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中国气象报社:传递两会上的气象声音

                                     

   中国气象报社3名上会记者与后方记者编辑配合,围绕2017年全国两会上的气象声音,集纳发展建议、创新报道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以开阔的视野多领域采访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气象报社记者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部委领导、基层干部和群众,企业掌舵者,著名经济学家、作家、媒体人、导演、演员等71位委员、代表。采访内容点多面广,涉及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预报服务、法治建设、大气污染治理、精准扶贫、科学研究、气象科普、气象大数据应用、城市建设、人才培养、气象文化等10余个领域。

“防灾减灾”话题的版面截图

多个重大主题叠加的报道不在少数。如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的《全国政协常委王文彪:生态脆弱地区扶贫要“富”“绿”兼顾》《全国人大代表包景岭:绿色扶贫需算好“气象帐”》,又如剑指“精准扶贫+法治建设”的《来自“十年九灾”之地的全国人大代表石寿芳,盼望——提高多灾贫困省份灾害救助标准》,瞄准“防灾减灾+法治建设”的《全国人大代表郑雪君:加快自然灾害紧急避险立法工作 推动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以及关注“大气污染防治+法治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近现代法专家侯欣一:应立法强化大气环境区域联合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精准扶贫”的《全国人大代表陈智思: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扶贫战略》等。

另外,抓住企业与气象的契合点,如大数据应用、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声音的国际传播、预报服务等,采访了来自浪潮集团、百度、新东方教育集团、青海兴旺集团公司等企业的委员、代表,突出体现企业获得的气象改革红利等。

以多样的报道最大化传播

继续展开全媒体“轰炸式”报道,通过报纸、网站和新媒体的有效配合,实现了报道形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新气象网《两会连连看》专栏

《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网(中英文)、新气象网从自身特点出发,以专栏、专题、图解、话题、直播等多种形式展开报道,形成合力、产生规模化效应。据统计,共推出报道250篇,多篇报道被紫光阁、国家减灾网、搜狐、澎湃等转载;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中国气象局)、微信和中国气象报微信及中国气象局驻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政务账号共推出报道232篇(条),总阅读量达963.3万次。

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两会微话题

两会期间,还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做客报社演播厅,围绕话题“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通过新浪微博和“一直播”视频直播互动平台与网民聊天。直播持续1个小时,“一直播”视频累计有5911人收看、200人参与提问,视频播放量达3万余次,反响热烈。

通过向受访者反馈报道情况并赠送《中国气象报》,加深了相关委员、代表对报社的认识,同时通过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提升了传播效益。例如,《政协委员赵光育:冬季室内供暖温度应设上限利节能减排》刊出后,赵光育表示收到不少网友的反馈和补充建议,并为报社“点赞”;《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媒体人崔永元:整顿高尔夫球场可考虑“变身”防灾避灾场地》刊出后,崔永元称赞《中国气象报》的报道做得很好,并祝愿《中国气象报》越办越好;《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陈道明:气象预报员是国家战略服务者》刊出后,引发气象部门预报员热议,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

以密切的配合畅通渠道

前后方的密切配合,促成报社今年两会报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两会开幕前,报社领导多次召集上会记者及有上会经验的编辑、记者进行交流,并对今年重点采访主题进行圈定,为宣传报道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此外,通过QQ、微信建立了专门的两会讨论组,方便前后方记者、编辑间的沟通,以及报社领导的随时指导。

据统计,连日来有数百条沟通信息在群内显示,既包括上会记者带来的新鲜资讯和求助信息,又包括后方编辑收集的包括委员、代表名片、关注方向以及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等在内的“弹药”,还包括诸如《干货|两会报道规范用语,你用对了吗?》《两会话题+热词》等的实用“字典”。

在需求与供给的呼应下,报社各媒体平台,有效将上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组合、或拆分、或改变表现形式,实现一篇报道的多平台、多样式推送,产生多元价值。(王素琴)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