不完善等问题,大家都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特别是针对在采访中发现有病患没有及时得到救治的情况,也第一时间向社区、医院和指挥部提供线索,不少患者因此得到及时诊治。
这次疫情带给人们那么多伤痛,但也给彼此留下很多温暖。《同心战“疫”》记录下这个时代中发生的瞬间,也将很多片段变成永恒的留念。那些善良的人、动情的事、无私的付出、无悔的年华,都在影像中成为我们心里难以忘却的记忆,为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留下最生动的注脚。(作者:《同心战“疫”》导演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总站 闫乃之)
秘笈帖
1、立意深邃,从历史的维度、国际的视角出发,站位高远,展现团结抗疫、命运与共的患难真情。
2、引领舆论,不是生搬硬套程式化讲述,而是用鲜活完整的故事层层铺开解读,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3、不畏艰险,深入战“疫”一线,关注社会关切,及时传递发声,经得住大考的“淬炼”,扛得住职责的“重担”。
责编:焦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