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一带一路专题 ▏“一带一路”,地质青年说……

▉中国国土资源报 地矿之声

“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关注的不再是自由贸易和进出口问题,而是全球资源配置。地质学无国界,地质工作者有国家。我们的地质青年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走出去!”不久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渊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上,对地质青年人发出了号召。

本届大会围绕“争做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主题组织了十个专题,排在首位的就是“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项目合作”。在为期一天半的专题报告会中,来自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六大地调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局等单位的23名地质青年,通过展示各自研究领域的专业报告,将目光聚焦“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

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陈其慎带来了《全球矿业发展趋势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从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全球矿业发展的“资源—产业”雁行式演进规律,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能源资源消费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市场需求旺盛,而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潜力大,区域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巨大。对此,他提出了产能合作建议,未来2~3年是最佳投资时机,环印度洋将成为未来20年新热点。他建议,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摸清资源状况,服务于“一带一路”能源资源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防灾减灾,重点开展地质矿产信息共享、重大地质问题研究、重点地区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新材料新能源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和扩大人员来往与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丝绸之路”的说法,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其范围应该是核心区域——中亚五国和中国的西北五省区,这恰好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关注的关键地区。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西安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打造两个面向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高地,一是地学高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二是矿业交易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矿业权交易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调中心承担了‘一带一路’六条经济走廊的地质调查工作。比如中亚,是世界新的能源资源基地,而我国西北则是矿产品供给的接替基地。”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杨博博士在报告中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能源矿产资源经济带,建议首先要搭建一个地学平台,让沿线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道,而位于我国西北的资源大省新疆,必须先发展起来。同时,顺应低碳经济的全球生态环保理念,地质青年应该主动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和方向,主动担负起责任来。

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的元春华博士,则带来了他对于“一带一路”铜矿资源产能合作的最新思考。他认为,能源合作是重中之重。全球铜矿资源主要有三大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西部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和古亚洲成矿域,其中古亚洲成矿域主要集中在中亚蒙古国。蒙古国的铜矿资源储量为1700多万吨,却尚未开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潜在的铜矿资源总量约为4.4亿吨。“我国能源的对外依赖度很高,比如2015年的铜精矿进口资源量占到全球总进口量的48.63%,而其中大部分是从智利进口。我们的铜矿产能缺口还很大,为此,必须要进行铜矿资源合作。”他建议,可与蒙古国进行政府间合作,以基础地质工作先行、企业跟进的方式,开展铜矿资源风险勘查。“中亚地区的发展潜力较大,未来对铜矿资源的需求也很旺盛,也是中国重点合作地区,应该作为一个铜矿基地发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带铜矿资源不是很丰富,但地质工作程度很低,还是具有很大的找矿空间,是未来铜矿的重要利用区。”元春华认为。

武汉地调中心的向文帅介绍了他从去年就开始负责的“海上丝绸之路地学信息数据贡献平台”的建设。他将自己近10年的海外工作经验优势,融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如何把资源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共享,为企业提供服务,助推他们走出去进行投资活动,是这项平台建设的主要意义。”他们将海上丝绸之路地区的矿点信息、沿线国家的矿产投资等数据发布在平台上进行共享,希望将来能够建成更全面的地学数据平台、更创新的共享服务模式,能在未来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项目以及学术交流。

此外,还有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吴涛涛的《世界黑土地对比工作设想》,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杨振博士带来的《南海北部西沙海域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及与油气成藏模式》,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中心李富兵研究员带来的《全球重点地区油气数据库建设》等,都非常精彩。

虽然每个人都只有短短的20分钟汇报时间,但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详实的地质基础数据、走出国门实地踏勘的图片,可谓“干货满满”。小小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一场头脑风暴席卷了在座的每个人。讲者手持话筒激情四射,在座者或托腮聆听,或奋笔疾书,或凝神思考。汇报完毕,大家围绕汇报主题展开讨论,提问回答,“针锋相对”,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激烈碰撞。

“我们都是从地质专业角度去考虑,但是要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工作中考量进去,这需要我们地质青年更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天刚总结道。

在23份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地质事业的突击队、生力军的朝气和活力,看到了他们对地学领域的前瞻性思考、广博的知识面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有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将为未来“一带一路”的发展甚至全球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我们期待着地质青年在这样的国际大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看青年的!

作者:杨 旋  陈军元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