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关键在“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向上,如何培育更多尖端科研人才?向下,又如何培养更多制造业大国工匠?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完善体制机制

培养更多尖端科研人才

在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的视频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表示,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应多举措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钱锋呼吁,让更多青年人才勇挑科研重担,应打破论资排辈,给更多青年人才配置优质科技资源。同时,应着力破除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流动限制,畅通职业发展及职称晋升通道。允许更多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在合法合理规则下自由流动,最大限度让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比较关注“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他说,基础研究的核心是产生颠覆性的知识和技术。这是一个艰苦的长期过程,不会马上就能产生效益,建议鼓励科学家潜心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培养能够产出颠覆性知识和技术的团队。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璞表示, 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他对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高间接经费比例、扩大科研自主权等政策优惠有切身感受,期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战略研究,逐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议继续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以节约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近年来,我国把推进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的立项机制和‘赛马’制度的管理方式,大大改变了国家科技生态,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汪鹏飞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表示,以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发展,国家应建立相应的资源配置和人才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谋划和部署,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突出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明确创新体系的构架、 组成、 分工及制度,实质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重大科技产出和人才培养。

加强产教融合

培育更多制造业大国工匠

“目前,高端制造业中‘卡脖子’ 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 ‘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 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我非常赞同。”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说。

孙太利建议,一是高端制造业要落实好培训体系,实现产品高端化、制造业智能化。二是与时俱进,强化专项基金投入, 政府根据应用场景加大专项投入。三是挖掘资源价值,强化摸底,全方位进行梳理,统筹运用。四是加强互联网、区块链的运用,打破信息不对称情况,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除了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需加快建设制造专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闫大鹏表示,应深化产教融合,培育高技能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一是在中央层面,建立产教融合政策落地执行的督查机制,针对就业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通过督查政策执行,进一步提高人才与产业、行业的 “适应性” 。二是地方层面, 制定可落地可操作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加强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三是企业层面,提高央企、国企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责任。四是在院校层面,加强以“专业对口就业率”为标准,加强对职业院校办学的指导与约束。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目标所向,也是企业精准培育所需人才,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的可行路径。”对于新形势下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闫大鹏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领导,产教融合从校企“自由恋爱”转变为政府“做媒”,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二是打出政策组合拳,落实产教融合激励、补贴、税费等政策,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环境。三是开展大样本试点,让“教学入工厂,课堂进车间”,企业与院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享师资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共担学生就业。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各方自觉行动。五是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向各类主体提供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搜索、推荐及相关增值服务。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